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黔西南州 “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印发

2022-03-25 09:49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绿色制造碳达峰绿色发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特色食品

重点推动兴义薏仁特色食品、薏仁酒水饮料加工生产项目,薏仁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加工生产项目,薏仁米高端产品深加工项目以及薏仁秸秆饲料加工项目,晴隆县万年农业产业公司年加工600万包薏仁水果麦片生产线、盘江同丰食品年加工生产20000吨米制品系列产品生产线建设;推动兴义魔芋精加工基地建设项目,黔州实业梨原汁、果蔬原汁、果蔬饮料深加工项目,册亨油茶精深加工一体化项目,畜产品深加工项目,贵州万源食品的食用菌及蔬菜深加工项目,贵州食源黔农业发展鲁布格小黄姜加工厂项目。推进贵州锶多多天然高锶矿泉水康养产业项目、富锶矿泉水、阳光思源分厂等项目建设,贵州永贞实业年产20000吨天然泉水灌装生产线项目建设。推动天刺力生物科技安龙山地刺梨大健康特色全产业链项目,普安怡丰原生态茶业“普安红”茶产业全产业链建设项目、习普生物科技年产5000吨茶叶精加工项目。兴义万峰工业贸易兴义粮油储产销一体化迁建扩能改造项建设、安龙食用菌全产业链深加工项目。推进望谟年加工新鲜芒果4万吨、加工1万吨柠檬生产线项目,建设红茶、绿茶精品加工生产线项目;推动晴隆县5000亩生态茶旅一体化建设项目、茶马镇茶叶深加工项目、茶籽化石博物馆综合开发项目、册亨油茶日用品研发加工,万亩柑橘综合开发项目,晴隆县草地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抹茶加工项目、花椒种植加工项目、百香果种植及精深加工项目、望谟县板栗深加工项目。积极推动兴仁农特产品仓储物流、展示交易中心的建设。

二、优质烟酒

加快贵州醇酒业有限公司年产1.25万吨基酒(其中:酱香7500吨、陈香5000吨)扩能技改以及义龙年产10万吨乔纳斯原浆啤酒技术改造项等项目建设。支持晴隆县薏仁精加工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年加工薏仁洒2000吨)。

三、健康医药

推进贵州苗药养生园、兴义市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产品科研设计及生产基地、义龙红星医药产业园建设,支持兴义市年产2000吨医用级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项目建设。支持晴隆县腾龙岭中药材加工项目(年加工各类中药材2500吨)。扶持云峰药业、天地药业、德良方药业等一批医药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快贵州省医疗产品外贸出口加工基地、年产10000吨医用无纺布、小容量注射剂外贸产品专用生产车间。加快推进黔西南高新区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兴义市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产品科研设计及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

四、林纸加工

支持册亨年产8万立方米杉木加工中高档生态家具、实木地板生产加工一体化项目、支持晴隆县6万方木材年加工项目等建设。支持册亨巧马木材加工聚集区、望谟平洞木材加工聚集区、兴仁木材加工聚居区、兴义敬南木材加工聚集区。推动鹏昇纸业二期年产130万吨包装纸生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鹏昇纸业年产60万吨包装纸生产。

五、轻工纺织

推动贵州金州纺织有限公司年产5000万米高档化纤仿真丝面料及600万米真丝面料纺织生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年产40万吨涤纶短纤维、年产100万锭涤纶纺纱以及年产12万吨印染等项目建设。推进普安县才华实业有限公司改扩建项目建设。推动晴隆霞湖世家60000平方米年加工1200万件纺织科技园制衣生产项目,兴仁服装加工生产项目、纺织系列加工生产项目,册亨云娇布依特色染织刺绣有限公司年产20万套布依染织、缤腾纺织加工项目、兴仁1000万件/年纺织系列加工生产、刺绣民族服饰项目。推进兴仁市荣凯五金搪瓷制品,贵兴义工艺制品发展。

第五节升级改造新型建材产业

以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建材为导向,紧抓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契机,加快传统建材企业升级改造步伐,补齐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建材短板,推进智能化生产,全面提升传统建材企业质量和效益。积极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推进建筑建材业融合发展,扩大新型、绿色建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应用,推动全州新型建材产业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新型建材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一、巩固传统建材产业

1.水泥

依托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加大对水泥制备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与引进力度,重点突破水泥制备过程中的智能制造、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通过推广变频调控技术、磨破一体化等技术工艺,持续降低水泥制备单位能耗,推进水泥产业的技术装备创新与提升。稳步推动水泥行业产能释放和绿色发展,针对实际应用场景,积极开发高标号水泥、低碱水泥以及满足特定工程需要的特种水泥制品,推动高效粉磨技术、高效能烧成系统技术、高效脱氮脱硫技术、燃料替代技术、高效大型袋式除尘等绿色技术工艺应用,积极推动火电厂粉煤灰在水泥制备工艺过程的循环利用,促进新型低碳环保水泥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州水泥产量达到1300万吨左右。

