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摘要:综述了微污染水源地水的水质特点、污染来源以及污染现状;针对微污染水源水的主流处理方法进行了概述;对微污染水源水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探讨。
随着全球范围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方式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难以恢复的破坏,使得自然灾害现象频发,环境问题愈加严重。水污染问题作为其中之一,越来越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其中与每一个人最密切相关的是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因此,必需充分了解水源地水源水的污染现状,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所面临的水源水“微污染”问题,改善水源水质量,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1 微污染水源地水源水
微污染水源地水源水是指天然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使得部分水质指标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的水体。微污染水源水中含有种类繁多且复杂的有机物而污染物浓度较低,采用常规的给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这将直接影响人们饮用水的质量。
1.1 微污染水源水的水质特点
微污染水源水水质有以下特点:污染物种类多,包括有机物、氨氮、硝氮、磷、重金属以及农药等;物理性污染明显,嗅阈值,色度较高;污染指数偏高,采用常规的工艺去除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标准;此外,微污染水体中还出现了许多新型微量污染物,包括激素、消毒副产物、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以及新型治病微生物等。这些污染物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并进行富集,从而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1.2 微污染水源水污染来源
造成水源水出现微污染现象的污染来源主要有3方面:一是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禽畜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尿液排放引起的污染,二是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及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三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1.3 微污染水源水污染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长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业园区污水整治专项行动,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以及启动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这将促进我国水环境问题的提升和改善,体现出近年来我国对环境治理和防范的重视,但目前仍有约1/4的水体处于微污染及重污染状态,这就需要国家继续坚持水污染治理和水源保护,继续打好碧水保卫战。
1.3.1 地表水水质现状
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范围内监测的1 931个地表水水质断面中,74.9%的断面水质为Ⅰ~Ⅲ类,17.5%为Ⅳ类,4.2%为Ⅴ类,仍有3.4%处于劣Ⅴ类,污染指标主要是化学需氧量、总磷以及高锰酸盐指数。与2015年水质状况相比有了明显提升:Ⅰ~Ⅲ类水质断面占64.5%,Ⅳ类占21.1%,Ⅴ类占5.5%,劣Ⅴ类占8.8%。
1.3.2 主要河流水质现状
2019年,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纳入监测的1 610个水质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从2015年的72.1%提高到2019年的79.1%,而且2019年仅有3.0%水质断面处于劣Ⅴ类,比2015年降低了5.9%。其中导致某些断面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较高的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从水质状况方面来看,西北诸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长江流域水质为优,珠江流域水质良好,而轻度污染水源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海河流域。
1.3.3 湖泊(水库)水质现状
2019年,进行水质监测的110个重要湖泊(水库)中,Ⅰ~Ⅲ类占69.1%,比2016年上升3.1%;劣Ⅴ类占7.3%,比2016年下降0.7%。主要污染指标包括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同时对107个重要湖泊(水库)进行营养状态监测,其中9.3%处于贫营养状态,62.6%为中营养状态,处于轻度和中度富营养状态的占比分别为22.4%和5.6%。可以看出目前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其中三大湖泊——太湖、巢湖和滇池均处于轻度污染状态。
1.3.4 重点水利工程水质现状
2019年,三峡库区水质为优,其中监测的77个水质断面中,98.7%的水质断面为Ⅰ~Ⅲ类;其余1.3%均为Ⅳ类水质断面。Ⅳ类水质断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总磷和化学需氧量超标所致。对其营养状态进行评估发现,处于贫营养、中营养以及富营养状态的水质断面分别占1.3%、77.9%和20.8%。另一项重点水力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工程的长江取水口水质为优,输水干线京杭运河里运河、宝应运河、宿迁运河、不牢河、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段的水质均为优良。南四湖和东平湖为中营养状态,洪泽湖和骆马湖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中线工程的取水口及输水干线的水质均为优,入丹江口水库的9条支流水质均为优良,而丹江口水库为中营养状态。
1.3.5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现状
2019年,监测的90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断面中,全年均达标的有830个,达标率为92.0%。其中590个地表水水源监测断面中95.8%达标,导致超标的主要指标为总磷、硫酸盐和高锰酸盐指数;其余312个地下水水源监测点位达标率为84.9%,主要超标指标有锰、铁和硫酸盐。
1.3.6 地下水水质现状
2019年,全国10 168个国家级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14.4%的监测点水质为Ⅰ~Ⅲ类,66.9%为Ⅳ类,18.8%为Ⅴ类。全国2 830处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中,23.7%的监测井水质为Ⅰ~Ⅲ类,30.0%为Ⅳ类,其余46.3%为Ⅴ类。主要超标指标有锰、总硬度、碘化物、溶解性总固体、铁、氟化物、氨氮、钠、硫酸盐和氯化物。
2 主要的处理方法
针对微污染水源水特定的水质特征,开发了许多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这些方法被分为4大类:强化常规处理技术、预处理技术、深度处理技术以及新型处理技术。各技术的具体内容列于表1。
与各种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相比,生物方法因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依旧是最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法。针对微污染水源水的水质特点,主要的生物处理方法有人工湿地、膜生物反应器、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法、固定化微生物、自养反硝化以及新型工艺等。
