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安阳市“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

2022-09-27 11:43来源:北极星环卫网关键词:生活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水处理网获悉,安阳市人民政府发布安阳市“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到2025年,县城建成区以外乡镇政府驻地小城镇承载力显著提升,镇区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100%、处理率达到90%以上,雨污分流覆盖率达到7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累计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85万户,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力争达到45%,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全市30%的行政村达到“四美乡村”建设标准。

安阳市“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

前 言

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的旧住宅区、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等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区域进行更新改建,旨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是人类为满足聚集生活需求所营建的综合环境,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成果,是人类文明的核心载体。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城市更新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改善人居环境是城市更新的主要目的。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的空间;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压实县级主体责任,从农村实际出发,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注重实际效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能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以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道路有机更新、社区治理等公共服务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推进古城复兴,塑造城市风貌。实施全域增绿,建设公园城市。坚持安全理念,推进韧性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排涝、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提高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健全网格化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提高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水平。”“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面完成农村改厕任务和背街小巷道路硬化。”

《安阳市“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总结梳理“十三五”时期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根据《河南省“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和《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提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全市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为今后发展提供指引。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我市“一个重返、六个重大”、建设区域性中心强市战略目标,以全面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危房、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住条件;突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污水、垃圾、黑臭水体、建筑工地扬尘等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城乡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和谐宜居新安阳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配套。按照建改并举的方针,以“完善城市路网,打通断头路”为工作重心,2016年以来先后实施重点市政项目138项,包括新建道路、道路大修改造提升、地下综合管廊、分流岛渠化改造、保障房配套工程等,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新增道路长度113公里、面积507.7万平方米;大修改造道路长度75.8公里、面积246.9万平方米。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建成以中华路与文昌大道交叉口为代表的分流岛99个,提升道路通行率42%以上。实施140个公交港湾改造,让公共交通服务更加安全便捷。实施供水水质提升工程,完成第六水厂、第八水厂、第四水厂二期三座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建设,形成了以南水北调丹江水为主的地表水供水全覆盖新格局。实施“气代煤”村村通工程,铺设中压管线50余公里。强力推进热力管网扩建三期工程,完成67条市政热力管网建设工程。

棚户区改造及古城整治复兴成效显著。2016年以来,新开工棚户区67631套,建成29337套。建成公共租赁住房16806套,已全部分配;累计发放租赁补贴2466万元,受益群众11288户。开展保障性住房动态管理专项核查工作,共收取住房保障资金约4.54亿元,在促进我市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的同时,也增加了财税收入。依据“尊重历史,体现原有风貌”的原则,2018年安阳市启动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按照“延续古城遗址环境,保护传统道路街巷”发展思路,精工细作,精益求精,保护、修缮、整治、复兴安阳古城。重点修复以街巷为主的仓巷街、具有商贸市井特色的西大街、文物众多的城隍庙—高阁寺三大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后的仓巷街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热烈追捧,成为“网红”街。

全面助力农村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以来,安阳市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万余户,存量危房全部清零,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202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均对安阳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表示肯定。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列入民生实事,全市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建成“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林州市、汤阴县、内黄县、安阳县先后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省级达标验收。全力推进我市农村厕所革命工作,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市改造完成农村户用厕所59.85万户,新(改)建乡镇公厕157座。2019年7月,汤阴县作为全国农村“厕所革命”典型范例,接受了国家农业农村部、卫健委组织的实地核查,受到一致肯定和好评,2019年9月成功入选全国农村“厕所革命”十佳典型范例。35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其中18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当地发展特色旅游创造了条件。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工作,对市区内的万金渠总干渠、护城河等沟渠水体情况进行调查,启动市区沟渠及老城区坑塘排污口截污封堵专项行动。2016年以来,封堵排污口超过3300个,铺设污水管线130余公里。加大对污水管网的巡视力度,疏挖污水管网170余公里,疏挖检查井5966座。2018年10月经省专项督查考核,上报国家的15个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部完成。全面做好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成立安阳市扬尘污染防控办公室,按照“六个到位”和“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建立问题台帐,实行挂牌督办,持续高压推进,加大扬尘治理力度。2018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书写绿水青山新画卷》中,对我市施工工地扬尘污染精细化管理进行了报道。积极有效治理餐饮油烟。截至“十三五”末,市区共排查建档饮食服务业门店5429家,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100%。首批选取136家试点单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建设运营的模式,以点带面铺开油烟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提高监管和执法效能。严查各类烧烤违规行为,全面取缔市区露天烧烤经营,2019年全省饮食服务业餐饮油烟治理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建筑节能水平不断提高。自2017年7月起,我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改造973.32万平方米;大力推广地源热泵项目,截至2020年底,已竣工的地源热泵项目建筑面积总计为513.5万平方米。2019年7月,《河南省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获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同意,我市被河南省确定为钢结构装配式住宅重点推广区域。我市现有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PC),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个(钢结构)。以成功创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为契机,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改造、供热计量改造、可再生能源供暖等方式降低建筑能耗,全力打造简约、节能、各具特色的示范区。

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79.38亿元,年均增长1.06%;房屋新开工面积2958.3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0.7%;商品房销售面积3257.6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4.58%。出台《安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商品房去库存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编制完成《安阳市“十三五”住房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建立立体监管体系,确保我市房地产市场做到“三平稳一健康”,即销量平稳、价格平稳、库存平稳,房地产市场发展健康。全面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意见和政策措施,加强价格管控,加快入市量,稳定消费预期。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我市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基本理顺,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强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五减一优”为抓手,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实行“全流程、全覆盖”改革,通过典型示范,再造优化流程,确保项目审批时限全部压缩到50个工作日以内。2020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建筑许可指标再次排名全省第一,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按照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原属于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园林绿化、城建监察和城市亮化职能划转市城市管理部门,原属于消防部门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职能划转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