2.混凝土

打造以骨干企业为引领、上下游关联产业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的预拌混凝土产业生态集群,促进水泥与商砼行业融合发展,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迈向高端发展。构建行业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依托信息化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混凝土性能的精准设计,提高不同材性、不同密度粉体材料的微均化水平,推动混凝土生产的质量控制水平和生产效率,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超高、超长、超深、超长寿命的要求。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混凝土预制件的广泛使用,提升施工标准化和通用性,推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PC构件、水泥复合多功能保温墙体、保温防水屋面、集成化设备管线等建筑终端产品应用。

3.沙石骨料

依托南北盘江水运及本地石矿资源优势,科学规划、优化砂石开采布局,围绕望谟县、册亨县、安龙县、贞丰县等地建设一批规模砂石矿山,加快推进石材生产废弃石料综合利用,积极拓展砂石骨料市场。围绕绿色发展,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机制砂石骨料制备工艺装备技术水平提升,加大对石材角料、矿山尾料、建筑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持续扩大一体化机制精品砂石骨料产能。重点发展骨料颗粒可整形、级配调整方便、石粉利用及节能降耗工艺好的机制砂石骨料工艺技术,推动砂石骨料从原矿到符合混凝土级要求的精品砂石骨料一体化制备,提升砂石骨料整体装备水平。突出生态保护与节能减排,完善防尘和降噪措施,重视矿山复垦绿化,加强矿地和谐。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强石矿资源整合和利用,做强做大砂石骨料企业。到2025年,争取形成500万吨以上砂石骨料规模。

4.玻璃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真(中)空玻璃、贴膜玻璃、双钢夹层玻璃、高强基板玻璃、建筑用防火玻璃板材等高性能新型玻璃产品,积极发展特种高端玻璃,提升建材市场中高端产品市场份额。严格遵照国家相关规定,促进玻璃产业升级,围绕提高质量、节能减排及精深加工,加大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力度,推进生产加工一体化,重点突破超薄玻璃基板成型、高强及防火高端玻璃制造等关键技术,着力打造贞丰玻璃制造新型产业示范园区。

二、积极培育新型建材

1.石材

依据石材资源分布情况,合理布局石材发展空间,积极推进安龙石材产业发展中心建设,推动普安县、贞丰县、册亨县等石材企业加速向当地石材基地集聚,促进全州石材“一核心三基地”格局形成。大力推动石材精深加工产业,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扩大中高端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石材标准化、系列化产品,重点推广板材薄型化技术和大理石复合板生产技术,发展高档建筑装饰石材(饰面石材)、大理石薄板、异型石材、复合石材等制品。推动石材全产业链建设,支持石材矿山、石材加工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深度整合与协同发展,鼓励采用废石加工建筑砂石骨料、开发与设计异型石材产品、边角料加工石材马赛克产品、碎块加工产品等方式推动石材资源充分应用。着力培育黔西南州石材品牌,重点打造“木纹石”、“普安灰”等具有鲜明特点的石材品牌,构建石材生产相关标准,推动区域品牌、地理标志建设,提升区域石材竞争力。

2.新型墙体材料

推进域内火力发电厂产生的大宗固废循环综合利用,重点推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矸石砖)、粉煤灰烧结空心砖、粉煤灰蒸压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以及其他利废墙砖制品的发展;积极利用循环流化床燃烧产物,推动以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为主要原材料的新型墙体材料循环产业。提升新型墙体材料制品生产装备的自动化、成套化、规模化水平,打造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清洁利用的全产业链循环经济新型建材产业园,构建全州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关联度紧密、生产循环和清洁化生产的新型墙体建材产业集群。

3.装配式建材

鼓励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砌块等传统建材企业向装配式建筑企业转型,在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全程采用BIM技术,推动装配式建筑与绿色节能建筑、智慧建筑有机融合。持续加大装配化装修推广力度,促进集成厨卫、轻质隔墙等材料、产品和设备管线集成化技术的应用,加快形成适合本地可复制可推广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围绕装配式建筑,积极发展设备制造、物流、绿色建材、建筑机械、可再生能源等相关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和重点企业。

4.功能建材

积极推动隔音、阻燃等环保功能材料发展,大力推进轻质内墙隔板、轻质阻燃保湿保温材料、隔音材料、防水卷材、环保抗菌涂料、环保型装饰装修、保温装饰一体化等各型功能材料在建筑中应用。加快发展高品质、多品种的塑料管材、塑料型材及门窗、地板、墙面饰材等塑料建材制品。推动装饰一体化功能建材发展,着力推动高档装饰砖、自保温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保温装饰一体化装配式墙板等新型建材发展,稳步推动低能耗、低污染、高强度、高效施工等建筑材料产业集群形成。