2.1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CW)是一种由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污水处理系统,利用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协同作用实现污水的净化。近年来,人工湿地因具有高效率、低耗能、低成本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等的处理。Huang等构建了3个地下流人工湿地用于进化微污染水,研究发现,3个人工湿地均能够实现一定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并对水质波动有很好的适应能力。Yang等研究了人工湿地去除溶解有机碳(DOC)的性能,发现人工湿地可以将复杂的有机物降解为分子质量较低的有机物,但不能进一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此外,Wu等研究发现人工湿地用于处理低C/N的微污染水源水时,人工湿地中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作为异养反硝化细菌的内源碳源。
2.2 膜生物反应器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一种将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而成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利用膜的特殊作用替代了传统生物处理工艺中的二沉池,从而减少构筑物的占地面积和污水处理成本,同时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出水水质,有效实现了HRT和SRT的分离。Zhang等利用MBR去除微污染水源中的硝基苯和2,4,6-三氯苯酚时发现有机物的去除与MBR中生物量的积累密切相关,在较长的污泥停留时间和足够的生物量条件下,硝基苯和2,4,6-三氯苯酚的去除率均可超过90%。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许多新型MBR工艺相继出现。膜吸附生物反应器(MABR)比传统的MBR具有更高的有机物去除效率;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与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相比可以更好地保护微生物,水头损失更低,没有堵塞问题等;紫外膜生物反应器(UV–MBR)可以更有效地去除CODMn和UV254,提高有机物的生物降解性和去除率。
2.3 生物滤池
曝气生物滤池(BAF)是生物氧化处理技术中一种应用生物膜法的水处理工艺,主要依靠填料上生长的微生物,在充氧条件下,降解水体中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质。Dong等评估了火山岩,陶粒和沸石作为生物曝气滤池(BAF)中的介质时对微污染水中氨氮和磷同时去除的性能,发现火山岩BAF更适合处理氨氮和磷含量低的微污染水。Xie等将火山灰颗粒作为BAF中的介质,在系统稳定运行后,出水氨氮和COD分别可以保持在0.3、3 mg/L以下。
2.4 生物接触氧化
生物接触氧化法(BCO)是一种利用载体上附着的生物膜进行废水净化的工艺,因具有高效节能、占地面积小、无需排泥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Han等在同一BCO反应器中交替进行进水、搅拌、曝气、沉淀和出水,实现厌氧反应、缺氧反应和好氧反应,以处理低碳氮比的微污染水。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实现了污染物的快速去除,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2.45%、94.50%、83.38%和74.23%。
2.5 固定化微生物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从固定化酶技术发展起来的,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将游离的微生物固定在限定的空间区域使其保持活性,并可反复利用的一项技术。因具有微生物密度高、反应速度快、耐毒害能力强、微生物流失少、产物分离容易、处理设备小型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瞿艳芝等将陶粒、功能化聚氨酯泡沫、阿科蔓柔性填料、人工水草等4种不同载体固定化菌种用于处理微污染河水,当用功能化聚氨酯泡沫固定微生物时实现了更高的污染物去除效率。Gan等使用聚氨酯泡沫固定的细菌通过反硝化处理硝酸盐微污染水,研究发现在最佳运行条件下,5 h内可完全去除硝酸盐,而没有亚硝酸盐积累。
2.6 自养反硝化
自养反硝化是某些特殊微生物可以利用无机碳源以单质硫、硫化物以及还原性含硫化合物为电子供体进行反硝化,因在脱氮过程中无需外加碳源、无出水二次污染、污泥产量少、运行成本低等优势逐渐被应用于处理微污染水体。Zhou等在生物滤池反应器中研究了基于硫的自养反硝化作用,发现与元素硫和硫化物相比硫代硫酸盐是更好的电子供体。Wang等使用硫代硫酸盐作为电子供体,在不增加外部碱度的情况下从微污染的地表水中去除硝酸盐,研究发现当进水硫氮比(S/N)为1.5时自养反硝化效率最高,而当S/N降低到1.2时硫代硫酸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
2.7 新型工艺
聚集生物系统(MBS)是一种由微生物液体、竹粉活性炭和水性聚氨酯凝胶以适当比例混合组成的立方颗粒,是一种先进的生物净水产品,在内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中MBS在20~30℃的温度和3~4 mg/L的溶解氧下显示出稳定有效的硝化性能。粉末活性碳膜生物反应器(PAC-MBR)利用PAC吸附和生物降解去除给水中的有机物,通过硝化作用消除氨氮,通过膜截留去除颗粒物。固定式生物滤池(I-BF)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与生物滤池相结合,使滤池中的微生物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干扰并保持稳定性。
3 结语
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要求将更加严格,越来越多的新型工艺也将应用于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进一步提高水源水水质,减轻水体出现的微污染现象。与此同时,要继续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控制污染源,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从源头上遏制微污染现象的出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本文研究分析餐厨垃圾与市政污泥特性,进一步探讨餐厨垃圾与市政污泥特性及联合生物处理技术,提高餐厨垃圾与市政污泥的处理效率。
本手册用于厌氧生物降解工艺单元的运行管理
石油化工厂的废水,因工厂种类和工艺的不同而全然相异。一般,对此种有机质废水的处理方法,除生物处理法外,还知有另外的方法。在从事石油废水的处理时,当然要根据废水的种类选择适当的方法,而生物处理法的效果较好,也比较经济,因此有广泛被采用的倾向。本文通过对使用化工厂废水常用的几种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之外,重点探讨了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学,更确切地说是生物技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贡献。其中微生物为新技术提供巨大的潜力,例如:提高贵金属和稀土金属等材料的提取能力,以及建立新的生化过程,更有效地管理来自工业、农业和城市的废水废物。环境生物技术是指将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应用于水、大气、土壤等环境
MBR是指将超、微滤膜分离技术与污水处理中的生物反应器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污水处理装置。这种反应器综合了膜处理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带来的优点。超、微滤膜组件作为泥水分离单元,可以完全取代二次沉淀池。一、MBR膜的类型1、固液分离型膜固液分离型膜--生物反应器是在水处理领域中研究得最为广泛深