第二节 发展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国家更加注重完善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村镇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住房租赁、物业等服务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统筹发展与安全,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推进城市绿色发展。这些重大要求部署,为开展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有利于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补短板强弱项,树标杆上水平,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乡村设施改造、服务提升、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打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空间;有利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格局。

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市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提高,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比较突出,城市更新任务艰巨,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城市管理总体较为粗放,城市“未大先病”,部分地区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停车困难、城市内涝等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农村点多面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不少突出短板,农房设计水平和建造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善;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大而不强、粗而不精,行业从业人员众多、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锚定“两个确保”目标,全面贯彻“十大战略”举措,持续打造“三区五中心”,大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能的现代化城市和美丽文明乡村,为建成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古都出彩安阳而努力奋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强保障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由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走内涵集约式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新路,突出抓好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

城乡一体,互动协调。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创新体制,激发活力。把握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在维护建设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的同时,增强政策的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

绿色低碳,智能高效。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坚持走绿色优先、集约节约、高效便捷、特色彰显的城镇化发展之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最大限度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发展,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城乡面貌变化显著,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城市治理能力显著增强,行政审批和市政公用行业服务更加便捷高效,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建筑业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比例明显上升。历史文化保护得到加强,城市风貌特色更加彰显。城市应急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乡综合承载能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到2025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2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22%,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中心城市力争完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汤阴县、内黄县建成国家级园林县城,实现国家级园林县城全覆盖;中心城市建成区供热普及率达到100%,中心城市和县级城市建成区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8%以上、90%以上;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完成全市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30%以上县级城市达到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标准。

县城建成区以外乡镇政府驻地小城镇承载力显著提升,镇区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100%、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燃气普及率达到40%以上,雨污分流覆盖率达到7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以上,主次干道绿化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市30%乡镇建成省级园林城镇。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累计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85万户,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力争达到45%,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全市30%的行政村达到“四美乡村”建设标准。

到2035年,全市城市和乡村建设品质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乡发展更加健康、安全、智能、绿色、环保,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幸福美好家园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安阳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第三章 统筹城乡自然生态格局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构建健康安全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第一节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布局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和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构建生态安全总体格局。从安阳市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护修复出发,构建“一核三区多廊多节点”的安阳市生态安全总体格局;其中一核:安阳市中心城区生态功能提升核心及辐射区;三区:西部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区、东部平原海河流域农业生态涵养区、东部平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多廊道: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隋唐大运河、金堤河、洹河、漳河、汤河;多节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

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实施漳河、洹河、洪河、汤河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升淇淅河等三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工矿废弃地治理,以解决矿山开采破坏地质环境、水土流失等问题为目标,以林州、殷都区、龙安区的历史遗留矿山为重点,按照安全、生态、景观的次序,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修复地形地貌、恢复地表植被、防治水土流失,逐步实现破损地区自然风貌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一致、融为一体。按照“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在建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责任,确保“不欠新账”。

第二节 优化城乡生态空间

融合农业农村空间。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城乡用地扩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现代城市与田园乡村相互融合、各具特色的空间形态。推进现代城市建设与农业农村空间融合,在大城市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中,让农业农村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结构组成。在城市近郊区、城市组团之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和都市休闲农业,让麦田、菜地、青纱帐成为现代都市景观。

构建完善的蓝绿空间网络。依托自然生态现状,立足区域水资源条件,统筹林地、水系、湿地、草地等生态要素,建设网络化的公园绿地和城市水系,营造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在城市各个组团之间,利用河流水系廊道,交通廊道以及高压走廊布置组团隔离绿带,并与城区外围绿色生态空间相连,构建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城市蓝绿空间网络。

优化城市公园结构布局。建设城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以及居住区公园分级分类的城市公园体系,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在城市区域,依托各级公园、城市开敞空间,以绿道为脉络,结合城市各项功能,形成“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通过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干道以及高压走廊,连点成线,贯通成脉,打造道路绿色路网,提升绿地的系统性与网络化效应。提高城市公园绿地配置和养护水平,按照国家园林城市和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完善提升城市绿地系统,开展屋顶和立体绿化,丰富城市景观。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成区新建项目全部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结合老城改造、积水点整治、黑臭水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和现有绿地功能品质提升等积极实施海绵化改造。引导规范所有新建、改建建筑小区、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城市水系治理与生态修复各类建设项目,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方式,科学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到2025年,城市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低于40%。

第三节 打造魅力功能区和生态休闲空间

建设城市生态廊道。以河流、湿地组成的网络结构为基础,结合城市道路网络、绿化网络、公园体系等,形成城市生态廊道体系。城市生态廊道应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相结合,贴近百姓生活,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建设郊野空间。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城市生态游憩空间、带动城郊旅游产业发展、增进人民生态福利为主要目标,在中心城市外围郊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拥有良好田园风光、郊野植被、自然景观,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展现自然人文风貌、提供都市休闲游憩空间为主要特征的郊野开放空间。

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区。深度挖掘红旗渠精神、殷商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内涵,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业态,建设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垂钓园、乡村民宿和休闲农庄,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

第四章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建设宜居、韧性、智能城市为目标,以城市更新主要指标为导向,结合安阳市是中小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老工业基地、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特点,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使城市功能明显改善、城市环境明显改优、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第一节 科学规划引领行动