专栏5新型建材重大项目

50.png

一、传统建材

水泥产业要推动贵州森垚水泥有限公司200万吨新型环保精品砂石骨料项目、兴义市混凝土搅拌项目建设,支持晴隆盘江水泥260万吨/年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望谟县新型环保精品砂石骨料配套项目的建设。积极推动贵耀材料1200T/D在线低辐射浮法玻璃生产线二期项目建设。

二、新型建材

石材产业重点推进贞丰县超薄大理石精深加工及固体废弃物(大理石薄板、文化石、地铺及路沿石、马赛克)综合利用项目,推动绿色新型建材循环利用产业园项目、兴仁市年处理10万吨焚烧厂飞灰生产20m3万陶粒砌块综合利用利用项目、贵州玉林石材饰面用大理石转型升级建设项目,贵州木纹石材开发公司安龙县木纹石整合开采及加工项目(一期)建设;贵州鑫盛隆石材深加工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贵州仁寿矿业标准化矿山建设及大理石产品深加工项目,晴隆尚龙汇实业年产5000万平方米大理石项目、光照镇海联石材年产6000万平方米装饰石材项目。

墙体材料方面重点推动望谟年产5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兴义年产30万立方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线建设项目、贵州桌圣丰业60万吨/年粉煤灰分选综合利用建设项目、10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新型材料项目、120万立方米灰渣混凝土空心隔墙板项目,兴仁市火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贞丰县煤矸石建材、新型墙材生产项目、火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普安县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以及望谟县5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新型材料项目贵州阳光兴业绿色建材新型秸秆板材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支持年产6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项目、支持贵州兴电石膏粉线扩建及热源系统改造改扩建项目、兴义市50万吨磷硫石膏、粉煤灰砌贴粉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推动兴义市新型水性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

第六节积极培育大数据与电子信息产业

坚持龙头企业引领、特色产业集聚,抢抓“新基建”战略机遇,着力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推动数字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到2025年,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

巩固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加快推动电子元件及电子材料制造、智能终端制造及配套等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发展,打造黔西南州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1.壮大发展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

抓住数字经济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依托义龙新区、兴义市等区域锂离子电池产业基础,以义龙振华新材料、贵州羚光新材料等企业为核心,大力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3C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和电池原材料产业,形成完善的锂电池产业链条。加大对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电、池高镍电池等成组技术研发力度,开展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升方法、快速充电技术、新型正负极材料等电池关键技术研究,着力突破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等领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瓶颈,加大对下游消费电子电池、动力电池等电池封装模组企业培育与引进,推动义龙新区建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电池梯次回收绿色利用基地建设,构建电池材料--电池配件--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回收以及检测的完整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体系。

2.大力发展智能终端及配套

抢抓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发展机遇,依托义龙大数据产业园区,大力引进通用型和消费型智能终端产品生产线,重点向可穿戴终端设备、智能家居、医疗终端设施倾斜,促进高端智能终端产业集聚,提升智能终端制造及配套水平。大力引进和培育智能终端产业龙头企业,推动终端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车载半导体、传感器、连接器、显示模块、控制器等电子元件制造产业,促进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激光打印配件、新型显示设备企业与配套企业纵向融合。加大技术投入,着力推进电子器件制造产业发展,推动智能终端制造柔性化、智能化发展,构建多层次、多门类的智能终端产业链体系,重点发展中高档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制造领域,支持新型传感器件、智能终端配套元器件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等,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二、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载体,通过加强“新基建”建设,提升软件与信息产业对实体经济服务力度,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突破。

1.夯实数字新基建基础

加快战略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区域性数据中心建设,持续扩充云计算资源,支持黔西南州建设成为国家超级计算数据储存中心之一,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提供算力与存储支撑。加快布局5G、IPv6、卫星互联网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构建高速泛在的网络基础设施,形成具备感知、连接、存储、计算、处理能力的新型基础设施。结合黔西南州各行业应用场景,加大新型通讯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链首企业引进力度,积极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5G、物联网等前沿新兴业态发展。

2.拓展软件应用与服务能力

深入推进应用创新和融合发展,发挥软件的深度融合性、渗透性和耦合性作用,加速软件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应用。通过构建黔西南州云存储,推动大数据应用技术服务能力,积极推动SaaS软件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产业发展,着力增强物联网、移动互联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数据库、行业应用软件和特色软件服务产品,助推传统产业融合转型。

3.推升产业服务能力

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特色数字产业链。通过工业软件开发与升级,提升服务型制造水平,依托宝康等装备智能制造企业,重点发展工业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实现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融合,推进域内制造企业数字化改造与智能化生产,重点推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自主可控的嵌入式等现代化管理系统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依托数字技术推升农产品全环节的数字化管理,依托电子商务技术实现运营销售精准对接。加快自动分拣系统应用,实现无人化、精确化分拣作业发展,推动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推升。加大“北斗+5G+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持续关注数据化运营服务,推动北斗卫星技术在应急指挥、防灾减灾、交通运输、旅游服务、城市治理、农业、气象等多项领域中的创新应用。

