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评论正文

环境监测、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教育 四川代表委员热议这些内容

2022-03-07 09:14来源:四川生态环境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减污降碳2022两会最新报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全国两会期间,“生态”“绿色”“环保”等词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来自四川的代表委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对建设美丽四川充满信心和期待。

在青藏高原关键地带建立专业性生态环境监测

“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非常独特、脆弱、敏感,重大工程的建设一定会对青藏高原产生影响,要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全过程监测。”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说,今年全国两会,他提案的内容是在青藏高原关键地带建立专业性的生态环境监测站,以此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宝库,也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在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铁路、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在青藏高原建设,这也影响着原本年轻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

“到目前为止,青藏高原有关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数据很少,如果我们掌握这方面的数据,对后续减少工程建设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强表示,这样的监测站建起来后,就能根据数据做一些施工优化和调整设计,相当于一本高原建设的绿色使用说明书。

生态环境监测站如何进行监测?许强认为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是开工之前,要获取它的背景,比如施工之前是什么状态;第二是施工过程中,监测工程建设的变化和生态环境是否随着施工推进会有一些变化;第三是运营阶段,要监测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分别有什么规律。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应对的问题也种类繁多。如何更精细和科学地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需要认真思考。许强表示,只有多措并举、统筹兼顾,研究保护、修复、治理的系统方案和工程举措,才能守护好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

开展“零碳新村”建设试点示范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则是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健康的有效途径。”这次全国两会,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多央娜姆准备了3份提案,其中一份就是关于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

我国农业农村面广、人口众多,面源污染防治起步晚、投入少、历史欠账多,污染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比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循环农业普及程度仍然不足、农药化肥使用不当、畜禽粪污治理成本较高效果不明显、农民生态环保意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缺乏等。

“强化农业农村综合管理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抓手。”针对这些情况,多央娜姆建议:突出控水,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确保畜禽粪污、农田残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同时,强化农业农村管理,分类实施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对于具体的举措,多央娜姆首先建议开展“零碳新村”建设试点示范,利用农村沼气处理有机废弃物、黑臭水体整治、构建低碳能源系统等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手段,推动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方式低碳转型,建设村域近零排放的美丽乡村。

“还应该推广农业面源防治专干及网格化管理制度。”多央娜姆说,应加快建立“属地为主、分级负责、部门协同”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机制,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同管理、镇村日常巡查、农业专业技术干部督察督办、社会监督支持”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网格化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严格管控农药化肥超标产品流通,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农药,加大推广农药化肥减量技术以及畜禽粪污治理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中小型养殖场通过堆积发酵、配建发酵罐等方式将粪污就地就近还田。

在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教育培训方面,多央娜姆建议农业农村部门制定相关教育培训计划,确保生态环保教育的持续性和规范性。同时,把面源污染治理政策措施纳入职业农民培训,定期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教育专题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

把中小学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相关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2021年,九三学社中央对口四川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研究员魏学峰也参与其中。在他看来,除了从政策法规层面进行监督之外,环境保护问题更需要加强全民参与,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环境保护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使命,而需要几十年、上百年持续努力。我建议将环保纳入青少年教育,最好能纳入公共教育的课程,在青少年的心中培植环保的种子。”

早在2019年10月29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发改委印发并实施了《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方案》指出,中小学要通过“绿色校园”创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师生生态文明意识;要结合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实践活动等,打造节能环保绿色校园,积极采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清洁化水平。《方案》要求,到2022年“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完成率要达到60%,有条件的地方要达到70%。因此,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教育立法工作,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法律,特别是把中小学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相关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十分必要,正当其时。

鉴于环境教育立法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魏学峰建议尽快将其列入立法计划,形成由教育部牵头、生态环境部紧密配合、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立法工作机制。教育部要在教学研究、教材研发、试点总结、立法调研基础上,起草国家环境教育法草案,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尽快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施行。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四川博物院重磅亮相,用文物还原了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吸引不少青少年观众来川博看展。魏学峰十分欣慰,如果未来能将环境保护与博物馆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说不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考古有一个新兴的学科叫做“环境考古”,正因为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文化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环境的变迁可能会导致文明的衰落,青少年们在博物馆参观展览,也可以从历史、考古的角度得到一些环保的启发,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将环保主题融入展览中去。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监测查看更多>减污降碳查看更多>2022两会最新报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