积极开展城市体检。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状况进行系统性、精细化、智能化的评估,查找“城市病”和城市建设的短板,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治措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2021年,启动安阳市城市体检综合指标体系建设,适时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力争2023年年底前中心城市完成一次体检,逐步形成“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无体检不更新”的城市体检、更新长效机制。

强化规划引领。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引领城市更新规划编制,配合建立总体规划定目标、定重点,专项规划建路径、建机制,详细规划控指标、定功能的城市更新规划管控传导机制。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目的,编制完成《安阳市城市更新社区规划导则》。通过社区规划评估、编制和实施,综合考虑社区面积大小、建设情况和居民实际需求,以协商的方式确定特定社区规划的具体编制层次、内容和深度。

严格管控建筑高度。结合区位、功能分区等划定不同的建设高度控制区,新建100米以上的建筑应相对集中布局,并与城市规模和空间尺度相适宜。严格管控住宅建筑高度,中心城区新建住宅建筑高度原则上不超过26层。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最高不超过18层,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70%。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消防和抗震设防审批制度,对超限高层建筑严格论证技术经济可行性,强化风貌管控,并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

第二节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推进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补短板。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目标任务,加强城市道路桥梁检测管养维护,规范设置道路附属设施,按照国家标准定期对桥梁进行强制性监测。“十四五”期间,以“完善道路功能,健全排涝体系”为工作中心,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对东风桥、文峰立交桥等城区病害桥梁全部完成加固修护。探索“建筑垃圾消纳——加工再生建筑产品——市政设施更新维护维修包干”等多元化投资模式,强力推进老旧人行道提质升级改造,2025年前实现病害人行道全部更新。对道路与红线连接处进行硬化绿化,防止出现空白断档区域。实施城市绿化达标路、林荫路建设,提高市民出行舒适度。按照《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51149-2016)、《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要求,加快城市便民停车场和公共充电桩建设。

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暖保障。积极利用好南水北调水,加快地下水源置换,关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加快老旧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更新改造,提高公共供水质量,完成使用年限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中心城市和县级城市建成区管网漏损率分别控制在9.7%和11%以内。加快推进安阳市高压外环天然气管道工程、西部天然气管道工程等燃气工程及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在燃气管网“县县通”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燃气管网向乡镇和农村地区拓展延伸,2023年基本实现“村村通”目标。加快实施“引热入安”长输供热管网工程,加快城镇特别是县级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和热力站建设,提高供热服务水平。到2023年,中心城市建成区供热普及率达到100%。

积极推动污水排水设施补短板。继续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快雨污管网混接错接改造,推进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及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补齐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实施安阳市建成区雨水管网改造工程防灾减灾项目,加强城市中水回用基础设施建设,铺设再生水管网,提高中水利用率。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围绕污水处理厂开展“一厂一策”片区系统化整治,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开工建设市政污水处理中心工程等项目,市中心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到2023年,各县(市)建成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消除比例大于70%;市中心城市建成区、各县(市)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分别大于78%、65%;市中心城市建成区、各县(市)建成区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88%。

打造城市15分钟生活圈。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提升、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城中村改造,完善城市各类文化娱乐及健身设施,探索配套社区小区智能生鲜果蔬售卖设施,建成区具备条件的小区全部配套设置。统筹布局“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补齐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社区服务短板。积极拓展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

第三节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按照“应改尽改、能改则改”的原则,合理制定改造方案,力求设计方案精细化、施工管理制度化、改造项目品质化。主要从小区环境及配套设施、建筑物本体、公共服务设施3个方面展开改造。提升小区环境及配套设施方面,因地制宜重点对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弱电、排水、道路、停车、消防、安防、环卫、路灯、新能源充电桩、养老设施、文体活动等要素进行完善,加强小区绿化,严格控制老旧小区内原有树木迁移、采伐。提升建筑物本体方面,重点实施屋面防水、楼道修缮、楼道照明、单元门禁、立面整治等项目,部分小区结合实际情况加装电梯。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方面,重点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及智慧化改造,增设周界防护安防系统设施。“十四五”时期安阳市改造老旧小区10万户以上,2000年前建成的需改造的老旧小区基本完成改造。

探索开展老旧厂区改造。加大对闲置企业盘活利用力度,将闲置破旧老厂等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结合周边实际情况改造为农贸超市、体育健身、文化休闲、餐饮娱乐等场所。鼓励发展工业旅游等业态,弘扬工业遗产当代价值。“十四五”时期完成安阳市广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暨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配套服务项目。

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加强部门协调联动,以城市更新为引领,将绿色社区创建与百城建设提质和文明城市创建、老旧小区改造、园林城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创建、海绵城市建设、垃圾分类等有机结合,整体推动绿色社区创建行动。2022年年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力争全市60%以上的城市社区参与创建行动并达到创建要求,基本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

第四节 加强城市和建筑风貌管控

营造特色城市风貌。加强城市总体特色风貌塑造,通过详细梳理安阳市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繁荣产业等优势,以及自然环境、城市格局、文化符号等特点,提取出以殷墟为代表的殷商文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字文化、以繁荣富足为代表的新时代使命,依据自然环境特征和城市发展脉络,整合安阳空间资源,塑造整体形象。明确各区的风貌特色与建设引导策略,梳理各区空间结构,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探索具有安阳特色的空间建设模式。