4.丰富数字内容服务

纵深推进数字内容服务产业发展,依托贵州指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网络虚拟财产交易龙头企业,以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优化虚拟产品交易体系,利用网络资源和品牌资源积极推动网络虚拟产品交易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5G技术与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产业融合,创新通信行业运营模式,开展网络切片、行业虚拟专网等技术模式创新,全面提升数字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5.创新数字治理

依托智慧金州汇聚数据,健全共享机制,有序推进数据开放,最终实现以政用带民用促商用,培育壮大数据应用生态。持续提升上云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慧金州”大数据平台与省级“一云一网一平台”的对接和互联互通,有效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全州大数据企业本地服务优势,加强与华为公司、中信公司等合作,提升大数据服务能力,为黔西南州大数据融合上云企业提供数据支撑服务。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在金融、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交通等领域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应用体系平台,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有效推动互联网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数字政府”建设行动,围绕“建、管、用”,持续深化云平台功能,汇聚整合各类监管数据,建立权责清晰的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政府数据共享可信溯源,推动州、县、乡镇、村四级业务一体化,保障规范监管、精准监管、联合监管。切实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高防护意识,强化防护手段,落实管理责任,摸清数据资源底账,健全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做到资源“心中有数”、治理“于法有据”,为数字政府建设保驾护航。

专栏6大数据与电子信息重大项目

51_副本.png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

重点推动贵州羚光新材料年产10万吨动力电池项目建设,支持贵州万峰博亿能科技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兴义市博亿能石墨烯锂离子动力及储能电池(一期)建设、兴义锂离子电池产业园项目、高端乘用车汽车动力电池及大型储能电池项目、石墨深加工及石墨稀生产项目、年产3000吨多规格电池级四氧化三钴等电池项目建设,推动义龙新区扬德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建设。黔西南年产20万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

二、大数据与软件服务业

重点支持工业完备供应链大数据平台、矿产业大数据监控与分析平台、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云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大数据、黔货出山智慧物流系统、兴义市现代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建设项目、数惠万峰大数据“智慧金州”平台建设、兴义市智慧电力建设等大数据平台、黔西南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开展数字设施提升工程,推动黔西南州5G+城市数字建造全生命周期应用服务平台建设,黔西南州中信大数据“企业云”平台建设,贵州金义大数据开发有限公司数据采集、存储、开发项目,贵州指趣网络科技虚拟产品交易项目,贵州万峰林智慧旅游集团电子商务服务,贵州中森信息网络大数据程序编程项目,贵州久网同城科技黔程出行平台项目,贵州阳光海纳网络“生活PLUS”平台项目,贵州中顺实业兴仁市农业决策辅助SAAS系统服务平台项目等数据服务设施建设。

第五章 主要任务

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招商链、企业梯队、产业融合、绿色低碳、对外合作等方面,围绕工业倍增行动,深入实施八大重点任务,全力培育“八新制造”,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

第一节聚焦产业链,构建产业发展“新集群”

1.提升园区集聚能力

按照园区的产业定位,紧盯产业链薄弱和缺失环节,以招引重点项目为抓手,引导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园区集聚。支持园区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加强园区内配套协作,加速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支撑的产业集群。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打造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健全园区管理体制,明确园区管理责任主体,鼓励园区实施“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机制,支持园区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专业化园区运营商。健全园区考评机制,探索以亩均税收为核心的绩效综合评价,提高园区综合利用率和园区综合竞争力,推动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2.加快打造产业集群

按照“特色主导、错位发展、产业协同”的思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结合黔西南州各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联动、上下游产业聚集,推动同类、关联和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依托黔西南州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地方电网优势,以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兴仁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围绕煤电铝、煤电冶、煤电化、煤电建,打造生态载能产业集群。紧抓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机遇,依托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化布局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石墨烯以及硅系列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打造以3C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安龙、普安丰富的石材资源,以安龙石材园、普安白沙石材产业园为载体,引进龙头企业成立石材联盟,统一石材制品质量标准,做响“安龙木纹石”、“普安灰”品牌,引导园区外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石材产业集群。依托黔西南州生态优势,聚焦茶、食用菌、薏仁米、精品果蔬、中药材等十大特色农业,加快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3.培育优势产业链

着眼全球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聚焦生态载能、新型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大补链、强链、延链力度,打造煤电铝、煤电冶、煤电化、煤电建、锂离子电池等五大标志性产业链。建立由州领导领衔的“链长制”、行业龙头企业领衔的“链主制”等机制,动态调整产业链培育重点,补齐产业链创新短板,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共同体。

