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洛阳市印发“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附“十四五”期间建设项目表)

2022-07-29 10: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城市更新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洛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7月28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十四五”城市更新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展开,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到2025年,城市、县城建成区30%、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的要求和标准,实现50%以上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洛政〔2022〕4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22年7月8日

“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

为推动全市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成为引领全省发展核心引擎的总体目标,依据《中共洛阳市委关于制定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研究编制了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我市住房城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城市形象更加靓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一、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市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承办河南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第六次推进会、第五次现场观摩,城市建设与管理经验成为全省学习的标杆;实施了“七策治堵”、“四化治脏”、“三力治污”、“三字治差”、“四抓治违”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手段,扎实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补短板、提品质、惠民生”为目标,以重大专项为抓手,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一是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城市“血脉”循环打通。2016年以来,先后完成309项市政道路及桥梁建设工程,中心城区共有道路1259条,桥涵164座(立交19座、桥梁66座、涵洞79座),通车里程1386公里,形成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级分明的路网结构,中心城区正在逐步实现由“十字+环线”向“井字+外环”的转变。与2016年同期相比,中心城区新增快速路57.48公里、主干道100.6公里、次干道184.2公里、支路92.5公里,城市路网密度由3.9公里/平方公里提升为5.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12平方米提升为13.8平方米。二是融合生态城市理念,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品位。从2016年起,我市将生态化、科技化理念与市政建设相结合,启动了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围绕生态水系、公园绿地、建筑小区、道路广场、排水防涝等5个方面,已基本完成56.8平方公里示范区内103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完成示范区外291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心城区27%的面积实现海绵化,进一步促进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修复、保护和改善了水文循环途径,合理配置水资源,提升了城市排水防涝能力,连续两年作为试点在全省推广。综合管廊建设,目前已累计开工建设63公里,建成古城快速路综合管廊、新伊大街综合管廊等共计54公里,正在建设孙石路综合管廊、三川大道综合管廊等共计9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服务范围涉及涧西、西工、老城、瀍河、洛龙五个城市区,辐射面积约464平方公里,成为与地面道路并行的“地下动脉”。三是扎实推进“四河同治、五渠联动”综合治理。谋划实施截污治污、引水补源、湿地游园、河流清洁、路网建设、沿河棚改等6大类335项治理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伊河综合整治、洛河综合整治、铁路防洪渠综合整治、引黄济瀍、甘泉河湿地公园等239项工程,在建50项,完成投资400余亿元,实现了“水清岸绿惠民生、一河清水润洛城”。四是老旧小区改造大规模推进实施。出台了《洛阳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造提质的范围和内容。截至目前,共完成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235个,总投资3.7亿元,惠及32421户,老旧小区居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得到提升。

二、住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持续实施棚户区改造,加快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分配进度,将人才引进、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纳入住房保障。“十三五”期间,建成公租房项目20个,建设住房13388套;分配经济适用房项目10个,分配住房8227套;合计建设分配保障性住房21615套。一是推进棚户区改造。“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工建设安置房156762套,完成投资331.94亿元。累计实施货币化安置73424万套,货币化安置比例达到46.84%,为全市商品房去库存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完善分配方式方法。开发建立了全省首个保障性住房分配软件—经济适用房电脑摇号系统和保障房网上申报系统,并于2019年9月上旬正式运行,实现了保障性住房“一键报名”“一站申请”,分配过程公开、环节透明、结果公正,达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不出门”的目标。制定了《公租房信息系统贯标联网实施方案》,完成了县区所有房源信息和所有保障家庭信息的录入与上线。三是健全动态管理退出机制。实行公租房租后动态监管制度,建立执行季度入户巡查、年度全面资格复核制度,定期对已分配住房进行入户核查、加强监督等多种手段,通过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收集网上相关信息,获取线索,严厉打击了违规炒卖、转租、转借保障性住房等行为。简化申请流程,劝退清理不符合保障条件的零星保障房房源的再分配,减少房源闲置。四是做好相关补贴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做到应保尽保,累计发放补贴9428户,发放金额582万元。落实洛阳市引进人才住房补贴办法,做好引进人才住房补贴申请、受理、审核、认定,累计发放1142名青年人才住房补贴1508万元。