全面开展城市设计。以“多元并存、殷都特色、古朴庄重、现代时尚”为目标,建立完善的管控机制,抓住城市设计与管理平台的衔接点,积极推动城市设计成果向空间规划管理依据的转化,在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城市设计反馈总体规划,进一步落实城市设计备案制度,加强对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的管控。按照城市发展目标,塑造贯通南北的中华路区域综合发展带与横联东西的文峰大道城市时代展示廊,强化安阳城市空间的十字型主结构框架,精心设计、精致建设、精雕细琢一批高品质、高亮点工程。重点打造5个景城融合体验区:殷墟遗址博物馆及殷墟大遗址文化公园、袁林、中国文字博物馆、明清彰德古城、羑里城周易小镇,通过对公共活力中心区、历史文化区、滨河绿带、特色城市公园周边区域的着力塑造,实现水景、街景、城景的完美交融。

强化建筑风貌塑造。建筑设计应落实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的管控要求,细化对建筑布局、体量、材料、色彩、细部装饰、屋顶、底层与入口以及附属物的管控,体现安阳文化特色、历史文脉和时代精神,避免出现脱离我市地域特点的建筑风格,严禁建筑抄袭、模仿、山寨行为。加强大体量公共建筑、地标建筑、重点地段建筑和大型城市雕塑管理,创新设计方案优选机制,吸引高水平设计单位和设计大师参与。注意建筑色调,依据城市地理环境、自然山水、文化内涵、城市功能需求等因素,把握自然美、素颜美、和谐美原则,确定城市主色谱、配色谱,做好色彩控制指引,规范用色行为,避免大红大紫、色彩饱和度太高,塑造和谐有序、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

第五节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建立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深入挖掘具有保护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历史文化遗存,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申报认定工作,使具有明显地域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优秀近代建筑、历史街区做到应保尽保,“十四五”末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挂牌保护率达到100%。加强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的保护利用,使城市更新与树木保护和谐共融,相得益彰。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机制,创建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和示范单位,基本形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融入城乡建设的良好格局。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依托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建设文化展示、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功能区,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不让历史建筑脱管失修、修而未用、随意闲置,到2025年,城市历史建筑的空置率不超过10%。严禁在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保护区内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以小规模、渐进式的节奏,维护整修历史建筑,协调整治建筑景观,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到2025年,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保护修缮率达到60%以上。

第五章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树立“全周期”城市管理理念,着力提高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的智能化、专业化、法治化、社会化水平,努力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注重精细管理,持续促进城市管理专业化

在市容管理方面,着力细化标准、打造亮点。持续开展精细化管理示范街区达标创建活动,狠抓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标准(试行)》落实,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坚持疏堵结合,抓好便民摊群点规范提升,达到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标准。规范养犬管理,推广办证犬只佩戴5G智能犬牌,减少流浪犬产生。积极推动市区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在线监测设施,探索国控示范点周边500米范围内居民油烟净化工作试点,加强排放监控。加大车辆停放秩序整治力度,探索市区重点部位公共停车泊位市场化管理试点工作,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公共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题,方便群众出行。

在环卫管理方面,着力改进机制、夯实基础。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推进环卫保洁市场化,完成主次干道保洁一体化,实现一把扫到边、扫到底。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到2025年,市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步伐,2025年底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遏制建筑垃圾围城现象。积极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运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市静脉产业园餐厨垃圾、市政污泥及粪便协同联合厌氧消化处理项目等,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环卫新能源车辆更新,增强城市运行承载能力。

在园林绿化方面,着力品质建设、精细管理。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总目标,不断完善城市自然生态功能和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体育公园、植物园等专类公园建设,彰显城市活力。推进万金渠、洪河、环城河、洹河等沿线实施建设滨河绿地,恢复碧水蓝天。全面开展社区公园、街头游园、口袋公园建设,为市民生活增添情趣。继续实施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南林高速、西北绕城高速等城市绿化防护林隔离带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隔离带和生态景观廊道。

在亮化管理方面,着力提档升级、打造亮点。加快推进市区主干道“十纵十横”分流岛亮化、人民大道景观亮化、市民广场喷泉二期升级改造、西文峰立交桥、东风桥桥梁亮化等项目实施,打造独特的亮化风景带和闪光点。着手更换安钢大道、文峰中路、洹滨南路、春光路、惠苑街、东工路等部分道路的破旧灯杆,依托先进技术,推进我市5G智慧灯杆试点建设。全面实施中心城市建成区主次干道路灯更新改造,节能灯改造覆盖率达到100%。

第二节 建设智慧城管,全力推动城市运行智能化

创新城市治理方式,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标准要求,按照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移动网络等科技手段,构建“一云、一网、一库、一端、一平台、多业务”的总体设计框架,建设智慧城管平台,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监督、综合评价,实现城市管理指挥、服务、分析的高质高效。

我市智慧城管平台推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包含13个子系统,具体为:智慧城管平台集成系统、市政设施管理系统、环境卫生管理系统、园林绿化管理系统、综合行政执法系统、智慧停车监管系统、网格化社区巡查管理系统、水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大气扬尘监测系统、视频智能分析系统、综合考核评价系统、数据分析决策系统、便民服务系统,并预留数据接口系统。

第三节 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推进城市治理法治化

强化立法工作。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台《安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安阳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安阳市餐厨垃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为解决我市市容环境卫生、养犬管理、餐厨垃圾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难题提供依据,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

强化队伍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721”工作法,加快由被动执法向主动服务转变,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加强培训力度,每年至少开展1次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依法履职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执法程序,规范办案流程,明确办案时限,提高办案效率。规范执法行为,做到着装整齐、用语规范、举止文明,依法规范行使行政检查权和行政强制权,杜绝粗暴执法和选择性执法,确保执法公信力,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

