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北京市大兴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21-12-08 13:54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2月2日,北京市《大兴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本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国家和北京市生态文明战略部署为重要依据,结合大兴区“三区一门户”的功能定位以及大兴区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不断提升现代化环境治理能力,为打造“新国门·新大兴”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大兴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大兴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新国门·新大兴”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是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国家和北京市生态文明战略部署为重要依据,结合大兴区“三区一门户”的功能定位以及大兴区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不断提升现代化环境治理能力,为打造“新国门·新大兴”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本规划主要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兴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北京市大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

第一章 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一)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全面加强。成立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制定《北京市大兴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规定》,明确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力度不断强化,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环保督查办公室,建立“五督五促”工作机制。全民共治格局不断形成。成立全市首家绿色企业联盟,提高企业环保意识。推动社会多元化监督,实施有奖举报,畅通环保监督渠道。运用微博、微信、抖音及公众号开展环保宣传,使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积极推动全民参与、全社会共治。

(二)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 2020 年,累计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 151 家、清理“散乱污”企业 1514 家,154 个工业大院基本清零。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围绕“三城一区”功能定位,加大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发展新媒体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重点园区,并带动榆垡镇、青云镇等传统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进一步调整。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比例。实现无煤化,清洁优质能源实现 100%,万元 GDP 能耗达到市级要求。资源得到有效集约利用。创建节水型区,2020 年万元 GDP 耗水量 25.057 立方米,比 2015 年下降 48%。推动安定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和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推进温室气体减排,区内重点碳排放单位完成履约。

(三)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空气质量创历史最优。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统筹推进移动源、扬尘、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累计淘汰更新老旧机动车 6.3 万余辆,区属公交、出租车全部实现新能源化,机动车结构得到持续优化提升。严格落实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区政策,完成8400 余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精细治理扬尘污染,创新建立“以绿固尘”“以图查尘”“以路督尘”“以技控尘”的“四治联动”工作法,对裸地图斑、重点道路实施专项治理,形成点、线、面多源共治的治理体系,全区降尘量逐年下降,2020 年达到 5.1 吨/平方公里·月。深度治理 VOCs 污染,推动 “一厂一策”深度治理,对辖区 50 家 VOCs 排放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实现全时段监管,在全市率先实施VOCs 走航监测,对重点工业园区开展定期监测。完成 960 家餐饮废气净化设备升级改造,辖区餐饮企业排放水平得到提升。

2020 年,PM2.5年均浓度 37 微克/立方米,由全市最高变为低于全市平均值,“十三五”时期 PM2.5降幅达 61.5%,为全市第一;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呈“优增劣减”特征,优良天数 264 天,较 2015 年增加 104 天;重污染天数 11 天,较 2015 年减少 54 天,降幅达到 83.1%。

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全面推进碧水保卫战,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加强饮用水保护,防治地表水污染。加强饮用水和地下水保护,对辖区 35 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全面完成 31 家加油站防渗漏改造。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再生水、污水收集管线,改造雨污合流管线,魏善庄镇、瀛海再生水厂升级改造。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行业企业排污许可全覆盖,实施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建立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一园一档”。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开展生态治污,实施安定镇农村污水处理(生态治污试点)项目建设。295 个村实现污水处理设施覆盖,覆盖率达 83%。进行水环境区域补偿,每周对 55 个断面进行水质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 3 个项目的监测。强化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实现“动态清零”。建立覆盖到村(社区)的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考核体系。

截至 2020 年,区级集中式饮用水水质稳定达标。区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大兴区一、二水厂水源地,水质和水量均稳定达标。地下水水源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 GB/T14848-2017中的Ⅲ级标准。地表水水质大幅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五个国家级和市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 92%,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在全市率先出台《北京市大兴区土壤环境管理工作指南(暂行)》,完成 379 处农用地和 84 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的土壤详查工作。加强在产企业用地监管,确定重点监管企业 17家。组织开展 1054 家关停企业用地动态筛查,实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完成区内首个污染地块修复工程,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机制,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建立优先保护类和安全利用类耕地分类清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90%以上。

生态质量稳步提升。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和城市绿化工程、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绿化水平大幅提高,在永定河、新机场周边、城乡结合部、重要交通廊道、京冀交界等重点地区完成平原造林绿化 7057 公顷,区域绿色空间持续拓展;强化平原生态林抚育管理,年均抚育面积 1 万公顷,森林林分结构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打造出“青松迎客、四季永驻”“大绿大美南中轴”的绿色国门景观,使“森林环抱的机场”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202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32.88%,城市绿地率达到 48.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4.62 平方米/人,公园绿地 500 米服务半径覆盖率 92.27%。2020 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 59.4,评价等级为“良”。

(四)生态环境安全有效保障

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率先在全市开展“定时定点”投放、“互联网+”智慧分类、餐厨垃圾“一级收运”、垃圾分类进校园等工作,全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率达到 90%以上。加快垃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严格固体危险废物监管,进行重点行业专项执法检查,逐步规范危险废物贮存、转移和处置。用于医疗的放射诊断、工业探伤等射线装置实体维护安全率为100%。完成市级台帐内全部 6 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并验收。

(五)环境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在环境监测方面,建立卫星遥感、激光雷达、VOCs 走航、车载物联为主要内容的空、天、地三网监测系统,不断完善监管方式和手段,为科技治污实现数据支撑。在环境管理方面,通过监测网络和数据分析,建立事前预警、事中研判、事后评估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实现污染物的量化分级和精准溯源。在环境治理方面,开展 PM2.5、臭氧源解析,入河排污口溯源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展 PM2.5与臭氧协同减排控制对策研究,为下一阶段工作及精准治污提供科学决策。

