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佛山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10-08 08:39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物质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清洁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日前,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佛山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清洁能源逐步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煤炭消费比重下降4.2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比重上升8.7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电力装机比重提高3.8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约14.5%(以省下达目标为准),能源利用效率保持省内领先水平;氢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生物质能和锂电池关键技术装备攻关稳妥有序推进,引进培育龙头带动企业,加快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区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

规划还提到,严格能效约束,对标国内外生产企业先进能效水平,稳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和绿色转型。进一步增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在全社会车辆中的占比,加快推进适改船舶“油改气”,按计划完成LNG加注站规划建设和船舶改造,落实各项补贴优惠措施。推动长途重卡、环卫、港区、景区等燃油车辆更新时,优先考虑使用氢燃料电池车辆,加强充电、加氢、加气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油品在交通领域中的消费占比,提升电力在交通领域中的占比。

重点推进佛山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提质改造项目、南海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提标扩能工程(二期)及配套炉渣综合利用项目、三水区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等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适时开展新增项目前期工作。到2025年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38万千瓦。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机构:

《佛山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局反映。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23日

佛山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佛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的关键时期,我市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塑造佛山发展新形态、奋力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牢牢把握新时代能源发展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转型发展,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绿色低碳、节约高效、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稳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根据《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市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为主线,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产业发展,较好完成了能源“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建成投产华电顺德、华电三水、顺控环投、南海环保等电源项目,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规模74.4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至2020年年底全市电力装机容量约512.5万千瓦,包括煤电325.7万千瓦、气电68.9万千瓦、光伏发电95.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18万千瓦、其他4.6万千瓦,初步形成火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互补的多元化电力供应体系;建成天然气门站4座、储配站7座,累计建成天然气高压管网162千米、中低压管道5657千米,实现与中石油西二线佛山分输站直接连通以及中山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投产500千伏凤城输变电、200千伏松厦输变电等43项电网工程,累计建成500千伏变电站6座、变电容量17,000兆伏安,220千伏变电站36座、变电容量20,160兆伏安,110千伏变电站189座、变电容量24,160.5兆伏安,35千伏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10兆伏安,顺利应对负荷新高,有效保障全市电力供应安全。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成效显著。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约3030万吨标准煤,“十三五”年均增长0.5%,增速较“十二五”下降2.6个百分点。“十三五”全市单位GDP(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4.34%,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约束性指标任务5个百分点,能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1的比重由2015年的27.0%、15.7%、5.4%、51.9%调整为2020年的24.6%、9.0%、9.5%、56.9%,煤炭消费占比下降2.4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占比上升4.1个百分点;全市电源装机结构中,煤电占比较2015年下降17.6个百分点,气电、光伏发电比重分别提高4.4个和13.4个百分点,清洁电力比重显著提高;建成加氢站24座,开通氢能公交线路28条,购置、投运氢燃料电池汽车共计1400余辆,建成全国首个商业化运营的加氢站、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和世界首条商业运营氢能有轨电车,氢能示范应用全国领先。

——能源技术创新变革步伐加快。成立佛山仙湖实验室等一批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研发平台,陆续推广应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储能、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先进能源技术装备产品,布局南海“仙湖氢谷”、高明“现代氢能有轨电车修造基地”、佛山云浮两市共建氢能产业基地,在膜电极、电堆、氢安全等技术标准创新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的突破,汇聚超过100家涉氢企业和科创平台,聚焦先进能源制氢关键技术、燃料电池材料与集成关键技术、燃料电池动力总成与智能网联关键技术和氢安全关键技术,加快构建立足佛山、扎根广东、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氢能科技创新中心,构建起国内最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成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排头兵。

——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实施供用电安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供用电安全主体职责。积极支持众陶联申请纳入电力集中采购试点,为企业共节省6千多万元用电成本;成功实现天然气高压管网与中石油西二线佛山分输站直接连通,有效降低企业用气成本。佛燃能源发布“煤改气十条”、三水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区级能源改革扶持办法,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开展,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有力提升。落实“一门式一网式”服务模式改革工作要求,深入推进供电服务融入政府服务体系和“互联网+用电”融合,实现全部用电业务线上办理。开展全市用电网格化专门管理,为所有客户提供响应快速、优质高效的专属普遍服务。实施200千伏安及以下小微企业采用低压供电,扩大“零成本用电”范围,累计节省2780万元。利用“零材料、秒申报”流程快速核实发放6000多家企业用电补贴,提供更贴心可靠的供电服务。