三、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市商品房交易397771套,面积4581.63万平方米,金额2534.86亿元,交易面积年均增长8.03%;二手房交易124009套,面积1191.54万平方米,金额567.96亿元,交易面积年均增长9.37%;共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2194个,面积4464.72万平方米,商品房预售许可覆盖率达到100%;办理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协议备案业务686宗,监管面积1177.04万平方米,协议监管资金436.79亿元。一是多举措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建立商品住房价格申报、楼盘监管员、房地产市场调控联席会等一系列市场监管机制。建立部门调度联动机制,制定精准“促销费、稳经济”措施。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完善房地产市场运行分析数据采集、分析与上报机制,掌握房地产市场销售动态,起草“一城一策”房地产调控方案,从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规划制定、销售管控、金融税收等各环节,梳理可采取的调控措施,强化住房消费引导。建立房地产信息公开制度,发布住房消费温馨提示,帮助群众掌握购房常识,增强安全消费意识。鼓励开发企业创新销售理念和模式,提升消费者体验。二是积极培育发展房地产租赁市场。先后出台了《开展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落实“租住同权”政策,明确了各类人才住房补贴发放标准和发放程序,规范了租赁企业管理,强化了政策保障支撑。积极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主体,组建洛阳城投住房租赁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洛阳市米居租赁公司、摩炫租赁公司、摩铁租赁公司等一批初具规模的民营专业化住房租赁公司,并积极推动中信重工、洛阳一拖、洛阳轴承厂等企业开展人才公寓的运营,实现供应主体多元化。开展数据调查,摸清租赁与房地产市场底数,对全市人口、经济、土地、房产、市场、住房租赁等各项数据开展了数据调查,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数据基础。三是开展专项整治,整顿规范租赁中介服务。通过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建设,持续推进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了住房租赁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住房租赁信息平台建设。对住房租赁信息系统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开发投用住房租赁手机APP系统。2018年以来,共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2287件,租赁管理面积达到145万平方米。四是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十三五”期间,32个老旧小区综合功能改造工作全部完成。中心城区90%以上的办事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651个居民小区成立了业主大会或其他形式的业主自治组织,占比达到30%以上。累计归集房屋维修资金13.2亿元,使用维修资金3839万元,涉及1030个项目,惠及12.4万余户业主。加强物业管理工作,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对77家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督检查活动,开展物业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活动,全市物业相关投诉同比下降19%。进行20个智慧物业管理小区创建试点工作,对100个星级物业服务小区进行评定,培训物业服务从业人员1150余人,物业管理人员400余人,全市共获得国家级示范物业管理项目2个,省示范(优秀)项目63个,市优项目241个。

四、村镇建设力度加大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集中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垃圾处理方面,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初步建立。自然村的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95%,行政村的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已完成553个村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9个县(市)全部通过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验收,我市被授予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市。污水治理方面,辖区各县(市)基本实现乡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73个,累计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08个。“厕所革命”成效明显,已改(建)农村户厕79万座,村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全面同价。二是危房改造与异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超前。“十三五”期间,完成各类农村危房改造25351户,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各项工作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5.9万贫困群众喜迁新居,并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国现场会上受到充分肯定。三是村庄建设规范化。组织编制完成并下发了《洛阳市美丽乡村住宅方案示范图集》,免费下发到各行政村,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有效解决农村民居建筑风貌和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建设同质化等问题,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保护与传承了豫西建筑特色。四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十三五”期间,获批省级传统村落42个,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14个,孟津县2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河南单馆名单。

