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黔西南州 “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印发

2022-03-25 09:49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绿色制造碳达峰绿色发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贵州省黔西南州发工业和信息化局 州发展和改革委印发《黔西南州 “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生产绿色改造升级,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详情如下:

黔西南州“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

序言

“工业强州”是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自“十二五”以来一直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已经初步形成以能源、材料、冶金、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特色轻工为主的七大产业,打造形成煤电铝、煤电化、煤电钢等特色产业链。目前,黔西南州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及我国南方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也是黔西南州工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造升级版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编制旨在阐明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更好更快发展工业,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的意图,厘清“十四五”时期工业思路、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黔西南州“十四五”时期工业发展,是政府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黔西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规划期为2021-2025年。

发展环境与条件

第一节“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黔西南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推进“工业强州”战略,以三大战略行动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能源产业链不断延伸,生态载能聚集效应逐步形成,铝产业无中生有,制造业取得重大突破,“两网”融合破题成功,二产“接一连三”向深度发展,特色轻工业独具特色。全州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结构趋优、质效齐升、活力增强的态势,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动能持续增强,为全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州“十四五”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模总量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986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46亿元,年平均增速达10.2%,在全省的排名由2016年的第5位提升到第3位;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97户,较2015年实现翻一番,规上工业企业达479户,占全省比重10%;129家企业进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名单;工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工业投资1560亿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0年,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6%,较2016年提升5.2个百分点;全州轻工业比重提高到15.9%,相对于2015年提升了3.8个百分点;大数据电子信息、特色轻工、装备制造三个产业迈上百亿级台阶;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16年的454.4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819.12亿元,占GDP比重从52.2%上升到60.5%。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0.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达1.1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全州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企业4家;省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1个;新增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人才基地1个,54户企业列入贵州省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名单,科技进步指数提高到60%。

——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园区集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产业链式集聚平台成效初显。2020年工业园区总产值达到510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52%,园区内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64.8%;全州7个省级产业园区中,拥有百亿级园区3个,五十亿级园区2个,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贵州威舍经济开发区进入200亿级园区,在全省工业园区排名第9位;铝产业集群效应初显,截至2020年累计生产铝液25万吨,创造产值34.3亿元;兴义生态载能、兴仁电解铝、安龙石材、义龙新材料及大数据等一批特色示范园区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主业鲜明、重点突出、错位发展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能源优势逐步凸显。截至2020年,全州电力装机容量达1500.3万千瓦,比2015年增长75.9%。其中水电装机675.9万千瓦,占比45.1%,比2015年增长2.2%;火电装机471.4万千瓦,占比31.4%,比2015年增长148.1%;新能源装机355.32万千瓦,占比23.7%,比2015年增长251%;全州220KV地方电网已覆盖兴义市、义龙新区、兴仁市等四县二市一区所有工业园区,南方电网与地方电网实现深层次融合发展,初步形成水火互济、清洁高效、安全稳定的黔西南电力供应保障体系;金州电力集团公司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为全国售电侧改革试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综合试点单位,进一步做大做强地方电力。

——两化融合深度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两化融合持续深化,大数据赋能平台经济从无到有。“十三五”期间,全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58亿元,新增4G基站13000余个,新增5G基站1088个,实现全州1007行政村、10202个3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光纤网络全覆盖,8县市1区开通5G网络;全州电信业务总量达398.77亿元,增长速度排位由2016年的第6位提升到2020年的第1位;获融合标杆项目6个,融合示范项目32个,带动融合企业57家,完成企业上云87户;数据中心从无到有,南方云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义龙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中联创、智链通科技、力安智能科技等30多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全州核心应用“企业云”累计超过1000家。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产业生态基础不断夯实,绿色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6,较2015年下降31%;主要污染物排放减排年均下降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兴义市工业园区入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名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贵州黔桂金州建材有限公司获国家工信部“绿色工厂”称号,贵州晴隆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晴隆肥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获得贵州省“绿色工厂”称号。