强化执法协作。建立城市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间的执法信息共享制度,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建立重大事件信息报送制度,发生重大事件应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与宣传、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正确应对。建立违法案件移送制度,违法案件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辖的,及时移送其他职能部门处理。建立与公安、检察、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第四节 落实共享共治,稳步实现管理力量社会化

坚持党建统领。推行“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院先锋队”组织架构,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对网格的全覆盖,建立社区与物业、辖区单位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动沟通、协调机制。

推行专职管理。督导各县(市、区)配足配齐三级、四级网格管理力量,推动将专职网格员薪酬纳入各县(市、区)财政预算,稳步推进网格员专职化、专业化,实现分级管理、重心下移。试行基层网格和网格管理员星级制考评,推动网格管理不断深入。

吸引公众参与。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渠道,建立信息公开和群众投诉举报制度,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让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决策、实施、监督全过程。倡导城市管理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多形式、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采取公众开放日、主题体验活动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市场中介机构和公民法人参与城市治理,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模式。

第五节 建设韧性城市

把安全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聚焦重大风险防控薄弱领域,完善体制机制和防灾减灾设施,全面提高防御灾害和抵御风险能力。

加强城市“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加强背街小巷“城市细部”综合整治,重点治理乱停车、乱违建、乱“开墙打洞”、乱搭架空线、乱占道,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加强城市老旧管网隐患排查,加快实施一批污水处理、地下廊道、供水供热等城市生命线补短板工程,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动态清单。深入开展燃气、电力等管网和相关设施整治,滚动实施更新改造项目,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合理规划布局应急避难场所,提升人防工程、体育场馆、公园等公共建筑和设施的应急避难功能。推进城市地上、地面、地下设施数字化建设,绘制城市一张图、智慧管理一张网,布局城市生命线,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安全标准,打造韧性城市。

提高城市应急救灾能力。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持续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应急保障能力、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水平。完善城市各类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统筹安全设施建设改造。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形成完备的救灾物资、生活必需品、医药物资和能源储备物资供应系统。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强化抢险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抢险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开展实战化动员演练,提升全民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

提升城市防涝排水能力。稳步推进安阳桥改建、彰武水库扩容、西区截流渠等工程。加快洹河、洪河、茶店河、胡官屯南北沟、瓦亭沟、纱厂沟、铁西排洪沟等河道沟渠城区段治理,实施小南海水库、彰武水库、龙泉水库等水毁修复工程。根据前期已完成的《安阳市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安阳市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方案》等既定方案,通过河道系统治理、泵站能力提升,畅通城市行泄通道,逐步提升城市防洪标准,力争“十四五”末建成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对铁西片区、铁东片区、开发区、洹北片区及北关区五个片区,111个排水口进行初期雨水治理,不断提高市政排水管网信息化、数字化管理能力。统筹海绵型建筑和小区、道路和广场、公园和绿地建设,综合运用人工湿地、下凹式绿地、下沉式广场、可渗透路面、透水性广场等设施,提高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第六章 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要求,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市场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提高住房保障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第一节 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持续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继续摸清剩余棚户区底数,做好棚改在建工程工作安排,重点探索城中村综合整治模式,“由拆转治”;进一步加大县城建成区内城中村改造力度,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逐步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棚改在建项目建成交付三年(2021—2023年)行动计划,所有列入2011年—2020年省计划的城市棚改项目力争到2023年底前建成交付80%以上,2017年前的项目全部建成交付。

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公租房管理,落实“一证通办”政策,利用公租房管理系统和公租房APP实现住房保障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租金交纳等功能。建立公租房小区可持续运营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构建法制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后期管理机制。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促进各部门、跨行业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促进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公租房管理服务融合,带动公租房管理水平和效率持续提升,提高公租房保障对象满意度。推动公租房小区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用人脸识别系统实现公租房小区运行监控智能化。健全公租房退出机制,合理引导不符合条件的承租家庭退出住房保障制度。

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出台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意见和项目认定管理等各种配套文件,搞好政策宣传、调查研究,合理确定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模式和计划,鼓励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建设,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可将部分富余安置房、市场房源转化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尽快形成有效供给。“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3万套左右,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第二节 完善住房市场体系

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以供需匹配为目标、弹性供地为原则,综合供求关系、配套成熟度等因素实现供地有保有压,合理确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比例。综合考虑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人口变动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统筹商业与办公用地供给规模和布局,分区域精准供地。建立健全房地产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深化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保持房价基本稳定。建立完善房屋交易价格定期发布机制。

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培育和扶持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住房租赁业务,将自有住房或通过租赁、购买等方式筹集的房源向社会出租,提供专业、规范的住房租赁业务。有效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有序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建立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租金合理可控,租赁关系稳定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推动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完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形成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长效机制。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推动建立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公安、城市管理、市场监管、金融监管、网信等多部门协同的住房租赁联合监管机制,完善租金、押金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主体诚信、社会监督的住房租赁市场机制,不断优化住房租赁市场环境,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强房地产行业经纪机构的监管,统筹推进涉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好氛围。

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聚焦住房公积金主业,充分发挥制度保障基本刚需职能。健全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优化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更好保障缴存人基本住房需求。加大住房公积金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发挥信用激励约束作用,促进单位依法缴存;鼓励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缴存,采取灵活多样的缴存提取模式,建立缴存贡献与贷款权利相匹配的存贷挂钩机制。拓宽资金使用渠道,进一步放宽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的条件,根据安阳租金水平,及时调整提取额度,合理确定提取频次,简化提取要件,提高提取的便利性。支持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优化服务方式,坚持网上网下、线上线下服务并重,持续推进“两厅三化”建设。完善网上大厅功能,提升综合服务平台效能,推进住房公积金业务办理“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基础体系,提高数据系统抗风险能力。