(1)由于佛山市用电量以外部调入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其他主要是外部调入电力。

整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市能源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对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能源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发达地区先进水平,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本地清洁能源资源匮乏,能源自给率较低,且电力系统抗灾保供和天然气调峰储备能力薄弱,统筹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电源电网及天然气路由工程建设受土地资源制约严重,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存在较大压力;三是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氢能、储能等先进能源技术开发利用成本总体较高,有待进一步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和健全管理机制,降低全社会用能成本;四是先进能源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和龙头企业带动力相对不足,仍需大力培育发展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和先进能源装备制造业,提升能源产业配套和集聚效应。

360截图20221008083828634.jpg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前国际经济深度调整,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可再生能源正加快成为能源供应新增主体。随着坚持新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正推动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决遏制“两高2”项目盲目发展,能源作为基础性生产要素的地位更加提升,能源科技和体制创新重要性更加凸显,加快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更加迫切。我市能源发展既面临机遇条件,也存在一些挑战因素。

(2)根据《广东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实施方案》(粤发改能源〔2021〕368号),“两高”项目是指煤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煤化工、焦化等8个行业生产高耗能高排放产品或具有高耗能高排放生产工序,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1.面临机遇。

——经济高质量发展形势好。我国经济发展逐步恢复常态,正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佛山建成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培育壮大能源产业和推动能源转型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

——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清洁低碳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等“十大行动”,有利于推动佛山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能源创新发展要素集聚。新能源、新材料等能源先进技术创新高度活跃,佛山率先突破氢能领域部分核心关键技术,有利于全力牵头争创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区,整合优势科技力量与创新资源,提升高端能源技术装备制造竞争力。

——能源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稳步推进深化电力、油气等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有利于佛山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降低能源利用成本,破解能源发展体制机制瓶颈。

2.存在挑战。

——能源发展约束因素趋紧。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等政策要求更加严格,持续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升级,进一步加大佛山实施能耗“双控”和推进能源项目建设难度。

——高端能源技术人才缺乏。能源高质量发展对高端技术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佛山人才结构仍以满足传统工业生产为主,相对缺乏高端能源科技研发和制造创新人才,制约先进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壮大。

——能源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能源市场化建设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特别是能源价格机制尚未理顺,能源开发不能准确反映市场需求,制约佛山能源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

——能源发展外部环境复杂。国际能源价格大幅震荡、政策环境变化快、供需格局深入演变、能源治理体系加速重构,能源资源发展的外部环境正日趋复杂,给佛山能源高质量发展带来较大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战略,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统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为出发点,统筹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加快转变能源生产消费方式,不断优化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积极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壮大新能源新产业,用好用足用实能源生产要素,努力建设安全可靠、绿色低碳、节约高效、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着力推动形成高韧性支撑、高能效利用、高品质供应、高科技集聚、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开放和高惠民服务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格局,为全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四五”时期,我市能源发展坚持节约优先、创新驱动、市场导向、系统谋划的总方针,用好用足用实能源生产要素,努力打造安全可靠、绿色低碳、节约高效、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

——坚持多元保障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和布局,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多元化能源安全供应保障体系,提升能源系统抗风险能力。坚持节约优先,以工业、交通、建筑和居民生活为重点领域,促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

——坚持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相促进。加快推进能源系统及能源市场与智慧城市、互联网、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建立健全能源研发、生产、应用、服务全产业链,形成能源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体制改革与强化监管相统筹。全面细化落实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逐步理顺能源价格机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煤电油气行业监管手段和服务模式,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重点布局与协同发展相衔接。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发挥各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促进能源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能源生产供应设施科学布局以及统筹建设,形成能源高质量发展合力,协同提升能源普遍服务能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展望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安全可靠、绿色低碳、节约高效、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质量全面提升。煤炭、石油需求先后达峰,天然气和电力成为主导能源,电气化水平逐渐达到世界先进行列,以新能源为主体、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成,氢能、光伏和储能等新兴能源产业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能源利用综合成本持续降低,能效水平持续提高,能源消费总量逐渐达峰,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形成能源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谐互促新局面。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安全可靠、绿色低碳、节约高效、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形成供应更安全、结构更清洁、效率更显著、产业更提升、体制更创新的能源发展新格局。2025年主要目标是:

——能源供应更加安全可靠。本地电力装机容量约1048万千瓦;天然气供应能力达约70亿立方米,储气能力达约3.5亿立方米;建成521座充电站、2.9万个公共充电桩,力争建成60座加氢站。能源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互联互通水平、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

——能源利用更加清洁高效。清洁能源逐步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煤炭消费比重下降4.2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比重上升8.7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电力装机比重提高3.8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约14.5%(以省下达目标为准),能源利用效率保持省内领先水平。

——能源产业更加竞争有力。氢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生物质能和锂电池关键技术装备攻关稳妥有序推进,引进培育龙头带动企业,加快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区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

——能源服务更加惠民利企。城乡供能基础设施均衡发展,人民生产生活用能便利程度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人均用能量和人均用电量稳步提高,保障城乡居民用能需求和用能价格合理水平。

——能源治理更加规范有序。电力、油气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探索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度和用能权市场化交易机制,建立健全油气管网运营机制,积极推进天然气大用户直供,通过市场优化配置能源的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360截图20221008083846746.jpg

第三章 功能定位与布局

第一节 加强建设两大基地

——能源装备产业基地。依托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和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充分发挥引领全国的光伏装备制造和氢能产业优势,致力引进大项目、落地大企业、培育大产业,加强与广州、珠海、中山、江门等城市的合作,引导国内外大型先进能源装备与制造业到佛山落户,重点发展高压输变电设备、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及相关配套设备,开发和拓展高端中压设备在核电、风电和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把佛山打造成服务大湾区、面向全世界的区域型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重点发展氢能、光伏、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立足佛山仙湖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围绕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部署创新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市场加强产品应用推广三大方向,致力引进大项目、落地大企业、培育大产业,加强与广州、深圳、肇庆、云浮等城市氢能产业合作,把氢能产业培育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将佛山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集装备制造、技术研发、运行维护于一体的氢能产业示范城市;支持光伏龙头企业增资扩产,突破高效电池、智能运维、组件回收、电站评估等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光伏生产设备、辅料、逆变器和高效PERC电池(发射极和背面钝化电池)生产基地,形成紧密联动、多元协同、全面完备的光伏装备全产业链内循环格局;结合循环经济产业园、先进制造业产业建设,扩大生物质能应用,带动生物质能相关设备研发制造,建设生物质能前沿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基地;结合佛山大型产业集聚区(佛北战新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电池循环产业等,高水平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高地。

第二节 优化完善三大网络

——电网。优化完善电网结构,构建以环为主、链式为辅的分区互联高可靠性主网网架结构,打造本质安全的分层互联主网目标网架、坚强可靠的自愈型配电网目标网架,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智慧先进、信息畅通的现代化电网,提升供电保障能力。

——油气管网。推动佛广及与周边城市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北部、南部高压管网环线建设,逐步形成“城市互联、环状供气”的管网新格局。推动高明—肇庆成品油管道以及珠三角地区油库串联管道工程建设,扩能升级油品运输航道,进一步优化完善成品油输送管网体系。

——交通能源加注网。推进电动汽车智慧充电桩建设,依托公交充电站、社会公共充电站、社会乘用车慢充充电桩设施,建立可转移负荷有序充电、V2G(车辆到电网)、充放储一体化运营体系。谋划布局和建设加氢站,重点支持油氢气电综合能源补给站建设,鼓励在大型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大型货运场、码头等货运集中区域建设加氢、加气站,鼓励利用现有加油(气)站改扩建加氢站。创新“以油养氢”模式,支持新建站内制氢—加氢母站(或液氢示范站)与加油站、加气站合建。

第三节 搭建智慧创新平台

——综合能源管控系统。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结合项目申报管理、生产运行调度、节能环保监察等需求,在能源生产、输送和消费端部署各类传感器,通过采集监测数据,建立能源产供储销各领域的信息填报、报表生成、在线监测、分析预警、故障响应和优化调控等多种功能,实现对能源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和可视化,逐步形成对能源系统的分类、分项、分时、分区域的统计分析和管控,准确直观地把握能源系统发展动态,打造数据融合、开放共享、智慧调控的综合能源生态体系。

——能源科技创新平台。聚焦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生物质能、先进储能等重点领域,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综合智慧能源利用,大力推动佛山仙湖实验室、季华实验室、三龙湾科技城建设,奋力抢占先进能源领域科技制高点,推动联合组建一批“产学研用”为一体的能源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佛山市建设成为先进能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提升能源技术创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优势。