一、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厌氧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将废水中有机物进行还原,同时产生甲烷气体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处理技术。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消化),就是在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厌氧与好氧过
航天凯天环保“畜禽养殖粪污全量资源化利用”项目经过海选、路演,成功晋级湖南赛区半决赛,最终以节能环保产业(成长组)前10%的成绩荣获“长沙银行杯”2020年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该项目紧密围绕养殖行业痛点问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创新与技术集成,实现农业废物的高效资源化利用
在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中,泥水分离是在二沉池中靠重力作用完成的,其分离效率依赖于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沉降性越好,泥水分离效率越高。而污泥的沉降性取决于曝气池的运行状况,改善污泥沉降性必须严格控制曝气池的操作条件,这限制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由于二沉池固液分离的要求,曝气池的污泥不
污水的成分随着工业的发展越发复杂,运用微生物的方法可以处理某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下面给大家来介绍一下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是现代生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的生理功能,氧化分解环境中的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物。废
印染废水的水质随采用的纤维种类和加工工艺的不同而异,污染物组分差异很大。印染各工序的排水情况一般是:退浆废水:水量较小,但污染物浓度高,其中含有各种浆料、浆料分解物、纤维屑、淀粉碱和各种助剂。废水呈碱性,pH值为12左右。上浆以淀粉为主的(如棉布)退浆废水,其COD、BOD值都很高,可生化性
北极星水处理网获悉,11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制订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本标准规定了制订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标准实施的环境效益和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以及标准文本结构和标准编制说
11月2日,黑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并于11月4日公布,《条例》共7章62条,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23年11月2日黑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水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山东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省生态环境规划院院长谢刚研究员对《规划》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水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山东省历来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水污染治理
2023年9月,湖北省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荆州市进行督察发现,荆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不力,中心城区和部分县市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大量污水长期直排,水体返黑返臭现象时有发生,四湖流域多个水质断面考核不达标,全域水环境安全形势严峻。一、基本情况荆州市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是全国内
西藏自治区司法厅7月1日起就《西藏自治区水污染防治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条例适用于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江河、湖泊、渠道、水库、冰川、雪山、湿地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以及与水污染防治相关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活动。关于对《西藏自治区水污染防治条例(征求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我委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报衔接,科学谋划储备项目,加大资金争取力度。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陕西省
周口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周口市2023年碧水保卫战实施方案》,目标完成省、市确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目标任务及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自然本底值高除外)。
5月23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山东省2023年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方案》,主要目标为国控重点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不低于68.6%,V类及以下水体保持动态清零,其中南四湖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南水北调干线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16个设区
4月23日,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议部署了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的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常州作为太湖上游地区,今年将投资超70亿元,计划实施168个治太项目,涉及洮滆两湖重点治理、城乡污水收集处理提升、工业污染防治提升、农业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长江江西段及赣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方案》,经生态环境部核定的长江江西段及赣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有3448个,计划到2023年底前,完成70%左右的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任务,截污治污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任务,城市建成区基本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水务局印发《北京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方案》,系统部署了北京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要求。在之前印发工作技术指南、排查整治等工作基础上,对照国家要求和北京市实际情况,全面部署了北京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设置审批、长效监督管理各项工作任务,推动构建长效监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