第三节 提高居住品质

提升建设质量。提高住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建设功能完善、绿色宜居、健康安全的高品质住房,不断改善住房条件。突出建设单位首要责任,落实施工单位主体责任,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加强勘察、设计、施工、使用全过程管理,推动新建商品住房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提高城镇居民住宅工程质量满意度。

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开展红色物业创建活动,推动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成立党组织,建立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形成社区治理合力。指导物业服务企业严格落实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做好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管理工作,维护物业管理区域环境卫生、安全防范等。

推进基本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对整治改造后的老旧住宅小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引入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或推行基本物业管理服务,实现基本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对物业管理主体缺失的,由街道、社区居委会根据居民的意见,选择物业服务企业或组织居民进行自我管理。对不具备市场化条件的,鼓励街道成立基本物业服务中心,为整治改造后的住宅小区提供基本物业管理服务。

不断健全物业服务体系。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横向多元化经营,为业主提供更为丰富的社区增值服务。在传统的保洁、绿化、安保和设施设备维护保养之外,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拓展信息咨询、房屋中介、家政服务、电子商务、居家养老等领域,一方面满足业主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拓宽行业的发展空间,提升盈利能力,带动物业管理全行业的转型升级。

第七章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第一节 科学编制乡村规划

统筹各级规划编制。全面开展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城乡产业用地布局、基础设施布局,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体现乡村风貌。尊重村庄自然地形地貌、居住习惯,注重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征、气候资源、风貌特色,加强乡村传统村落和特色风貌保护,集中打造一批乡村规划样板。加快规划编制实施。强化资金、人员保障,积极推进乡村规划编制,集中力量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推进县域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实施县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优化路网结构,加强质量监管和公路养护,推动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农村物流服务便捷化。实施农村供水保障行动,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供水建管市场化、饮用水源地表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农村供水运行、水质管理,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加快供水服务标准化。实施县域城乡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一体化行动,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水平,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实施县域城乡广播电视建设一体化行动,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善县域节目传输覆盖。加快推进清洁取暖,推动天然气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行管护。

推进县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引导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和覆盖,加强村与村之间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和复合利用,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加强乡镇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便民服务设施,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就业社保、卫生计生、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

第二节 提升农房建设品质

保障我市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加强动态管理,调整完善住房安全政策、资金、对象,逐步完善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落实《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和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的通知》,提升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完善水、电、气、厕配套附属设施。加强农房风貌管控,涉农县(市、区)编制农村住房设计图册,引导村民建设风貌乡土、功能现代、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住房。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农房抗震改造,积极推广造价低、效果好、绿色节能、施工简便的农房抗震加固技术,结合抗震改造,大力开展既有农房节能改造,力争在现有基础上节能30%以上;探索装配式钢结构房屋在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的应用。加快推进农房灾后恢复重建。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指导,组织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对农村建筑工匠实施规范管理。

第三节 整治提升农村环境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分类推进农村改厕,严格无害化卫生厕所标准,加强农村旱厕改造及配套污水处理,科学选择改厕技术模式,提高改厕质量水平,加强后期管护服务。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与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到2025年,累计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85万户,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

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黄河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黑臭水体集中区域、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乡结合部、旅游风景区等七类村庄为重点,因地制宜采用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的治理模式,科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长效管护机制。综合实施探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工程,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力争达到45%。

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统筹县、乡、村三级设施和服务,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确保村庄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2022年,全市30%的乡村振兴试点村、农村人居环境省级示范村全部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农作物秸秆得到综合利用。到2025年,有条件的地方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对各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和收运处置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常态化运行。

统筹推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以开展“治理六乱、狠抓六清、实现四化”集中整治行动为切入点,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村庄背街小巷硬化工作。根据背街小巷道路用途、地理位置、道路宽度和长度、群众需求等情况,因地制宜开展道路硬化建设。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开展“四美乡村”“美丽小镇”“五美庭院”建设,有序推进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到2025年,全市3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四美乡村”建设标准,50%以上的乡镇政府所在地达到“美丽小镇”建设标准,50%以上的农户庭院达到“五美庭院”建设标准。

第四节 加强乡村风貌保护塑造

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尊重村庄传统的营造思想,充分考虑当地的山形水势和风俗文化,积极利用村庄的自然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富有乡土特色的村庄风貌。结合安阳市域地域单元,划分为山地丘陵村庄、平原地区村庄、滨水地区村庄,结合地貌特征和文化资源,差异引导村庄特色风貌塑造。

山地丘陵村庄主要集中在林州、市辖区西部地区,村庄布局应充分反映出地形地势的特点,顺应地形和地势走向组织道路系统、景观轴线,因地制宜地布局休憩观景节点。其中太行山前传统村落分布较多,重点塑造独具太行特色的村庄风貌,实现“景村融合”。

平原地区村庄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村庄布局应注重保持田园和传统特色,充分体现独具安阳特色的民居建筑风格,塑造独特的农耕文化景观。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林木资源、标志物构建整体平缓的村庄天际线。结合村民生活生产需求,合理选择具有较好景观风貌、适宜空间尺度、适合步行的道路作为景观轴线。

滨水地区村庄主要分布于河流、干渠及湿地周边,村庄布局应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围绕河流、坑塘作为村庄肌理的“主轴线”或“中心节点”,突出体现建筑与水体的关系。重点控制临水建筑的高度,打通由水面向街巷延伸的视觉走廊,使水景与街景相互交融,形成宅、街、水三种要素组合而成的空间序列。