第四章 重点任务与举措

第一节 完善储运网络,构建能源安全新支撑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牢底线思维,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优化完善电力、油气和氢能储运设施网络,着力增强能源安全储运和应急调峰能力。

1.加强电网建设。优化主网结构,促进配网升级,加强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应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打造智慧高效灵活的电力系统,提高电力保障能力、电能质量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电网灵活性适应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中压配电网环网率和线路可转换率达到100%,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的现代化电网。

——500千伏网架。积极推动“西电东送”和湾区外等清洁能源送电通道建设,提高广佛两地电力互援能力。优化东部电网网架结构,满足新建220千伏变电站接入。重点新建500千伏规划1站输变电工程、扩建500千伏凤城站第三台主变工程,推进500千伏楚庭第二通道、500千伏罗北线增容改造工程、500千伏珠西南外环配套线路工程、500千伏粤西网架优化II期工程(粤西开关站至沧江双回线路工程)、500千伏砚西线迁改工程、500千伏五邑至500千伏规划1站线路工程、500千伏外区直流受端配套工程等电力通道建设。“十四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300万千伏安,新建、改建电力通道451公里。

——220千伏主网架。构建分区互联高可靠性主网网架结构。重点建设城北、乐顺、沥中、致远等42项220千伏电网工程,保障三龙湾片区及新基建项目电力供应可靠性。“十四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918万千伏安、新建电力通道915公里。

——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重点建设沙岗、黎岗、东区、建业、碧江、嘉勉、高岗、苏村等121项110千伏电网工程,打造本质安全的分层互联主网目标网架、坚强可靠的自愈性配电网目标网架。积极推进配电自动化、配电网柔性化等先进技术,提高配网的适应性、灵活性和互动性。“十四五”时期新增变电容量876.8万千伏安、新建电力通道1173公里。

2.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建立健全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推动气源与天然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天然气储备调峰设施,多措并举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

——完善天然气管网输配体系。重点推动佛广及与周边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互联互通工程,提高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加快高压管网北部、南部环线工程建设,推进大鹏LNG(液化天然气)末端通过佛山市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与国家管网(西二线南宁支干线)连通,有序推动南海区城镇管网与高压管网广泛联络,逐步形成“城市互联、环状供气”的管网架构。加快城镇燃气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在城镇燃气管网覆盖范围内,优先使用管道天然气,减少LNG槽车运输供气量,原则上不得新建自用燃气供气设施;在符合规划要求、不重复建设的基础上,配合推动大用户直供,协调运营主体,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增强门站接收能力,新建均安门站(接通珠中江区域天然气支线气源)、林岳门站,扩建新城接收站、南庄门站、明城门站、芦苞门站三期、杏坛门站等,扩大接收大鹏、中海油海气及西二线上游气源,提升管网输配能力。积极完善市政中压管网建设,提高用气服务质量。到2025年,高压管网输配能力超100亿立方米/年,高压管道里程约280公里以上。

——加快建设城市储气设施。立足多元化气源供应、降低气源成本、提升应急储备能力,积极推进广东小虎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LNG调峰储气库项目纳入“广佛同城”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合作项目,推动建设三水区河口LNG气化站、高明LNG应急储备站二期,加快建设容桂、伦教、均安、白坭、乐平、南山、杨和、里水、西樵、三山、丹灶、三龙湾等LNG应急调峰站项目,续建杏坛LNG气化站项目。推进广东三水地下储气库前期工作。

——有序建设LNG加注网络。合理布局内河LNG码头,有序布局港区LNG加气站,推动建设西江LNG船舶加注、佛山港LNG加注站码头,开展LNG江海转运和罐箱多式联运试点,逐步形成集约高效、功能完备的LNG水路运输系统。有序推进重卡LNG加气站建设,合理支撑LNG重卡发展。

3.完善成品油配送体系。推动高明—肇庆成品油管道工程以及珠三角地区油库串联管道工程建设,完善全省成品油管道网络;结合城市发展与成品油流动需要,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成品油配送网络。优化加油站规划,城区以服务半径均衡布局,提高设施设备环保水平、满足周边群众用油需求,促进行业运行效率提升。