五、建筑业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一是建筑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企业总数增加576家,达到1283家,年均增长16%,其中新增特级资质企业2家,截至2019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524.01亿元,年均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建筑业增加值1286.2亿元。二是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全市认真贯彻执行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建筑节能工作的方针政策,全面推行新建居住建筑执行“65%+”、公共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鼓励有条件的试点项目执行“75%”节能标准。“十三五”期间,新建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积207.14万平方米,完成新建建筑施工图节能设计审查1274个单体,建筑面积1300.24万平方米,建筑节能强制标准实施率100%。三是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全市新建建筑项目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十三五”期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765.48万平方米。共有23个运行标识项目通过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评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499.91万平方米,占全省评价标识面积的40.89%,位列全省第一。四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十三五”期间,装配式建筑面积达63.38万平方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同研究制定了《洛阳市装配式建筑工作流程》,装配式建筑逐步广泛应用。五是开展低碳生态城市示范。以洛阳市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欧低碳生态城市综合试点城市”为契机,依托“洛深合作”创新科技城、老城区古城改造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伊洛河水生态示范区、涧西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等15个列入首批直接支持的项目,通过“中欧低碳生态城市综合试点”平台,促进洛阳在九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探索可供借鉴、可供复制的北方城市低碳生态建设模式。六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洛阳市建设行业职工培训中心紧紧围绕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素质,加大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为我市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十三五”期间,共计组织培训30个批次、13366人。

六、住建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出台《洛阳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大幅压缩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和建设项目验收流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比原先时间压缩一半,分类型将全流程审批用时控制在15至56个工作日以内,达到了全省最优标准;上线试运行“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利用省、市政务服务平台,引导办事群众“网上办”,极大提高审批效率。二是创新城建投融资体制机制。盘活存量资源,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重点领域PPP、EPC项目实施,提高投资效益,减轻财政支付压力。采用PPP模式开发建设了新街跨洛河桥及滨河南路市政基础设施、涧西区一拖棚户区改造等项目,PPP模式在城乡综合开发运用中实现突破性进展。

第二章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洛阳要在奋勇争先中强担当,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实现更高定位,谱写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一、发展环境

全市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机遇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城市群成为城镇化主体形态,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明显,新技术革命为城市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带一路”为内陆城市扩大开放、参与全球竞争创造了条件;挑战是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较大提升,但城市病仍然存在,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大而不强、粗而不精,行业从业人员众多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农村环境显著改善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仍然存在突出短板。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立足住建领域、放眼全市全省全国大局,推动全市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加强科学谋划,坚持问题导向,把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抓的更实、做得更牢,不断提质增能,更好发挥住房城乡建设对洛阳聚焦“建强副中心、提升辐射力、打造增长极、形成新引擎”的高品质空间载体作用。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落实省委省政府新的赋能定位,以高品质建设洛阳、凸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带动引领作用为目标,以城建为民、城建惠民为落脚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承载能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市治理能力水平显著提升,行政审批和市政公用行业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发展健康平稳、绿色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住建领域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城乡面貌变化显著,人民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加快实现城市建设由“大写意”迈向“工笔画”,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具体目标。目前,我市已建成的快速路通车里程为64.2公里,主干道通车里程为559.81 公里。到2025年,进一步增强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城市区快速路通车总里程达100公里以上,主干道通车总里程达700公里以上,城市区30分钟通勤圈形成;城市道路网密度达到8.6千米/平方千米,人均道路面积16平方米。

到2025年,城市、县城建成区30%、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的要求和标准,实现50%以上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5年,计划实施104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约20万套安置房;推进城镇老旧小区组团连片改造提升,实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由单个小区向连片街区纵深推进。

到2025年,完成中心城区(含偃师、孟津区)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219536户。

到2025年,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更加定型,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计划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310万平方米,力争达到8.5万套(间)、525万平方米;共有产权住房2000套;经济适用住房2000套。

到2025年,商品住房计划供应量1830万平方米、18.3万套。住房结构比例更加合理,中小套型商品住房占比75%左右,普通商品住房占比80%—90%,改善型住房占比35%—45%。

到2025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展开,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

到2025年底,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力争达到40%以上,5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住宅项目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10%,10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项目,应全部按星级绿色建筑进行建设,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星级以上标准。