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黔西南州工业经济短板弱项还十分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企业实力较弱,引领性不强。缺少链主领军企业和平台型企业,全州年产值达20-50亿元的企业仅有7户,缺乏如宁德时代、忠旺、宝武钢铁等国际知名具有带动性的制造业企业。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只初步形成煤电铝产业链,其他五大产业尚未建成产业链,产品开发能力弱,加工程度浅,精特优产品少,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三是园区体制不顺,区域发展不平衡。园区改革后,园区管理职责职能虽划转到工业和信息化局,但对规划、建设、招商、安全、环保等方面存在职能职责不清晰、作用发挥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统筹调度考核环节存在困难,影响发展活力;除兴义市、兴仁市、义龙新区以外,望谟、晴隆、贞丰等地区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经济体量较小等问题。四是集聚效应不强,要素保障不足。开发区首位产业不明显,投资产出率不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产业集群偏少,缺少引领性龙头企业;土地供需矛盾、企业融资困难、高级管理及研发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全州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十四五”工业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是黔西南州推动高质量发展、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在规模总量上实现大突破,实施工业倍增行动,扩大工业投资,大力培育和壮大工业规模的关键时期。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积极应对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中长期平稳增长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首先,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长期保持。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事件的冲击,但我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韧性强、大局稳,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自我发展的定力越来越成为主导力量,经济保持稳步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其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重要战略方向。“双循环”战略的基点是我国超大规模、多层次、多元化的本土市场优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总的来看,宏观经济中长期平稳对黔西南州发展总体有利。

2.宏观政策叠加释放的新机遇

2012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是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出台的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为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随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将带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市场资源充分流动、产业协同联动,将成为贵州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大引擎之一。黔西南州作为贵州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板块,“十四五”时期贵州省明确提出支持其他市(州)中心城市做优做特,形成带动力更强的区域中心城市,提出支持黔西南州“大力发展基础能源和清洁高效电力,做优煤炭产业”、“毕水兴要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和基础材料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能矿资源走廊”,并在创新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精准有力的政策扶持,这将为黔西南州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的政策红利。此外,随着强省会战略推进,“兴义—兴仁”组团成为贵阳市圈“黔边城市带”发展格局的重要部分,将有利于黔西南州深度融入都市圈产业规划和布局体系,在更高层次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与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3.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机遇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进入到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势必要将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因此“十四五”时期明确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实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将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新型生产要素日益驱动产业升级,为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底座支撑。随着一些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的攻关突破和新基建的加速推进,我国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成长,并催生出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将形成巨大的投资消费需求,也为全州加快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契机。

4.新时期贵州工业大突破机遇

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十四五”期间,加快推动现代能源、新型建材、基础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现代化工等十大工业产业提质升级,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实现倍增,形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等,为黔西南州持续推进“大电强产”工程,大力发展现代能源、基础材料、化工及装备制造、特色轻工、新型建材、大数据与电子信息六大产业,打造具有黔西南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深入推进工业倍增行动,形成全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强大合力,省各级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文件,统筹政策、资金、项目、展会等资源向工业企业倾斜,为黔西南州大力发展工业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5.自身比较优势持续彰显机遇

一是资源秉赋优势。黔西南州境内已发现矿产资源有41种,占全省发现矿种的一半。其中黄金远景储量在500吨以上,目前已探明储量达208吨,煤炭资源更是“西南煤海”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景储量在190亿吨以上,为助推黔西南州基础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秉赋;此外,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水电总装机达6691MW,加之充足的日照时长,为“十四五”期间推进碳中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低电价优势。“十三五”期间,“两网”融合发展成果持续向纵深推进,初步形成了生产运行稳、保障能力强、综合效益优的水电、火电、新能源共同发电供给体系。黔西南州供电局与地方电网的“两网融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为“大电强网+大产业”新工业发展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用电保障。三是独特的区位优势。黔西南州地处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历史以来是三省通衢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也是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腹地,作为毕水兴经济带、西江上游经济区融入泛珠三交经济圈的重要纽带,在贵州联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面临挑战