4.加强氢能储运网络建设。以加氢站为主、移动加氢设施为辅,引导各方主体全面参与,打造规模适度超前、设施智能高效、政策体系完善的加氢体系。支持开展30兆帕及以上高压气态氢、液氢和管道输氢等氢能储运技术示范,实现特殊场合高安全、高效、高密度固态存储和运输;探索加氢站现场制氢、储氢、加注一体化模式的标准化和推广应用,提高氢能储运效率。

专栏3 能源储运重点工程列表

1.电网:重点新建500千伏规划1站输变电工程、扩建500千伏凤城站第三台主变工程等500千伏电网工程,新建、扩建、续建城北、乐顺、沥中、致远等42项220千伏电网工程和沙岗、黎岗、东区、建业、碧江、嘉勉、高岗、苏村等121项110千伏电网工程。

2.天然气管网:重点新建均安门站、林岳门站,扩建新城接收站、南庄门站、明城门站、芦苞门站三期、杏坛门站等,建设佛山与广州、中山、清远、江门、肇庆等周边城市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乐平—小塘—金本—白坭段、南庄—西樵段、杏坛—均安段、明城—临空—更楼段、沧江—三洲—海口—新田—龙江段、西樵—龙江—杏坛—均安段、西江内河LNG调峰储气库配套高压管道、林岳门站配套供气管道、管网专线以及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天然气管网工程和LNG储配站配套管线。

3.成品油管网:重点建设高明—肇庆成品油管道工程、珠三角地区油库串联管道工程等。

4.LNG储备调峰及加注:重点建设广东小虎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LNG调峰储气库项目,加快建设容桂、伦教、均安、白坭、乐平、南山、杨和、里水、西樵、三山、丹灶、三龙湾等LNG应急调峰站项目,续建杏坛LNG气化站,推动建设西江LNG船舶加注、佛山港LNG加注站码头以及重卡LNG加气站等项目。推进广东三水地下储气库前期工作。

5.氢能储运网络:探索加氢站现场制氢、储氢、加注一体化模式的标准化和推广应用,到2025年力争建成60座加氢站。

第二节 坚持节约优先,开创高效用能新局面

坚持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并举,实施能效提升计划,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加快重点用能单位技术改造,构建节约高效、清洁低碳的用能模式。

1.完善能耗“双控”管理。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度,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健全用能预算、能耗监测、节能审查、监督检查和用能权交易闭环管理体系,推动能源要素向单位能耗产出效益高的产业和项目倾斜,促进能耗“双控”与经济协调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理、动态监控,不符合能耗“双控”要求的新项目不得审批节能审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挖掘“两高”存量项目节能降碳潜力,争取省节能专项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能效水平。

2.加强重点领域节能。严格能效约束,对标国内外生产企业先进能效水平,稳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和绿色转型。

——工业节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摸底排查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的淘汰类和限制类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对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强化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指标准入控制,开展用能产品能效标识监督检查,推进生产线节能改造和绿色化升级。实施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深度利用等节能重点工程,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通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辅以财政激励手段和节能改造案例宣传等,有力激发重点用能单位对节能技术、装备、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深入开展能效“领跑者”行动,瞄准国际同行标杆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设备能效水平,以节能技术推广、供需对接为发力点,推动先进节能低碳技术以项目化方式落地,以技术进步引领能源高效利用。

——建筑节能。贯彻落实《广东省绿色建筑条例》,加强绿色建筑建设管理运营全过程管控,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充分释放建筑节能潜力。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因地制宜发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进产业园区(村级工业园)、物流园区、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大型公共场所等建筑的综合能源一体化利用。

——交通节能。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打造“机场+国铁+城际+地铁+高快速路+港口”多层次立体化对外交通体系。全力推进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动城市货运配送绿色高效发展。推广绿色出行,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做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工作实施,加强绿色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衔接。持续完善慢行交通设施,打造“全民共享、全龄友好”的慢行交通体系。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氢能公交线路和氢能有轨电车示范线路,推进交通领域高水平节能减排。结合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及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高标准规划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的空港运输体系,发展无人运输能力,提升客运货运用能效率。

——公共机构节能。推动实施中央空调改造,运用智能管控、多能互补等技术实现能效提升,建设绿色高效制冷系统。持续开展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照明、电梯等综合型用能系统和设施设备节能改造,加大绿色低碳循环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示范力度。开展绿色食堂建设,推广应用高效油烟净化等节能环保设备。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以典型示范带动公共机构不断提升能效水平。探索“互联网+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模式,加大互联网技术在计量监测、统计分析、宣传培训等方面的应用。到2025年,力争全市80%以上的区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