煤电铝产业链。抓住交通轻量化、有色金属合金化等产业市场潜力,发挥全州在铝、镁等轻金属产业基础和煤电资源优势,依托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兴仁经济开发区等载体,以电解铝生产企业铝液直供为纽带,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铝制品企业,打造以兴义电厂、兴仁登高、元豪铝业等龙头企业为“链主”的“煤炭-电力-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煤电铝产业链。

52.png

图3煤电铝产业链

煤电冶产业链。围绕贵州及周边省份丰富的锰矿资源,发挥全州冶金产业基础和煤电资源优势,依托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载体,积极研发优质硅锰合金,开发装备制造相关产品,打造以万峰实业、泰龙集团等龙头企业为“链主”的“煤炭-焦炭-锰矿-硅锰合金-钢铁-钢铁制品”煤电钢一体的产业链。以工业硅粉为突破口,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构建以万峰实业等龙头企业为“链主”的“煤炭-电力-工业硅粉-硅制品”煤电硅产业链。

53.png

图4煤电冶产业链

煤电化产业链。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依托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贞丰县特色工业园区等载体,积极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拓展煤化工一体化下游产品开发应用,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以金宏化工、宜兴化工、贞丰久盛等龙头企业为“链主”的“煤炭-精煤-合成气-煤化工精加工材料”煤电化产业链。

54.png

图5煤电化产业链

煤电建产业链。紧抓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发展机遇,发挥全州丰富石材资源和南北盘江航运优势,依托贵州清水河经济开发区、贵州兴仁经济开发区、安龙县特色工业园区等载体,制定实施“黔石出山”计划,聚焦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打造“煤炭-电力-水泥、机制砂、石料-新型墙材、饰面石材、水泥制品”煤电建产业链,推动机制砂石、水泥及制品、石材等产业快速发展。

55.png

图6煤电建产业链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发挥全州在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等方面的产业基础和电价优势,依托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载体,积极引进电解质、电池隔膜、绝缘材料、3C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生产企业,打造以振华义龙新材料等龙头企业为“链主”的“三元前驱体等原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废电池回收”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56.png

图7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第二节聚焦创新链,突破产业发展“新技术”

1.完善产业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研发机构“清零”行动,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首台(套)装备等,按不同情况给予资助、贴息、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聚焦“大电强网”产业关键环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引导中小科技型企业聚焦专业技术细分领域研发创新,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发展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探索“飞地”借智引智模式,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飞地”建设为契机,支持企业在上海、深圳等创新资源集聚地打造一批域外科技、人才“飞地”。开展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加快科技人员薪酬制度改革,健全绩效工资分配机制。

2.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围绕黔西南州首位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引导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积极创建国家或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宁波、惠州等对口帮扶城市的科技合作,探索在广州、深圳等创新资源集聚地开展“科创飞地”建设,实现借脑研发、柔性引才,形成“发达地区研发+黔西南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鼓励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州职业技术学院、州喀斯特研究院、大型企业等开放共享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助力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鼓励和支持各工业园区、大学和企业利用闲置仪器设备、闲置厂房、办公楼创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工场、创业咖啡等创业孵化载体,重点推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申报省级大学科技园。

3.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提升双联动

强化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组织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围绕煤电铝、煤电冶、煤电化、煤电建、锂离子电池等五大标志性产业链,迭代完善科技攻关清单,定期发布“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榜单”,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协同创新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引入“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靶向招引一批产业链上高层次人才和研究团队,推动州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聚焦生态载能、新能源材料、石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培育需求,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组织实施一批由龙头企业牵头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向中高端跃升。

第三节聚焦价值链,促进产业发展“新升级”

1.打造“黔西南制造”品牌

围绕“大电强网+大产业”工业产业体系,支持重点行业争创国家级区域(行业)品牌,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贵州省名牌产品等省级以上品牌。在基础材料领域,依托兴仁登高、元豪铝业、万峰实业、振华义龙等骨干企业,围绕铝及铝加工、铁合金、锂电池材料等产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区域品牌。在新型建材领域,依托玉林石材、贵州木纹石材等骨干企业,打造“木纹石”区域品牌。围绕州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推广“行业协会+加工龙头企业+地理标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式,打造一批生态特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建立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梯度培育库,通过集中培训、集中提升、集中认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黔西南特色品牌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品牌指导服务机构,提供品牌创建、运用、保护、管理的全周期服务。

2.强化标准质量建设

以五大标志性产业链和四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开展产业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围绕农特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节能减排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质量提升示范等活动,提升产业链质量水平。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应用先进质量管理办法,建立覆盖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培育质量标杆企业。围绕基础材料、新型建材、化工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攻克一批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推动州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不断增强全州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黔西南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黔西南州特种设备检验所服务效率和水平。