1.能源需求增长与碳达峰、碳中和挑战

黔西南州无论是从工业化进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还是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碳达峰与碳中和之间的时间段等诸多指标来看,都面临诸多不利条件和巨大挑战。“十四五”期间黔西南州仍处于工业化深化与大发展阶段,对能源需求仍处在增长期;高耗能产业占比高,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薄弱,能源结构长期停留在以煤炭为主,能源转型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煤炭、黄金等资源开采和铁合金冶炼、煤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生态资源环境约束未来对工业经济发展的约束必将进一步加强,并将在一定程度上相应降低潜在的工业增长水平发展。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较短,仅有短短的30年,黔西南州即使碳达峰也是一个在“压制”状态下实现的,具有巨大挑战性。

2.创新动能支撑不足与高质量发展挑战

黔西南州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规模不大,创新主体实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具有带动作用的科技龙头企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比偏小,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支撑不足,无论是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与周边对比数量差距明显,企业与科研院所间合作不够,中介机构力量薄弱,信息和技术交流不充分,不能充分促进企业间协同创新,导致创新要素集聚不足、创新成果转化慢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还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爬坡期。加上高质量发展对创新动能与创新要素提出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微观基础,而且还需要有一大批质量效益型的优秀企业发挥引领作用。黔西南州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小,传统高能耗重工业占比偏大,纵观整个工业发展基础,无论是在创新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上,科技创新与企业、园区等联动发展创新网络体系的搭建上,在实现工业倍增与贯彻落实碳排放绿色发展问题上,都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3.与周边城市产业同质化发展竞争挑战

广西和云南是我国氧化铝和电解铝的重要产地,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盟自贸区等相关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和云南必将成为我国铝产业聚集区。近年来,在环保标准不断升级和生产成本节节攀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内铝产业出现了大量产能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强劲势头,尤其以云南为代表。广西百色已形成了“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铝应用—再生铝”全产业链核心聚集区。黔西南州铝产业虽取得重大突破,但与临近地区云南、广西相比,在资源优势、技术、产业链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云南、广西的铁合金、钢铁企业强于贵州,防城港—崇左—百色锰产业带,基本形成一体化发展框架,将会对黔西南州产业定位形成同质化挑战。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类型方面存在同质化问题,无论电子信息、汽车、大数据等产业,每一个细分行业在省内均对应多个承接城市,这些产业在将来会势必会造成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焦点。

4.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与新旧动能转化挑战

完整的产业链简要分为研发、设计等前端环节,生产、制造、加工、组装等中间环节,营销、售后服务等后端环节。黔西南州企业主要从事中间环节的生产、制造、加工、组装,中间环节属于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价值增值能力弱,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中间环节承担了整个产业链大多数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此外,黔西南州新兴产业基础薄弱,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技术等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最活跃的领域能力比较薄弱,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不顺畅。

综合判断,“十四五”是黔西南州工业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的关键阶段,加速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支撑。当前,既面临新一轮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带来的战略机遇,又面临核心技术遏制带来的挑战,更处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期,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然是全州工业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也是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的接力期,发展工业大有可为。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发挥黔西南州在新格局中的区位交通优势,新需求中的生态环境优势,新挑战中的战略安全优势,新理念中的特色产业优势,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必将能开创全州“十四五”工业发展新格局。

总体思路、发展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围绕省委“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州委“两大一高”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坚持“大电强网+大产业”和“煤电网产深度融合”的基本发展策略,稳增长与转方式并举,扩总量与提质量并重,调结构与促创新并进,以强链延链补链为手段,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做大做强大电强网能源资源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做特做精新兴潜力产业,着力建设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全州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打造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黔西南州现代化工业体系,创建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示范区、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及资源深加工基地。

第二节发展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办法,增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各要素的配置功能和聚合功能,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通过资产经营、放开投资领域等方式,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直接投资产业区建设,特别是引导东部沿海企业投资建厂,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合力推进的机制和格局。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能发挥优势和特色重点领域创新和产业化中。重点选择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项目进行突破,积累、推广成功经验,带动工业全面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产品、企业,努力在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领域中取得突破,带动相关配套产业整体提升。实现“一个项目引进,多个项目关联”的“中间带两头”效应。