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实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程,组织开展保护规划编制和修编,持续推进普查推荐工作,将更多具有鲜明安阳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的村落和乡镇列入保护名录。开展保护发展示范村落、示范乡(镇)、示范县(市)创建,带动其他村庄改造提升。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全方位展示传统村落的独特价值、丰富内涵和文化魅力。建立完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机制,评估监测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提升保护品质。

第八章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围绕国家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及有关要求,大力推进建筑节能降耗,加快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节 推进建筑节能降耗

全面提升绿色建筑实施水平。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严格落实《河南省绿色建筑条例》,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强化监督实施。推动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设计,严格执行国家绿色建筑工程建设强制规范,提高建筑建设底线控制水平;引导新建、改(扩)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鼓励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支持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提出高星级绿色建筑建设要求。到2023年,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

实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结合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积极采用节能门窗、建筑屋顶和外墙保温、节水器具等节能节水改造措施,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不断提升既有建筑品质。支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学校、医院结合围护结构装修、用能系统更新,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持续推广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建筑,科学有序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在集中供热管网未覆盖且地热资源富集地区,积极发展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因地制宜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水平。

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贯彻落实安阳市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实施意见,按照“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区域绿色建材和被动式建筑技术,发展超低能耗建筑;通过先进节能设计理念和采用绿色施工技术,优化建筑围护结构,提高建筑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通过新风热回收系统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显著降低建筑供暖和供冷需求。结合清洁取暖新建建筑能效提升,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

第二节 转变建造方式

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积极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建设。加强系统化集成设计,推动全产业链、多专业协同;优化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建立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标准化库,推动装配式建筑构配件选型通用化、标准化。到2025年,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面积比例力争达到45%以上。

发展智能建造。以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深化应用自主创新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升建筑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运营维护协同水平,加强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开展智慧工地建设,引导推动自动化施工机械、建筑机器人、智能塔吊、智能混凝土泵送设备等智能工程设备集成与创新应用,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安全风险。

推行绿色建造。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通过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提高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提高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装备设备和技术,促进建筑业绿色改造升级。

第三节 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以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创新项目组织方式、改革劳务用工制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优化建筑市场环境为主要路径,加快推动建筑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切实提升我市建筑业整体竞争力。引导企业通过与中央、外省大型建筑企业组建联合体,参与省内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培育本地化龙头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向轨道交通、高铁、市政、港口、水利、公路、地下管廊、装配式建筑等高附加值专业或新兴领域拓展。做大做强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支持大型企业参与PPP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建设,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型。改革组织管理模式,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促进设计、生产、施工深度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委托方多样化需求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培育具备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等业务能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

第九章 加强城乡建设质量安全监管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安全运行预警监测,协助推进建立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促进构建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安全生产大宣传大教育格局,将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和保障措施落实到城乡建设各个领域和环节。

第一节 加强重点领域安全整治

积极开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掌握详实准确的全市房屋建筑、市政设施等承灾体空间分布及灾害属性特征,建立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承灾体调查成果数据库,摸清全市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抗灾防灾能力,为非常态应急管理、常态灾害风险分析和防灾减灾、抗震加固改造、城市更新、韧性城市建设、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全面排查整治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对“四无”建设(无正式审批、无资质设计、无资质施工、无竣工验收)、擅自改变使用功能的建筑(含快捷酒店等)、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和布局的建筑(含群租房等)、违法改扩建的建筑以及擅自对地下空间进行开挖的建设行为等,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进行查处。加大深基坑、脚手架、高支模、建筑起重机械等危大工程的安全管控力度,重点对高大边坡、人工挖孔桩、地下暗挖工程、土石方工程等地质地貌以及周围环境进行隐患排查,努力做到全过程安全监管、全覆盖安全排查、全方位防范风险、全链条落实责任。严厉打击建筑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及未批先建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完善监管、执法、处罚联动工作机制,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开展窨井盖专项整治。牢固树立“小井盖、大民生”理念,做好窨井盖安全网安装,推进城市公共区域窨井设施整治提升。全市2021年完成40%病害窨井盖整治,2022年病害窨井盖整治率和安全网安装率均达到100%。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推动窨井盖安全管理模式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窨井盖管理效能,2023年完成核心区域智能化管理试点工作。

全面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在摸清老旧管网底数基础上,紧盯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全面排查治理燃气设施管网运维和涉及燃气各领域安全风险隐患,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综合性、精准化治理,落实“五个一批”(整改治理一批、依法严惩一批、关闭取缔一批、联合惩戒一批、问责曝光一批),加大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处理力度。加快完善安全设施,加强预警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数字化、智能化安全运行监控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燃气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第二节 完善责任体系

落实主体责任。企业要建立覆盖全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覆盖所有管理和操作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所有人员(含劳务派遣人员、实习学生等)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主要负责人要强化落实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带头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管理,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岗位、班组和一线从业人员要严格履行自身安全生产职责,严格遵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建立“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

夯实监管责任。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健全安全生产巡查、约谈、挂牌督办、考核奖励、联合惩戒、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等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持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模式,全面推广使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系统,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和能力。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服务,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大力争创“鲁班奖”“中州杯”等国优、省优奖,组织开展“殷都杯”评选,引领企业创精品、创品牌。