到2025年,行政审批和市政公用行业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住建领域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全方位深化“放管服”改革,力争打造全省最优营商环境目标。

到2025年,完成城市区7所普通高中迁建,用地面积约1281亩,建筑面积约54.11万平方米,投资额约28.67亿元。建成现代化、标准化、特色化普通高中教育体系。

到2025年,完成中心城区(含偃师、孟津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95%;城市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9%;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到2025年,河南省第二儿童医院(洛阳市儿童医院)、市中医院伊滨医院、市中心医院伊滨院区、豫西公共卫生中心(万安山医院)、河科大一附院肿瘤大楼项目建成投用,优质医疗资源大幅增加,布局均衡合理。

第三章重点任务与举措

一、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是突出“交通畅达”的要求,建设全国畅通宜居城市。畅通城市“血脉”循环,打通“微循环”。加快完善城市快速路网,开工建设丝路大道快速化、滨河南路提升改造等项目,构建“三纵三横”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将放射线作为建设重点,尽快建成古城快速路西延、南山大道西延、九都路快速化等工程,增加网络密度,打造快速便捷、互联互通的快速路网络。提升环线通达能力,优化立交节点,加快推进西韩立交、古城快速路三川大道立交等立交工程建设;加密过河、过铁通道,建设火炬大桥、新伊大街、八里堂、唐寺门等12个通道项目。构建“六纵六横”城市主干路网体系。“六纵”:火炬大道、龙门大道—洛吉快速路、新伊大街、光武大道、掘丁路、相国大道;“六横”:新310国道、瀍涧大道、玄武门大街、中州路、开元大道、伊洛路。谋划实施偃师区杜甫大道快速化、孟津区瀍源大道北延等15项区划调整区域重点工程,建设秦岭路北延、文仲大道南延等83项次干路。2021年,改造提升解放路、开元大道等13条道路;2022年,改造提升瀍涧大道、光华路等既有道路;2023年,在各城市区规划修建5至8条规划城市道路。进一步改善城区交通结构,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级配合理、功能完善的四级路网结构。畅通城市道路“微循环”。聚焦现状交通拥堵点及出行难区域,结合棚户区改造、“四河五渠”治理等工作,集中谋划实施一批城市支路建设工程。2021年,打通宜人路、广利街等12条“断头路”,2022年,谋划实施秦岭路、祥云路等14条“断头路”打通工程,2023年后,打通丽春路、夹马营路等城市“断头路”,提升改造北盟路、瀍涧大道等“卡脖子路”,加快“断头路”打通速度,疏通城市道路“肠梗阻”,构建交通“微循环”。形成城市区30分钟通勤圈,确保城市快速路与周边高速公路出入口、国省干线快速高效衔接。二是突出专属路权,构建安全便捷的慢行交通体系。以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倡导绿色出行为目标,借鉴欧洲和我国沿海城市的先进经验,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城市乐道,同步完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加强自行车停车设施、照明设施、道路林荫绿化等建设,构建“安全、便捷、和谐、绿色”的慢行交通体系,提升市民非机动出行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城市乐道建设方面,继续坚持“串珠成链、纵横绵延”的理念,强化游园“乐道”、滨河“乐道”、文化“乐道”、郊野“乐道”、山林“乐道”有机串联,切实把洛阳老街老巷老建筑、好山好水好风光、游园小区大公园串联起来,着力形成互联互通的城市“乐道”闭合圈,打造生态优美的幸福“乐道”。2021年建成隋唐遗址南城墙乐道等300公里乐道;2022年至2023年,贯通县区乐道连接线,形成互联互通的城市“乐道”闭合圈。三是突出韧性高效,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随着道路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工程,实施32项海绵城市工程,增加城市海绵化面积64954平方米。到2025年,城市、县城建成区50%、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的要求和标准,实现80%以上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持续推进地下空间“多规合一”,城市老城区结合架空管线入地及道路改建扩建,重点推进缆线管廊建设;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根据发展定位和功能需求,科学确定管廊断面类型、建设规模,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四是突出综合施策,深化城市生态水系治理。深化“四河同治,五渠联动”综合治理,将四河五渠综合治理向源头、支流、末梢延伸,向全市域河、渠、湖、塘拓展,全面实现“水清、岸绿、路畅、惠民”目标。建立健全常态化监测、排查、整改机制,抓好黑臭水体整治;加强沿线老旧小区、街道雨污管网建设,抓好雨污分流改造;持续完善沿河路网,加快构建城市滨河主干道、亲水慢行道、游园小步道三级滨河路网体系;持续攻坚沿河棚改,引导群众有序搬迁,到2025年,着力把“四河五渠”综合治理打造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示范标杆。