3.强化知识产权建设

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清零”行动,围绕新材料、特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专利导航,推动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行动,将假冒专利、假冒商标、侵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情况纳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推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具备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企业。鼓励州内高校、科研院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突破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创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

第四节聚焦招商链,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1.全面营造高效营商新环境

以“三减一降”(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降成本)为目标,按照“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要求,建设“服务和效率高于周边、成本和负担低于周边”的营商环境新高地,打造“贵人服务”黔西南品牌。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政府服务企业综合平台,构建服务企业快速反应机制,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细化量化政务服务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实现涉企审批事务在省规定时限基础上“再减一半”。探索建立网格化服务市场主体模式,设立网格服务专员。强化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等资源要素向园区倾斜,切实降低企业要素成本。推动开展净地出让和标准地试点,简化用地办理流程,缩短用地审批时限。加强与贵阳海关(兴义海关)合作,大力推行“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通关模式,提高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努力对标国际标准,构建营商环境揭短挑刺奖励制度,实现对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全方位监督和评估。

2.全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

依托州内优势资源,瞄准六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理清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摸清州内企业关系,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为重点,编制锂离子电池、铝、煤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招商地图,系统梳理产业龙头企业、国内相关产业重点集聚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信息。采取“一个产业链、一张地图、一个专班”的方式,探索建立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链长”的常态化精准招商。瞄准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及成渝地区等区域的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利用贵洽会、优强民企招商大会、央企招商大会、贵州酒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山地旅游大会等投资贸易活动平台,精准推介州投资环境和优势,实现定向承接、集群引进。落实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招商责任制,完善招商方式,灵活运用乡情招商、专业招商、基金招商、专家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有效承接先进地区产业溢出和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

3.全面精准谋划重大项目

坚持以质量效益为导向,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扩大有效投资。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在建一批、计划新开工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要求,借助和利用产业协会、行业商会、专业机构、落地企业等资源,围绕六大工业产业和重点产业链,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储备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力强、投资力度大的重要产业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专班、一张报表、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组织,完善项目定期报告机制、项目会商协调机制。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电、用水、排放、资金等要素需求。创新资金投入模式,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公共平台投入力度,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57_副本.jpg

第五节聚焦企业梯队,培育产业发展“新主体”

1.加快培育“链主”企业

围绕煤电铝、煤电冶、煤电化、煤电建、动力电池、生态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链提升需求,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推动企业从高成长型-行业骨干型-链主型的梯次升级。鼓励优势企业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通过并购、引进、参股等方式,提高产业链垂直整合度,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需求,主动对接央企、省外企业扩张要求,着力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国内500强、央企落户黔西南州。

2.全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专注并深耕于细分行业领域,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核心配套企业。加强重点企业梳理排摸,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清单,开展分类指导、精准服务、动态跟踪,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升、直接融资、市场开拓,努力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

3.加快企业升级提档

实施小微企业质效提升行动,以“升企入规”为目标,鼓励小微企业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之路,推动“微转小、创改科、小升规”工作,构建“微企业-小企业-规上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分年度明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目标,进一步加大对新增入规工业企业指导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小微企业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聚,完善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物流、检测等服务平台,助推小微企业“上规升级”。推动金融优惠政策惠及更多小微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4.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支撑作用,发挥大企业平台、渠道、品牌、创新优势,提高本地化配套率,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围绕供应链整合、创新协同、数据共享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应用程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业务系统云端迁移,加速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相关园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色载体,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第六节聚焦产业融合,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

1.推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

深入实施《黔西南州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打好“数字经济”攻坚战方案》,依托贵州省“工业云”平台和州建设的“企业云”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搭建企业级平,构建设计、生产与供应链等资源有效组织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制造业网络化协同专项,鼓励冶金、化工、建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等领域优势企业将设计、生产、物流、销售、售后等环节布置上云,实现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网络化,构建网络化协同服务生态圈。围绕义龙大数据基地,鼓励企业开展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客户需求大数据、产品研发设计大数据和生产制造大数据,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重点推动白酒、生态特色食品、服装、包装等行业引进定制解决方案和柔性生产设备,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和服务。

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聚焦煤炭、装备制造、冶金等行业,分行业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升级,构建“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梯次培育路径,提升行业智能制造水平。在煤炭生产行业,加快推进煤矿企业智能机械化开采,鼓励煤矿企业应用综采工作面数字化测控与少人或无人生产技术、煤矿数字化智能化监测与管理系统等,建设智能矿井。在电子元件、装备零配件等离散型行业,构建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模式。在有色冶金、化工等流程型行业,加强智能传感和实时数据采集、在线检测、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可视化、质量可控和产品可追溯;重点推进冶金产业产线质量数字化管控专项实施。