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建筑市场、现场管理和综合执法联动,对不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违法发包与承包、危害工程质量安全等违法违规行为实行联合执法。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和综合考评,采取量化打分、动态监督的方式,综合利用限制投标、鼓励加分、完善用工合同等手段调控建筑市场。加大安全事故处罚问责力度,落实国家、省、市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责任企业人员处罚有关规定,强化事故责任追究,做好事故调查分析工作,完善优化安全事故快办快查快处工作流程,依法依规处罚事故责任部门、企业及人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事故“一票否决”制度。

第三节 夯实安全基础

全面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企业安全风险排查辨识机制,落实分级分类管控,加强动态评估管理,构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长效机制。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双重预防体系标准规范,探索社会化咨询评估服务机制,加快双重预防体系达效扩面。到2025年,全面建成信息通畅、全员参与、规范有效和可考核、可智控、可追溯的双重预防体系。

提升建筑工地安全管理标准和规范化水平。推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下发的《工程质量安全手册》,认真开展《安阳市工程质量手册实施细则》学习培训,督促项目落实“施工质量样板化、技术交底可视化、操作过程规范化”要求。开展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评定和日常标准化考评,引领和督促建筑施工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建筑施工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监控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排查治理安全生产隐患,形成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机制。

推行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市场分担制度。积极推广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等险种,建立完善以质量安全保险为核心的风险控制和转移机制,通过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全程参与,监督项目单位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责任,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全面提升政府管理效能。

加强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和队伍能力建设。完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配套政策,升级优化信息系统,加强机构建设、培训指导和监督检查,提高消防审验人员专业技能和工作质效。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

第十章 深化改革创新

坚定不移推进行业改革,加大“放管服效”改革力度,强化科技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推进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

抓住新基建和基础设施补短板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采取特许经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价格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调动社会资金、产业资本、市场化基金多元投入城乡建设。积极申请发行专项债券,用好用足债券资金,加强债券资金监管,督促项目单位加快债券资金使用,提高发债资金效率,真正发挥专项债券资金拉动投资的积极作用。规范实施PPP项目,加强进入运营期项目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政府融资平台整合和市场化转型升级步伐,支持融资平台做大做强。筛选具备投资回报预期的优质项目并建立项目库,集中推介,吸引民间投资。

第二节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对标先进省市,重新梳理审批事项和流程,进一步缩短项目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管理,实现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网上办,落实联合审查、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等应用。完善联合审验机制,牵头部门统一组织,相关部门通过工改系统同步开展审批服务,审批信息全程共享,减轻企业负担。扩大电子证照应用。在我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推行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应用的基础上,扩大电子证照、电子批文、电子签章在项目核准备案、施工图审查合格书等其他工改审批事项的应用。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全过程审批行为管理,规范预先审查,防止体外循环。

第三节 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化和工程造价改革

优化完善标准体系。立足地域特点,聚焦政府职责范围内公益类标准,适度提高标准对安全、质量、性能、健康、节能、防灾减灾等强制性指标要求,改进标准立项、起草、技术审查机制,增强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适用性。加大工程建设标准宣贯力度,加强对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鼓励团体、企业参与编制地方性标准。优化精简推荐性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

开展工程造价改革。加强工程造价数据积累,强化建设单位造价管控责任,严格施工合同履约管理。全面推行施工过程价款结算和支付,推行清单计量、市场询价、自主报价、竞争定价的工程计价方式,进一步完善我市工程造价市场形成机制。完善材料价格信息的采集、发布和管理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多位一体的信息采集机制,做到材料价格信息种类更丰富、来源更广泛、价格更准确。借助官方网站、微信群、实地走访等方式,丰富材料价格信息的采集、发布模式。利用河南省造价咨询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做好对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日常监管、双随机检查和信用评价工作。完善我市造价咨询行业监管制度,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自制、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协同监管新格局。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健全工作机制

加强党建引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关于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重要论述,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全过程、各环节。

强化监督检查。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对规划实施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和阶段性评估,及时通报情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制定对策。对规划落实情况好、评估评价结果优异的地方在奖项申报、试点争取、项目安排、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坚持示范带动。积极争取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试点示范,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人居环境范例奖。积极推进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卫生城市等创建活动。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实际选择一定区域,探索打造智慧、低碳、宜居、宜业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推介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重点任务,切实增强社会公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要加强媒体监督,定期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的推进情况,为政府、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第二节 强化法治保障

完善地方法规体系。加大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立改废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严格依法决策。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提高决策质量。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和备案,定期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

持续规范执法行为。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工程质量安全、扬尘治理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推进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持续规范执法裁量权,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执法体制,完善保障机制和执法制度。严格队伍管理,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切实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强化科技执法能力,探索“互联网+执法”,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城管执法结合。以党建引领执法队伍建设,严肃执法纪律,努力打造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依法履职、廉洁务实、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城市管理执法队伍。

第三节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土地保障。落实“放管服效”要求,对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海绵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重大道路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用地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优化财政政策,统筹各级各类有关资金,支持住房保障、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建筑节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村镇建设等民生事业发展。创新市场化融资方式,放宽市场准入,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广泛吸引包括民间、外资在内的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创新PPP等多种模式在设施建设、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应用,形成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强化科技保障。以城乡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廊、建筑设计与施工、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智慧城市、村镇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领军作用,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强化关键技术要素与规模化应用的点面结合。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及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强化人才保障。与时俱进提高队伍素质,加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高水平、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做好各类专业人才重点帮促、分类指导和专项服务。加强行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鼓励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行业组织发挥优势和特色,创新培训方式,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模式,为执(从)业人员提供多渠道、多类型的继续教育资源。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依托科研项目和示范应用工程,培养一批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

主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活垃圾收集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生活垃圾分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