持续推进城市区污水处理。2022年底完成洛阳市涧西污水处理厂、瀍东污水处理厂、新区污水处理厂、伊滨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建设;2022年底前建成洛阳市红山乡污水处理厂3万吨,2025年底完成瀍东污水处理厂二期第二阶段5万吨扩建工程、新区污水处理厂三期一阶段扩建工程、伊滨污水处理厂一期二阶段5万吨扩建工程。到2025年,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洛阳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提升到《河南省黄河流域水污染排放标准》。五是着力推进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按照“组团连片、集散为整”的思路,坚持以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推进城镇老旧小区组团连片改造提质,实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由单个小区向连片街区纵深推进。2021年完成改造76个片区,涉及居民81379户;2022年完成改造62个片区,涉及居民70638户;2023年完成改造44个片区,涉及居民49814户。积极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持续开展项目攻坚,实现老旧小区改造与物业进驻无缝衔接。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末,完成中心城区(含偃师、孟津)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219536户。突出“硬件”支撑,注重历史传承、兼顾完善功能;道路平整,路沿石整齐,盲道设置合理,排水排污设施完备、排水排污通畅;照明设施齐备,亮灯率达到98%以上,所有背街小巷达到规范要求。2021年—2023年计划改造提升背街小巷71条,其中,2021年15条,2022年15条,2023年13条,2024年15条,2025年13条。同时,2023年底前,打造20条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小街巷。六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承载能力。“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约28.67亿元,在城区外围选取7个优质地块,用地面积约1281亩,建筑面积约54.11万平方米,迁建7所现代化、标准化、特色化普通高中,引领和带动城市区基础教育长足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对高中迁建后的11个腾退校区进行改建,举办义务教育学校,促进城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七是加强洛阳电网主网架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90个110千伏及以上电网项目,完善“一核两区两轴”骨干电网构架,实现“互联网+”智能化全覆盖,提高风、光等多种清洁能源消纳配置能力,打造各电压等级灵活调配、多元化负荷安全接入的坚强智能电网,全面提升城镇供电质量和农网保障水平。八是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承载能力。高质量建设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中医(脑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洛阳正骨医院品牌,建成国内领先的高水平中医骨伤医院。豫西公共卫生中心(万安山医院)建成洛阳市乃至豫西地区区域传染病防治及公共卫生培训中心。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医院提升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建设高水平的肿瘤专科医院。河南省第二儿童医院(市儿童医院)建成豫西地区科室最全、水平最高的儿童专科医院,逐步建成豫西儿科诊疗中心。加大社区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体育用地用房供给,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九是加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相应国家标准规范,以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住宅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者养老服务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统筹协调,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标准,通过新建、改建、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进行配置。缓解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矛盾,促进全市养老服务业更快更好发展,提升老年人满意度、幸福感。