3.创新驱动,开放发展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能规模。支持企业围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市场体系进行创新,加快推进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聚,增强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整合资源优势吸引项目和企业,做好东部沿海产业的承接转移,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走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之路,从而带动产业的开放式发展。

4.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坚持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大力引进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发挥其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集聚氛围,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企业以及配套设施,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优势产业集群。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使企业的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产业聚合效应,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州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园区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成效显著,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工业与大数据融合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特色鲜明、首位产业突出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到2035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绿色发展成为主流,工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工业现代化。

——规模总量加快倍增。到2025年,力争全州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6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800户;工业投资累计突破2600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2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4%以上。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预计1.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0家以上,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及载体总数达到25家以上。

——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开发区(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建成1个四百亿级园区,2个三百亿级园区,2个百亿级园区。

——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高。到2025年,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瞄准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整体工作要求,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下降均控制在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表1黔西南州“十四五”工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41.png

注:①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②[]内为5年累计数。

产业空间布局

深入落实“两大一高”发展战略,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黔西南州城镇体系规划,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交通区位优势、生态环境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深度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黔中经济圈等重大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区)工业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引导区域产业错位发展,全力构建“两核两带两区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将黔西南州努力建设成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示范区、贵州省重要的能源及资源深加工基地,推动工业集聚集约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两核”引领

强化核心引领作用,支持兴义(义龙)产业核心区和兴仁产业核心区打造成全州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以纳兴高速为纽带,以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兴仁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推动两大核心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将“两大核心”建设成为带动全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加速器。

1.兴义市(义龙新区)

立足兴义市丰富的煤矿资源、煤电、化工产业基础,发挥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优势,依托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和贵州威舍经济开发区等平台基础,发挥兴义(义龙)地方电网、交通区位等优势,以现代能源、基础材料、化工及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煤及煤电、锂离子电池材料、汽车零部件、电解铝及铝加工、铁合金、石墨碳素、硅基材料、通用装备等。到2025年,兴义(义龙)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建设成贵州省能源及资源深加工基地、贵州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全州大电强产中心。

2.兴仁市

立足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基础材料、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发挥地方电网优势,依托贵州兴仁经济开发区等平台,以基础材料、化工及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铝及铝加工、金属硅、电镀、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零部件、煤化工、化工新材料、氟化工、精细化工、石墨烯等产业。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建设成贵州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第二节“两带”联动

强化兴义安产业发展带、义兴贞产业发展带,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兴义安产业发展带包括兴义市、义龙新区和安龙县,以水兴高速和汕昆高速为纽带,以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贵州威舍经济开发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龙县工业园区为核心平台,重点发展现代能源、化工及装备制造、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义兴贞产业发展带包括义龙新区、兴仁市和贞丰县,以都兴高速和纳兴高速为纽带,以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兴仁经济开发区、贞丰县特色工业园区为核心平台,重点发展基础材料、化工及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

1.贞丰县

立足贞丰县在煤炭、基础材料、新型建材领域长期积累的产业基础,发挥丰富的煤炭、石英砂、黄金、石材、萤石矿等矿产资源优势,依托贞丰县特色工业园区等平台,以新型建材、基础材料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煤炭开采、黄金采选和精炼加工、石材精深加工、玻璃、新型墙材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

2.安龙县

立足安龙县丰富的石材、煤炭资源和基础材料、新型建材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生态载体聚集效应和“中国(安龙)木纹石之乡”的品牌效应,依托安龙县特色工业园区等平台,以特色轻工、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生态特色食品、石材精深加工、新型墙体材料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形成省内重要的石材加工基地。

第三节“两区”协同

加快推动东部产业发展区、北部产业发展区协同壮大,形成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产业协作更加紧密的经济形态。北部产业发展区包括晴隆县和普安县,以沪昆高速为纽带,以晴隆县特色工业园区和普安县特色工业园区位为核心平台,重点发展现代能源、特色轻工等主导产业,努力建设成全州能源及资源深加工组团。东部产业发展区包括册亨县和望谟县,以余册高速为纽带,以册亨县农产品加工小区、望谟县农产品加工小区为核心平台,重点发展特色轻工、现代能源等主导产业。