3.促进清洁能源替代。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推动清洁能源对煤炭、成品油的替代升级,提高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优先消纳非化石能源电力。尊重电力系统发展客观规律,坚守安全底线,加强配套电网建设,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消纳,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促进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推动落实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在一定时间内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

——推动新能源汽车扩大应用。进一步增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在全社会车辆中的占比,加快推进适改船舶“油改气”,按计划完成LNG加注站规划建设和船舶改造,落实各项补贴优惠措施。推动长途重卡、环卫、港区、景区等燃油车辆更新时,优先考虑使用氢燃料电池车辆,加强充电、加氢、加气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油品在交通领域中的消费占比,提升电力在交通领域中的占比。到2025年全市建成电动汽车充电站521座、公共充电桩2.9万个,力争建成加氢站60座及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5500辆。

——加强终端用能清洁化。积极实施电能替代,有序推广工业电锅炉、内河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等电能替代。在充分考虑气源保障和成本承担能力的前提下,有序引导工业领域“煤改气”。通过多种途径,打通城市天然气管道入户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扩大城市天然气管道入户规模,不断压缩LPG(液化石油气)瓶装气在居民生活和餐饮服务业的使用。

4.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围绕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能源生产端智能感知和智能终端,完善实时预测、智慧调度、精准预警和智能运维等功能,广泛连接智慧能源上下游资源和需求,打造能源主体协调互补、能源网络高效互联的智慧能源生态圈。

——加快智慧电网建设。推动电力大数据采集与融合,推进“云边融合”智能调度运行平台示范应用,加强智能电房、配网自愈系统自动化、能源存储等智能技术推广,实现电力系统的可观、可测、可控,预测、预报、预警,大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重点建设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以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相关科技信息化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计量自动化主站、智能电表及智能交互终端设备项目等。

——推进智慧燃气建设。以佛燃能源、南海燃气为发展依托,积极推进城市智慧燃气建设。建设智慧燃气政府级应急抢险指挥系统,优化和完善智慧燃气5G物联基础设施及监控监测系统;建设智慧燃气产业私有云平台、智慧燃气一体化主体平台以及智慧燃气管道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智慧燃气生产管理系统、智慧燃气数字化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智慧燃气北斗应急通讯系统。

——发展智慧能源服务产业。立足三龙湾科技城建设,推动能源产供储销协同互动,构建智能化生产运营及决策应用平台。依托中日韩智慧能源产业基地,加快推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加氢设施、数字电网、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及智能交互终端设备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推广可再生能源互联互通智慧能源城市工程。大力支持智慧用能、能源交易、能效评价、能源系统集成、能源金融服务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跨界融合,促进智慧能源服务市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构建国内一流能源生态体系。

5.推动综合能源发展利用。依托“云大物移智链”等先进技术,大力推动能源互联网与分布式能源技术、数字电网技术、储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不同能源类型之间的协调互补,增强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等各环节的灵活性,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能源系统,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实现能源生态圈的清洁低碳化。通过天然气制氢、光伏制氢、虚拟电厂等一体化聚合模式,参与电力中长期、辅助服务、现货等市场交易,研究热电联产机组、新能源电站、灵活运行电热负荷一体化运营方案。在城市商业区、综合体、居民区,依托光伏发电、并网型微电网和充电基础设施等,开展分布式发电与电动汽车(用户储能)灵活充放电相结合的园区(居民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在工业负荷大、新能源条件好的地区,支持分布式电源开发建设和就近接入消纳,结合增量配电网等工作,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建设,开拓新型增值服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社会整体能效水平。

6.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开展常态化、精细化的有序用电指导,完善有序用电和节约用电制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发电比例。有效引导天然气需求侧管理,完善运行监测预警,优化用气负荷管理,推广节气管理和技术,完善天然气价格管理。

专栏4 智慧综合用能重点工程列表

1.数字电网:重点推进“云边融合”智能调度运行平台示范应用,建设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和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相关科技信息化,以及计量自动化主站、智能电表与智能交互终端设备项目等。

2.智慧燃气:重点建设智慧燃气5G物联基础设施及监控监测系统、应急抢险指挥系统以及智慧燃气管道GIS系统、智慧燃气生产管理系统、智慧燃气数字化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智慧燃气北斗应急通讯系统等工程。