二、持续做好住房保障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十四五”期间,将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住房建设的重点任务,计划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310万平方米,力争达到8.5万套(间)、525万平方米,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力争达到15%以上。加快推动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办法实施,指导市县进一步调整、完善租赁补贴政策,提高覆盖面,使租赁补贴政策覆盖到所有保障人群,着力解决公共租赁住房供应不足问题。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通过为来洛就业发展的各类人才提供安居保障,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加大人才引聚力度,优化宜居宜业发展环境。落实《洛阳市引进人才住房补贴办法(试行)》,给予符合条件的人才购房补贴、租房补贴等优惠政策,提高高层次人才购房公积金的贷款额度、租房公积金的提取额度。支持用人单位通过购买、租赁商品房,或利用自有存量建设用地,自筹资金建设人才公寓等方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鼓励在新建商品房项目中配建人才安居房。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推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提升洛阳对青年大学生的吸纳力、吸引力和承载力,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优先供应来洛就业创业的青年大学生,供应青年大学生保障性租赁住房量占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不低于40%。二是探索共有产权住房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洛阳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办法》,采取试点建设的方式,做好土地供应,由国有建设平台或招标优秀开发企业进行建设,完成2000套共有产权住房的建设目标,为下一步全面实施打下基础。加大青年人才公寓供给,扩大入住范围,市级公寓本科及以上大学毕业生均可申请入住。各县区要加大青年公寓保障力度,自主决定入住范围,并给予适当补贴。对有购买意愿的可以以共有产权模式优惠购买。三是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抓住中央、省积极支持棚户区改造的历史机遇,科学稳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104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197946套安置房,其中微改造4个项目,11040套;拆除重建100个项目,186906套。通过棚户区改造,保障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改善需求,提升居住环境。积极申请棚户区改造专项债,保障续建项目后续资金支持,推动新建项目创新完善资金平衡模式,争取更多专项债资金。充分发挥市县融资平台作用,积极和国有大型企业合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棚户区改造领域。四是继续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继续做好河南省已下达建设计划剩余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申请家庭资格审核工作,做好正常的分配管理。洛阳市已审批尚未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剩余4个,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好建设、分配的收尾工作,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2000套住房的建设目标。五是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保障房的后续使用管理,着力破解保障房小区运营管理难题。逐步推行保障房小区属地管理,实行社区化管理服务。推动洛阳市原有保障性住房运营市场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归集力度;推动新型保障性住房多元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设,加强流动,盘活资源。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简化手续,优化流程,适当调整准入条件,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保证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建立健全保障房退出机制,严肃查处保障性住房出租、出借、闲置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推进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围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远景目标,紧抓场域载体这个“强磁场”,以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优化住房供需结构,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以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为重点,建立健全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和制度。对具备购房能力的居民,支持其通过住房市场购买商品住房;对不具备购房能力的居民,支持其通过住房租赁市场租房居住;对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通过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租赁补贴保障基本住房需求。细化租购同权落实措施;支持租赁企业融资需求;出台扶持租赁企业财税政策;完善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租赁关系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选择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组建2家以上国有住房租赁公司;扶持3家以上民营专业化住房租赁公司;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自持房产开展住房租赁业务;支持大中型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组建住房租赁企业;规范房地产经纪机构开展住房租赁业务。增加租赁住房供应,盘活国有存量住房;规划新建或配建租赁住房1个项目以上;建设企业职工公寓3个项目以上;企业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设租赁住房1个项目以上;改建存量的非住宅住房作为租赁住房1个项目以上;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以收购、长期租用、受托经营等方式筹集居民闲置住房用作租赁房源2000套(间);确定利用剩余安置住房作为租赁住房1到2个项目。完善住房租赁信息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全面落实住房租赁网格化管理,实现对住房租赁企业信息认证。摸清租赁市场情况,对全市住房租赁房源供应、人口流入数量和结构、租金变动趋势等开展数据调查。二是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把握“经济双循环”战略,全面贯彻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立住房和土地联动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认真做好房地产调控“一城一策”,构建由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行政干预为辅的调控系统。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各类群体,构建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房地产市场体系。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共有产权住房模式。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的金融支持,协调各商业银行继续加大对个人首套住房信贷的支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供应,支持合理融资需求。科学制定土地储备供应计划,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完善住房用地供应方式,建立房价地价联动机制。积极协调市住建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部门联合联动调控房价。坚决防止出现区域性总价、土地或楼面单价新高等情况,严防高价地扰乱市场预期。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有效盘活存量住房资源,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三是继续引导住房消费。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各种媒体多渠道宣传最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公众理智消费,避免不实信息炒作误导,稳定市场预期;建立与新媒体和网民代表联系直通车,定期邀请新媒体和知名网友召开座谈会,通报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征求意见建议,倡导实事求是的网络风尚,对于发布不实消息扰乱市场环境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四是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加快建立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信用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强化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建设房地产中介信用评价体系,制定房地产经纪机构信用评价细则,实施经纪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和从业人员注册制。继续做好房地产行业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开展专项打击,治理行业乱象。五是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工作,推动建立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居(村)委会为主导的“红色物业”,形成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驻社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2022年底前实现小区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研究制定《洛阳市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政策,提升专业化物业服务管理水平,探索协调联动机制,着力解决跨区域物业企业规范整治问题。强化信用建设,依据《洛阳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及计分标准》,实行差异化分类管理,实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四、建设美丽村镇