1.普安县

立足普安丰富的煤炭、农产品资源和现代能源、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基础,发挥普安红品牌优势,依托普安县特色工业园区等平台,以现代能源、特色轻工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煤炭开采洗选、火电、茶叶精深加工、箱包加工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

2.晴隆县

立足晴隆县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现代能源产业基础,依托晴隆县特色工业园区等平台,以现代能源、特色轻工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煤炭开采洗选、生态特色食品、绿色轻纺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3.册亨县

立足册亨县丰富的木材、农产品、光照、风能资源和特色轻工、清洁电力产业基础,发挥“册亨油茶”地理品牌优势,依托册亨县农产品加工小区等平台,以特色轻工、现代能源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木材精深加工、民族手工艺品、生态特色食品、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

4.望谟县

充分发挥望谟县丰富的木材、农产品、光照资源优势,立足特色轻工、清洁电力等产业基础,依托望谟县农产品加工小区等平台,以特色轻工、现代能源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生态特色食品、木材精深加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

42_副本.jpg

图1黔西南州“十四五”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第四节“多点”支撑

按照“一个开发区、一个首位产业、一个行业领军型企业、一条完整产业链条”原则,结合各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各区域的首位产业和潜力产业,制定工业首位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各区域产业从同质同构型向特色差异化转变,形成多区联动的发展格局。

表2开发区(园区)产业定位

43_副本.png

45_副本_副本.jpg

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第一节做大做强现代能源产业

实施“大电强网+大产业”战略,强化能源基础支撑能力,坚持清洁低碳发展、安全集约发展、智能高效发展,推动形成“一带一区两翼”的能源发展新格局。着力夯实基础能源生产供应能力,打造多元清洁的能源供给体系,扩充完善区域电网,持续深化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将全州打造成为毕水兴南部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增长极。到2025年,现代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一、巩固提升基础能源产业

重点推动煤炭产业发展,加快煤层气勘查与开发,加大煤矸石、矿井水综合利用,推动基础能源扩能提质。

1.重点发展煤炭产业

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先进产能释放,在煤炭开采、洗选等各环节中鼓励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全力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升级。

加速优质产能释放。统筹好煤炭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科学有序发展露天煤矿,积极开展采煤沉陷区和土地复垦复绿治理,统筹推进煤炭、煤层气、煤矸石等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实施全州《煤矿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方案》,加快大型煤矿建设,重点推进煤炭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合理提升单井产煤规模,有序压缩煤矿总数,形成大中型现代化煤矿生产供应为主体,30万吨/年为辅助的煤炭产业格局。以普兴矿区为核心,推动糯东煤矿达能达产,地瓜一号、地瓜二号、地瓜三号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核准手续和力争开工建设,推动兴仁市鲁础营乡云顶煤矿、兴仁市四海煤矿、普安县地瓜镇宏发煤矿、晴隆县沙家坪煤矿等露天煤矿建设,形成以大中型煤矿为主、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环境友好的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统筹相关煤炭洗选项目,以数字化为支撑,推动煤炭资源在电厂、建材、化工等按照行业内合理需求、差异化流动,实现煤炭资源的分级分质高效清洁利用。到2025年,全州煤矿设计产能达到4000万吨以上,原煤产量达到2500万吨左右。

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先进采矿技术、工艺、装备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升煤炭采掘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充分运用5G、窄带物联网等现代通信技术提升井下装备联网与智能化水平,加速智慧煤矿、数字矿山建设进程,在有条件矿区试点建设1-2处智能化矿山。着力推动中大型煤矿机械化与自动化改造建设,加速机械记忆切割、高效快速掘进、巷道自动支护、大倾角运输能力等先进采掘与运输技术装备在井下应用,提升中大型煤炭开采、掘进、支护和运输等方面的自动化水平。着力构建综采地面平台对井下各项活动的远程监控与操控能力,拓宽机器人在矿井下应用范围,逐步降低井下人员数量,到2025年实现全州90万吨/年及以上的主体煤矿综采、综掘工作面智能化率达到100%,所有煤矿全部实现机械化采煤和辅助系统智能化。