2.推动工业和农业融合

围绕黔西南州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盟,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和重点环节,统一产品质量标准,创建区域性公共品牌。筛选一批成熟适用加工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选择优势产区建立农产品加工技术示范基地。搭建各类农产品加工对接平台,依托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建设信息网站群,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上传下达。

3.促进工业和服务业融合

推动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加快能源产业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鼓励具备技术等优势的企业提供安全环保、废弃物协同处置、污水处理、热力供应等服务。实施传统行业服务化转型专项,鼓励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白酒、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搭建企业云平台,运用互联网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增值服务,培育“制造+服务”跨界融合的新市场主体。依托各类工业遗址、工业基地、工业园区,打造观光工厂、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工业文化创意基地、工业旅游小镇等工业旅游产品体系,开展影视拍摄、绘画写生、艺术创作、科普培训、教育实践等活动。鼓励围绕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服饰、山地旅游等领域,开发具有观赏性、艺术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的便携式工业旅游商品,培育黔西南州旅游购物产业体系。重点支持贞丰探索以黄金勘探、采选冶、黄金制品加工、黄金化工、黄金文化旅游等为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构建“黄金产业+休闲旅游”产业体系。依托大数据产业基础和黔西南州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大数据对旅游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打造黔西南州全域旅游智慧系统,进一步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的有机融合。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建设与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体系及信息平台。围绕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医药等产业,针对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等重点环节开展工业设计。发展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处置工业“三废”及社会废弃物。

4.推动煤电网产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煤炭资源和地方电网优势,围绕“大电强网+大产业”的战略部署,以两(电)网融合为契机,大力发展“大电强网+冶金”、“大电强网+新建材”、“大电强网+新材料”、“大电强网+大数据中心”、“大电强网+化工”等产业,加快推进煤电网产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科学设定煤电达峰目标,推动煤电更多承担系统调节功能,推动风光水火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

第七节聚焦绿色低碳,建立产业发展“新体系”

1.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矿山,发展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全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按照产业结构绿色化、能源利用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的要求,以企业集聚化发展、产业生态链接为重点,开展绿色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推进国家绿色园区创建试点。引导和推动煤电、有色、钢铁、化工等行业新引进落地的产业化项目,按照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分类建造、改造和管理厂房,开展国家绿色工厂创建试点。严格执行自然资源部绿色矿山建设评价体系指标,全面开展绿色矿山达标建设,将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纳入矿业权出让合同和相关设计方案,将绿色矿山建设贯穿到新建矿山建设的全过程。鼓励建材、特色轻工、生物医药等生产企业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遵循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采用高性能、绿色环保新材料,开发一批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新产品。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涵盖采购、生产、营销、使用、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

2.推进生产绿色改造升级

大力推进能效提升。持续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强化能耗总量指标以及单位GDP能耗指标调度,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在煤电、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等主要用能单位开展大规模节能技术改造,加快节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支持节能低碳技术改造和工艺提升,积极开展能效达标对标活动。加快高效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重点组织开展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等节能改造。支持企业开展能源管理系统信息化改造,推进企业能源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采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选择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减少污染物的代入量,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积极引导煤电、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强度。积极引导南盘江、北盘江等重点流域内的造纸、化工、化学原料药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降低各行业废水排放总量及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清洁生产标准、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创建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3.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按照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的思路,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以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专项行动,支持清水河-威舍经开区以电厂的废渣、废气、脱硫石膏、粉煤灰及冶炼渣、冶金尘泥、赤泥为主要原料进行循环再生产,发展加压砖、加气砖、石膏板、石膏粉等新型建材。积极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发展农业废弃物、农产品废渣、林木“三剩物”等资源化利用。

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围绕冶炼渣、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组件等主要再生资源,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力度,着力突破资源回收利用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及产业规范发展。支持企业开展钢渣、阳极泥、高炉渣、赤泥、锰渣等回收,精炼提取锌、铟、锗等金属;引导企业发展锂离子电池梯次回收绿色利用产业。建设一批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区,推进再生资源跨区域协同利用,重点支持义龙新区建设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中心、电子垃圾处理等多功能的静脉环保产业园。

第八节聚焦对外合作,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1.积极融入国际“外循环”

深度对接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争取更多项目、企业、产品进入省“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库、重点企业库、重要产品库,推动茶叶、服装、苗药、硝铵等产品出口。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与东南亚等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引导优势产业、富余产能和先进技术“走出去”,积极融入泛北部湾、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抢抓贵州正式开行“黔新欧”班列的机遇,积极加强与西北、中亚、欧洲等地合作,积极融入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分工体系。

2.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

依托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财税、金融、产业、用地、人才等政策帮扶优势,借鉴与沿海城市签到稳岗协议和重庆市合作发展“渔+”经验,创新发展“沿海企业+黔西南资源”、“外地市场+黔西南产品”、“发达地区研发+黔西南制造”等合作模式,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建设。