一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因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我市“文化进社区”工作,整合基层社区各类文化阵地资源,培育壮大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队伍,开展“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等措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新需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促进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的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二是提升农房建设管理水平。规范农村工匠培训和管理,提升农房建设水平。因地制宜,突出新时期农村建筑简单、大方、实用、能记住乡愁的特点,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打造豫西特色民居。鼓励利用乡土材料,选用装配式钢结构等安全可靠的新型建造方式,持续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完善农村危房改造动态监测管理机制,扎实做好农村危房改造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农户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录入管理,慎终如始搞好收尾。三是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探索制定出台农村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扎实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处置各环节的制度建设,规范垃圾分类治理操作流程。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采用市场化运行模式,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垃圾分类方法,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工作新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实现管网通、沟渠通和集中汇集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到2025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展开,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四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保护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度,争取更多的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五、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一是做大做强我市建筑业。牢牢把握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这个“调度盘”,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实现建筑业产值年均增幅10%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10%以上的“双十”目标,计划到2025年实现年度建筑业产值2000亿的目标任务,全市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达10家,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达5家,年产值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达10家。大力推进企业转型、装配式建筑、建筑业创新、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优化建筑市场环境五大攻坚计划,鼓励项目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创新,全面推行工程总承包方式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二是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建筑业深度融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工程质量安全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形成服务工程建设全链条、可追溯的工程管理体制机制。三是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十四五”期间装配式建筑比例逐年提高,到2025年全市装配式建筑达到50%以上。采用政府投资和国有资金的新建项目,全部推广运用装配式建筑建造形式。四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发展低能耗、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努力实现从“四节一环保”到“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理念的转变。落实《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方案》,健全绿色建材市场体系。开展绿色建筑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绿色建筑标准,到2025年,我市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项目星级绿色建筑达到30%,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1星级以上标准。五是推动龙头企业培育。推广“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联营合作,成立洛阳市建筑产业联盟,形成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装备制造、建材供应、金融服务等联动合作机制,打造“航母”级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支持洛阳以有国营背景的市政龙头企业为牵头人,成立2—3个特级市政企业,或由洛阳市政企业与具有市政特级资质的外地企业在洛组成企业集团,培养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优选市政企业集团。支持基础条件好、发展意愿强的企业纳入省级重点支持企业名录,2025年达到30家以上。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中字头等大型建筑企业到洛阳落户发展。六是打造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十四五”期间,在继续深化劳务用工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建筑工人技能素质、切实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与强化组织实施等四个方面努力,为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建筑业产业工人大军“保驾护航”。继续加大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到2025年施工现场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占比不少于30%。七是进一步优化建筑市场环境。狠抓建筑市场秩序管理,依法监管,规范建筑市场准入清出。常态化开展建筑业企业资质条件动态核查,建立建筑业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依法监管;净化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营商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公平公正的招投标服务;做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八是推进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积极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工作;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推出一批高质量工程设计项目;加强勘察设计企业管理和勘察设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做好施工图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严格勘察设计质量、抗震设防管理,确保工程设计质量安全;规范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保证消防设计安全。