加大煤炭勘探力度。立足普兴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大对中部与中北部区域的泥堡背斜、青山向斜、包谷地背斜等控煤构造地的煤炭勘探力度,有效提升煤炭后备资源水平,支持对兼并重组后的煤矿开展预留矿区资源的补勘,确保存量产能有效释放,重点在普安地瓜、兴仁马古场、晴隆杨寨等矿区适时布局启动新建90万吨/年及以上规模煤矿,形成一批技术先进、安全水平高、带动性强的新型矿井,进一步提升优质煤炭供应保障能力。优化矿业权设置,着力推进煤炭资源的科学开发,全面推进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深入实施煤矿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建成兴仁大丫口、兴义兴富煤矿等一批技术先进、安全水平高、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新型矿井。积极推动兴仁市野猫红、晴隆县廖基、普安幸福井田、普安泥堡井田等一批新建煤矿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与执行力度,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安全基础设施水平,提高重大灾害预警能力。强化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配齐配强能源管理队伍,州内各重点产煤县市要单独设立能源综合管理部门,严格执法到位。煤矿企业集团及所属矿井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从制度、人员、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发挥煤矿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保障作用,推动州、县、集团公司、矿井四级联动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平台建设,强化煤矿“双回路”建设,提升矿井供电可靠性。加强对瓦斯、水害、火灾、顶板等重大灾害隐患的排查,落实好“一矿一策、一面一策、一头一策”灾害防治措施,加强各项灾害应急预案管理,有效提升井下人员应急救援能力,至2025年,确保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积极开发煤层气

优化煤炭与煤层气开发流程,提升煤层资源利用水平。通过构建煤层气、煤炭协调开发机制,统筹煤层气、煤炭资源勘查开采布局和时序,坚持“先采气、后采煤”,做好采气采煤施工衔接,将矿业权优先配置给有开发实力的煤层气和煤炭企业,重点推进普安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鼓励和支持煤炭企业、矿井因地制宜发展煤制天然气、煤层气压缩和液化,推动低浓度瓦斯采集、提纯和利用技术攻关,推广低浓度瓦斯发电、余热发电或供热等利用。鼓励规模化开发与商业化运作,支持大型煤矿瓦斯输配系统区域联网,推进中小煤矿联合建设瓦斯集输管网,完善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管理制度,推动煤层气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加快条件较好的煤矿开展瓦斯发电示范矿井建设,进一步扩大煤矿瓦斯发电规模,支持普安县安福、补者、晴隆县裕华等煤矿瓦斯发电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州高瓦斯矿井普遍建成瓦斯发电、民用自用等瓦斯利用设施,全州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50%以上,全州煤矿瓦斯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万千瓦以上。

3.综合利用煤矸石与矿井水

因地制宜推广沿空留巷、充填开采、煤矸石不升井等绿色开采技术,提升煤矸石、煤泥用于沉陷区回填、低热值发电、新型建材等领域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加快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普安、兴仁煤矸石综合利用、贞丰煤矸石发电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州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提高矿井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新鲜水用量,强力推进矿井排水多元化利用,生产矿井水实现100%达标排放,矿井同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矿区非饮用水全部使用矿井水。到2025年,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持续扩大清洁电力产业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远景目标,因地制宜推动清洁高效电力产业发展,不断巩固和提升清洁能源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助力构建低碳、高效、多元、安全可靠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坚持水火互济、多元互补的发展思路,持续优化电力供应结构,合理扩大电力装机规模。到2025年,全州电力总装机规模突破1800万千瓦以上。