1.jpg

二、“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挑战与新机遇

(一)面临新挑战

空气持续改善难度加大。PM2.5 仍未达到国家标准,城市正常运行和市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染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治理难度加大,减排空间收窄。大兴国际机场飞机起降排放的污染物量较大,移动源污染仍较突出。夏季臭氧问题突出、成因复杂,防治难度大,协同治理PM2.5和臭氧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并存。仍有个别镇街水质考核断面不达标,已达标水质断面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巩固。部分饮用水保护区内及周边存在工业企业、商铺等风险源。2020 年全区污水处理率为 9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污水收集管线,再生水利用管线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待深入开展。“十三五”期间,尽管针对土壤状况开展了详查工作,但是某些区域土壤情况仍存在底数不清、状况未知的风险隐患,工业大院、水源保护区、农村等典型区域监测网点覆盖不足,尚未全面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工业企业关停遗留地块存在土壤污染潜在风险。新兴产业园区成为土壤污染新的风险源头,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压力将长期存在。

生态质量和功能尚需进一步提升。除公园绿地 500 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森林和城市绿地各项指标仍远低于北京市平均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远低于全市平均,有待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待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亟需落地,严格管理。

噪声污染防治仍需不断加强。全区噪声来源构成以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为主,生活噪声比重持续增加。“十三五”期间全区区域平均噪声等效值逐渐提高,2020 年监测噪声达标率仅为 73.1%。其中交通噪声污染较为突出,超标路段占到监测路段的 40%。

(二)迎来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大兴区进入新发展阶段,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九大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做了系统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任务。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工作方向。《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确定大兴区“三区一门户”的功能定位,大兴区新建设新发展,在污染物减排、新能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出更高需求。因此,全区要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国家和首都发展为大兴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新机遇、赋予的新职责,深刻认识大兴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必须战胜的挑战,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助力开创“风生水起在大兴”的新局面。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大兴建设好”的嘱托,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大兴区“三区一门户”的功能定位,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推动生产生活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稳定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严加防范环境风险,不断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为打造“新国门·新大兴”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规划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坚持问题导向、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环保为民,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系统思维、协同增效。立足全区生态环境现状,坚持系统谋划、多管齐下,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坚持科技创新、现代治理。加强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以科技创新为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引擎,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规划目标

2035 年的远景目标: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碳中和取得明显进展,森林环抱、水系连通的绿海田园成为靓丽名片。

2025 年的主要目标: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低碳发展稳步推进。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稳步下降,两项指标均达到市级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为 4310吨、900 吨、4775 吨和 575 吨。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继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 32 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8%,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国家级和市级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市级要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达标,水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基本得到全面管控,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95%以上。

——生态质量稳定提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 2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 34.11%,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取得显著进展。

1.jpg

第三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市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结合大兴区二氧化碳排放实际,推进能源、建筑、农业、交通、生活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促进大兴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升级改造

鼓励绿色发展水平先进的企业积极申报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制定生物医药、电子设备等重点行业绿色提升计划,支持市级工业园区实施绿色低碳循环改造。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支持实施一批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明显、具有示范意义的节能技改项目,推广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工艺技术。建立企业废物循环利用体系,鼓励企业应用环保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重大设备,促进固体废弃物零排放或低排放。

(二)持续推进产业结构深度优化

严格执行北京市最新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和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优先考虑项目是否符合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高精尖”要求。构建以医药健康为核心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高端制造为潜导产业,以科技服务、航空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借助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部分)、中关村大兴园等重点功能区建设,推动全区产业集约高效发展。

二、推进绿色低碳能源转型

(一)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构建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辅的绿色能源体系。坚持节约优先,围绕建筑、工业、公共机构等重点耗能领域,强化指标约束、全生命周期和全运行过程节约管理,有效提升能源智能高效利用水平。到 2025 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达到市级要求。

(二)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积极开展全民绿能行动,新建区域、新建建筑优先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既有能源系统改造,充分开发本地新能源资源。积极开展分布式光伏、氢能、地热等清洁能源示范应用。加快分布式光伏在全区各领域应用,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城市建筑及农村建筑的使用。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部分)、大兴新城等为重点区域,大力推广热泵系统应用。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推动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村镇,因地制宜、集中示范,加强热泵系统、分布式光伏、太阳能热水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在村镇地区的综合利用。

(三)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

严控化石能源消耗,科学规划大兴国际机场及临空经济区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天然气输送通道及设施建设。积极推动老旧燃气锅炉绿色化改造,严格控制新增独立燃气供热系统。推进燃油锅炉清洁能源改造,辖区内具备条件的燃油锅炉基本完成“油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巩固“无煤化”成果,健全清洁取暖设备运维服务机制,防止散煤复烧。重点建设地热、太阳能与天燃气互为融合的区域能源系统。2025年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达到 20%以上。落实区域能源低碳化,促进京津冀周边地区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跨省消纳。

专栏 1 着力打造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绿色能源示范区

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打造成“绿色低碳、安全可靠、协同共享、智慧友好”的国际一流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区,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建设能源互联网,构建以电力、天然气、地热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有机衔接的绿色低碳高效智能的能源体系。借助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京东“亚洲一号”物流基地等,探索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在机场巴士、城市物流、公交等领域的应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绿色低碳发展查看更多>生态环境质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