六、优化住建领域营商环境

一是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坚持把梳理规范政务服务事项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彻底放、有效管”的基础,继续坚持在“放”上提效率,激发企业主体活跃度,在“管”上提水平,保障企业竞争透明度,在“服”上提质量,形成市场发展加速度。加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在推行告知承诺制和豁免清单制度、低风险小型产业项目压缩审批时间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优化审批流程,完善服务平台等措施,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助推我市建筑企业健康发展。积极申报招投标评定分离试点,在劳务资质取消、专业作业企业发展、产业工人培训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房屋网签备案信息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通知》,进一步提高房屋网签备案数据的使用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接稳用好省下放权限,制定承接方案和落实措施,确保各省级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落地落实,并扎实做好审批权限下放“后半篇”文章,确保接住接稳、用好用活省级权限,真正便民利企,吸引更多外地大型企业迁入洛阳,助力本地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二是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针对城乡建设建筑领域存在的投资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继续贯彻落实《河南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六大创新举措,细化具体措施,力求在理念上实现“管理”到“服务”、内容上实现“投资”到“投融资”、程序上实现“串联”到“并联”的转变,充分激发各方面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的活力与动力。继续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发建设,盘活存量资源,变现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减轻财政支付压力。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劳动者权益。支持建筑企业在注册地、经营地、用工地免费享受劳动用工咨询、招聘信息发布等服务,强化重点建筑企业用工服务和失业动态监测。完善劳动定额定员管理制度,督促建筑行业、企业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标准要求。健全劳动合同制度,鼓励建筑企业与劳动者签订长期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推进工伤保险向建筑行业职业劳动者广覆盖,提高建筑业新开工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推动落实好工程建设领域实名制用工管理、银行代发工资、工程款和工资款分账管理等制度,规范工程建设领域用工秩序。建立符合建筑企业单位特点的争议预防调解机制,健全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解制度。

第四章规划的保障实施

实现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正确履行政府职责有机结合,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共同推动规划实施。

一、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围绕重点领域研究建立配套政策储备库,综合实施消费、投资、产业和财政等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宏观环境变化和实际情况,及时出台各类调整政策。完善区划调整政策,合理区分组团区域,提高集聚能力和水平。二是强化项目保障。围绕本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政策导向,精心组织、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围绕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升功能、改善民生等方面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动态有序的项目储备制度。实施重大项目目标责任制,加强全过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协调服务水平。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形成投资良性增长的长效机制。三是强化融资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民生福利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撬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投资建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推广“银行+共保体”融资模式,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扎实做好金融扶贫开发工作,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市属银行、驻洛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四是强化组织保障。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强化部门绩效考核,完善规划落实组织保障。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纪律和群众纪律,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

二、抓好规划落实

一是做好规划衔接。做好规划分类指导,加强规划编制的制度性管理,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支撑,加快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全市各地、各部门在制定本级专项、本区域规划时,自觉服从本规划的安排部署。在制定政策、审批和核准项目、安排财政支出时,不得违反本规划的强制性和约束性规定。二是加强规划督导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约束性目标及重要的预期性目标,市目标管理部门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地区,定期检查,落实到位。“十四五”中期,采取第三方为主、政府自评估为辅的方式,对“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完善规划调整制度,如遇国内外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其他重要原因导致经济社会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重大偏离,以及中期评估认为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或者修订的,应适时提出调整方案。三是引导社会广泛参与。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规划,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有效组织引导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汇集社会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形成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附件:1.“十四五”期间拟建道路统计表

2.“十四五”期间桥梁工程新建和规划项目表

3.“十四五”期间综合管廊统计表

4.“十四五”期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表

5.“十四五”期间背街小巷改造计划表

6.“十四五”期间拟建保障住房项目计划表

7.“十四五”期间棚户区改造计划表

8.“十四五”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表

9.   城市区7所迁建高中学校建设项目表

10.“十四五”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表

11.“十四五”规划110千伏及以上电网项目计划表

12.“十四五”时期重点医疗卫生建设项目表

072909522264_01658976531760051859_31.Jpeg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城市更新查看更多>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查看更多>洛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