1.巩固发展火电

科学设定煤电达峰目标,巩固推进全州火电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煤电机组超低排放、热电联产、智能化改造,持续降低单位电能煤耗量,重点推进安龙煤电化一体化产业基地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煤电转型升级,淘汰部分老旧、高污染和低效燃煤电厂,积极推进大容量高参数煤电机组、超临界及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等低碳煤电机组有序发展,实现新建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探索100万千瓦级高硫无烟煤示范机组研发应用,在兴义、清水河等地试点天燃气分布式发电。大力推动火电厂的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固废品在建材、化工等区域的循环利用,推动火电循环绿色发展。优化电源布局,持续提升火电服务县域及园区能力,推动“煤电化、煤电铝、煤电冶、煤电钢”等一体化自备电厂建设,建成安龙电厂、元豪电厂3、4号机组,力争建成大唐兴仁电厂,争取滇东电厂1-2台机组接入地方电网,积极开展晴隆电厂前期工作。到2025年,新增火电装机342万千瓦、总装机规模突破800万千瓦,全州火电工业格局基本形成。

2.优化发展水电

大力整合水利资源,推动水电有序开发。依托南、北盘江及红水河的水资源优势,有序推动域内河流中小型水电项目开发,加大对沿江阶梯水电站开发与利用,重点推进七星湖、挽澜河等水电站建设。扎实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加大对水电站实施河流生态修复,推进农村小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提高水电利用率。积极建设一批小水电项目,启动册亨八渡电站建设工作。大力探索新型水利应用模式,提升水利与航运、光伏、农村灌溉等产业联动能力与水利工程综合利用程度。充分运用富余的电能推动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积极推进抽水蓄能与光伏、风能等融合互补,实现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对山涧区域水资源调峰填谷与势能发电,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发生并满足偏远山区对电力资源的需求。

3.加快发展新能源

着力构建完善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逐步提升光伏、风电规模,积极构建南北盘江水风光一体化、风光水火储多能融合互补的清洁高效能源基地。

光伏。坚持按照集中式、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光伏发电模式,提高光伏发电质量和效益。推动“光伏+”发展模式,在兴义、安龙、晴隆、册亨、望谟等互补条件好的重点地区,建设一批农光互补、农林互补增值项目,建成清水河兴义电厂农业光伏电站项目。依据地区发展特点,在废旧矿区、荒山、石漠化区域等地区架设光伏收集装置,推动光伏与生态保护、居民或园区用电的有机融合。引入先进光伏技术装备,推广高效、双面及双玻光伏组件,促进光电转换效率提升。

风电。依据地势特点,加大风能资源勘测力度,提高微观选址技术水平,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研究采用不同机型、塔筒高度以及控制策略的设计方案,积极推进常规风电、低风速风电开发建设,引入大容量高电压风电机组,推动兴义、猪场坪、普安新店、兴仁下山、贞丰大坡等区域布局建设一批风能发电项目。充分发挥风电与光电、水电的季节性、时段性,推动风电与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综合互补利用示范,实现风水互补协调运行。严格落实风电开发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和“三同时”制度要求,加强建设期间过程管理,实现风电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氢能。依托全州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系统谋划、超前部署,抢占新能源发展制高点,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布局,以太阳能发展助推氢能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州内晴北煤焦化一体化、贞丰煤焦化等开展焦炉煤气制氢,积极探索光伏、风能等清洁电力制氢,打造一批光伏制氢示范项目。积极发展氢能存储、运输等细分领域应用。围绕示范项目建设,在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重点领域推广氢能使用,协同发展氢储运基础设施,积极参与贵州省氢能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建设。

三、积极发展其他能源产业

生物质能。依托本地区丰富农林废弃物资源,统筹原料收集及负荷,加快推进生物质能利用与热电联产。在做好环保、选址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前提下,在大中型城市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并鼓励垃圾焚烧热电联产发展,重点在兴义、晴(隆)普(安)、册(亨)望(谟)等地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应用现代垃圾焚烧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提高垃圾焚烧发电环保水平;结合城镇垃圾填埋场布局,建设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在秸秆、甘蔗渣、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比较丰富的乡镇因地制宜推进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动沼气发电无障碍接入城乡配电网和并网运行,积极推动安龙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加强纤维素、微藻等原料生产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研发,促进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模式的形成。