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借助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和惠州对口支援平台,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农林产品加工、大数据、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扩大合作发展空间,推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义龙新区建设高质量的蔬菜基地,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配送分中心。依托南北盘江水路优势,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全力打通水泥、机制砂等新型建材“南下”通道,促进水泥、机制砂等产业充分释放产能。

积极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强与重庆、广东、四川、上海、浙江等省市在农林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领域合作。主动承接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资金、资本、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向黔西南州转移,支持共建产业转移园区。重点加快与慈溪共同建设打造安龙万洋众创城园区,积极承接宁波等地区相关产业转移落户园区。

3.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

依托滇桂黔三省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构建川滇黔十四市(州)合作与发展机制,继续参与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推动与周边省市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地方电网的政策优势,加强与六盘水市、毕节市等周边区域在煤炭、水电、风电、光电资源方面的合作,推动兴义市地方电网向六盘水市、毕节市等地延伸,探索“煤电合作互补”、“跨网电量交易”、“共建园区”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国家新型能源基地。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县(区)要成立相应协调机构,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确保上下协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健全州领导联系服务重点工业企业机制、州领导领衔六大工业产业工作机制和重点工业企业特派员制度,统筹产业发展,加强运行调度。定期到重点企业开展帮扶,研究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实行“清单式”精细化调度管理,采取“一企一策”跟踪问效,确保产业、企业稳定发展。

第二节加大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支持,最大限度用活用好国家和全省各类财政资金。州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资金,统筹用于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和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重点支持六大重点工业产业发展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国家、全省关于工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授信支持和金融服务。通过财政,金融等多种渠道筹集发展基金,以股权、创业、风投等方式支持工业发展,进一步撬动社会投资,实现资金效应最大化。探索围绕产业链部署资金链,建立“基金+金融资本+财政资金+担保”的投融资结构的产业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型和创新型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支持,缓解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全面落实降成本优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措施。

加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力度。深入推进贵州省电网和兴义市地方电网“两网融合”,进一步发挥地方电网“电价洼地”优势,制订支持大工业用户参与电力交易,统筹园区企业打捆参与电力交易先试先行政策,充分发挥南方电网安全保障和地方电网灵活定价优势,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落实和用好产业发展政策。实行负面清单与鼓励类产业目录相结合的产业政策,提高政策精准性和精细度。在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对有条件在西部地区就地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给予优先布局建设并优先报审支持。制定支持铝、电池等重大产业的地方政策,继续扩大产能规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用好“黔边城州带发展”政策,在推进“兴义-兴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集聚创新要素,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第三节创新体制机制

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企业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及时清理、修改和废止不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环境、阻碍要素流动的法律法规,着力破解企业在产权保护、投资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难题。

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国有资本投向工业企业,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严格按照省、州非税收入收费目录落实涉企收费政策,严肃查处违规收费行为。

第四节完善要素保障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倍增计划和精英人才计划,加大中青年人才吸引力度,优化人才结构。聚焦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实施高精尖人才领跑工程,通过“星期天院士”、“候鸟型专家”等柔性引才方式,引进一批院士、专家及人才团队。深化实施州管专家支持计划、人才聚集工程、雁归兴州计划,培育引进一批州管专家、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扎实推进工匠塑造工程、企业精英培养计划、人才基地培育工程、筑梦青年人才计划等,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强化矿产资源要素保障。制定“六大重点工业产业”矿产资源保障政策,增强“六大重点工业产业”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协同性;深化能源运行新机制,加快现代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电价洼地”优势,加速推进“煤电网产”深度融合,构建能源产供储销一体化模式;强化矿产资源的绿色利用,不断提高矿产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水平。

完善用地政策和用地支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有序统筹布局工业发展用地。注重开发区规划引领,引导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布局,做好科学预测与配套设施完善;制定有效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益的优惠政策;保障工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提前谋划新型工业化项目,优先保障新型工业化项目用地;制定实施差别化产业项目供地政策。

加强物流用水用气保障。针对大宗商品物流运输,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构建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发展体系;科学规划,确保企业生产过程用水供应充分;加大优质项目引进,不盲目招商,避免高水耗、高污水产业落地,保护绿水青山。对于重点园区、重点项目优先保障用气,增加气源、完善输气管道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企业正常生产运行。

第五节深化管理考核

强化规划实施过程管理,完善规划评价体系和动态调整修订机制,分年度制定工作要点,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适时修订完善规划目标任务,确保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分区域、分梯队竞争机制,完善规划监督考核办法,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强化督促检查,确保规划一抓到底,把推进规划实施作为县(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六节加强安全生产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和“安全发展”的理念,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理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积极开展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安全检查,进一步深化工业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工业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制定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考核体系,完善监管体制;增加安全经费投入,落实项目、资金,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推广应用安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工业行业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推动全州工业高质量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绿色制造查看更多>碳达峰查看更多>绿色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