天然气。加快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推动普安县、晴隆县等煤层气勘探取得积极进展。积极配合开展页岩气勘探工作,争取安龙、望谟、兴义等区域勘探取得积极成效。以完善天然气开发、储运等环节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依托于中缅天然气管道在普安县开设阀室,从而推进普安县管道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天然气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高效利用,推动天然气产业有序发展。

地热能。根据州内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重点加快浅层地热资源潜力勘察和评价,因地制宜开展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及技术支持,不断拓展合作渠道,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动地热能资源在制冷、供暖、种养殖及温泉休闲度假等方面多元化、规模化的综合开发利用,建成晴隆沙子、义龙万屯、普安等一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项目。

四、完善电网基础设施

深入推进“两网融合”发展,围绕500KV变电站布点形成220KV环网,建成覆盖全州主要工业聚集区的智能、安全、高效电网,筑牢“电价洼地”优势。

增加电网可靠性,扩大供电范围。增加电网可靠性,扩大供电范围。切实贯彻“工业强州”和“大电强网”战略部署,不断增强地方电网实力,着力构建覆盖全州二市一区六县的地方电网。依托地方电网优势,深化区域电网合作,积极推动外引电源接入工作,支撑本地电网;加大兴仁市、贞丰县、安龙县等多个骨干环网覆盖,逐步增多电源,提升电网备用容量和供电可靠性,进一步创造地区电价差别化优势。加大本地区电网骨架与网络建设,增加电力辐射能力,重点实施兴义仁义输变电工程、兴仁换流站-独山变线路工程和兴义兴仁电厂送出工程等500KV电网项目,扩大电力输出范围,有效扩大电能供应区域;推动南方电网和地方电网220KV、110KV等项目实施,扩大地方电网供电范围及效率。

促进“两网”深度融合,推进产业跨区延伸。促进“两网”深度融合,推进产业跨区延伸。稳步推进兴义(南方)电网和黔西南州地方电网的“两网融合”发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南方电网与地方电网的优势,适时构建与南网的互联通道,新建龙广-南网500kV金州变2回220kV线路及清水河-南网220kV长征变2回220kV线路,实现电力全州“一张网”的电网建设目标,重点推进义龙新材料、大数据、生态载能园区两网融合,确保用户在两网之间切换时用电安全性与可靠性。发挥地方电网平台优势,深化区域能源合作,重点打造黔西南州跨区500kV主网网架,围绕500kV变布点形成坚强的220kV环网。加强与云南、广西等周边地区电网联络,推动滇东电厂、雨汪电厂等外引电源与本地电网的联网工作,提高跨省电力互济互补能力。

五、深化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

进一步完善能源管控机制,落实好水火电发电权交易机制,积极支持州内电力企业参与水火电发电权交易,促进能源产业链均衡协调发展。继续实施电煤中长期合同制度,完善电煤储备制度,健全“基础存煤+季节存煤+应急存煤”机制。抢抓电力体制改革机遇,健全煤电联营机制,推动燃煤电厂与煤炭企业通过合资、互相持股等方式开展煤电联营,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支持金州电力、元豪投资等企业参与煤炭资源开发,基本实现大工业用电均衡直接交易。建立健全天然气资源供应有序、管道输送灵活、资源储存有保障、销售机制完善的综合性调度机制,促进天然气“供、储、销”一体化发展。运用大数据技术支撑能源产业变革,充分发挥贵州能源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作用,统筹平衡能源供需,提升能源监测预警与运行调控能力。加快推动负荷侧与源网协调发展,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营示范,优化用电负荷结构,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探索电力输配用新模式,提高电力在终端消费中的占比,完善利益共享的“煤-电-网-用”协同发展格局。深化与周边地区能源合作,加强地方电网与广西百色电网电力协调,进一步巩固提升三省区结合部能源基地和枢纽的优势。加强能源交易监管,落实信用红黑名单制度。

专栏1现代能源重大项目

46_副本.jpg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绿色制造查看更多>碳达峰查看更多>绿色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