3.综合能源利用:重点建设天然气制氢、光伏制氢、虚拟电厂以及分布式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储能一体化应用项目。

4.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成充电站521座、公共充电桩2.9万个。

第三节 面向清洁低碳,增强能源供给新动力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扩大天然气利用,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氢能供应体系,不断培育壮大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系统。

1.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研究谋划新增电源规划点,建成投产南海长海热电联产、广东大唐国际佛山热电冷联产、华电顺德西部生态产业园二期热电项目、佛燃三水水都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加快推进顺德均安热电联产、高明二期、佛山三洲、佛山海口等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有序建设华电顺德龙江一期、高明更合等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到2025年全市天然气发电装机总容量约450万千瓦。

2.加大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及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电网接入和运行技术水平,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和消纳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推进光伏应用。大力推动光伏发电规模化综合利用,结合全市村级工业园改造,配套建设一定比例屋顶光伏发电和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建设广东能源佛山三水南山镇光伏复合项目、大唐高明更合等光伏发电项目。力争到2025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

——加快推进生物质发电综合利用。重点推进佛山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提质改造项目、南海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提标扩能工程(二期)及配套炉渣综合利用项目、三水区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等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适时开展新增项目前期工作。到2025年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38万千瓦。

3.加快构建氢能供应体系。创新机制体制,推进落实佛燃能源、佛铁集团、瀚蓝环境、广东联悦等集中制氢/提纯氢项目,提高氢气供应自给率;支持开展站内制氢—加氢母站、液氢示范站、油氢合建站、油氢气电综合能源补给站等多元化建站模式。发挥政府资源配置作用,支持“以油养氢”,鼓励加油站配套建设加氢站;支持新建站内制氢—加氢母站(或液氢示范站)与加油站、加气站合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加氢站建设及运营投资,构建安全、低碳、高效、可持续的氢能供应体系,保障氢气供应和降低氢能利用成本。

4.积极接收外来清洁电力。立足能源供应安全保障与绿色清洁转型,在优化完善本地主网和做强配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藏东南等省外清洁电力送电佛山、肇庆国能天然气电源接入佛山。拓展经肇庆、云浮、清远、江门等城市送电佛山的电力通道容量,合理增加接收外来清洁电力规模。

5.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有序关停服役期满老旧煤电机组,进一步规范管理燃煤自备电厂,通过天然气热电联产或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实施集中供热替代燃煤供热小机组。科学合理推动煤电行业实施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制造“三改联动”,提倡满足退役时间但达到环保要求的煤电机组退役后留作备用机组顶峰发电,深入推进煤电清洁、高效、灵活、低碳、智能化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煤电托底保障作用。

专栏5 能源供应重点工程列表

1.天然气发电:新增投产南海长海热电联产、广东大唐国际佛山热电冷联产、华电顺德西部生态产业园二期热电项目、佛燃三水水都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开工建设顺德均安热电联产、高明二期、佛山三洲、佛山海口等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有序推进华电顺德龙江一期、高明更合等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到2025年全市天然气发电装机总容量达约450万千瓦。

2.光伏发电: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配套屋顶光伏发电和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建设,建设广东能源佛山三水南山镇光伏复合项目、大唐高明更合光伏发电项目,力争到2025年全市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

3.生物质发电:重点推进佛山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提质改造项目、南海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提标扩能工程(二期)及配套炉渣综合利用项目、三水区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38万千瓦。

4.氢能:推进落实佛燃能源、佛铁集团、瀚蓝环境、广东联悦等集中制氢/提纯氢项目,支持开展站内制氢—加氢母站、液氢示范站、油氢合建站、油氢气电综合能源补给站等多元化建站模式。

第四节 加快科技创新,打造能源产业新优势

坚持创新驱动和产业集聚,加大“卡脖子”关键技术装备和核心部件攻关力度,聚焦氢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推动先进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1.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于氢能产业的任务目标及工作部署,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广东省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广东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实施方案》《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年)》等文件为指导,重点围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构建完善氢能供应体系,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探索储能、发电、工业领域应用,推进打造高端科创平台,持续壮大专业人才团队,持续完善政策环境,并加强与外部城市企业合作发展,保障产业健康且可持续发展。

——加强氢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以推进实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工作为抓手,开展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关键材料,以及膜电极、双极板、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泵、电堆等核心零部件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动实现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补链强链为原则,重点开展氢气压缩机、车载氢系统、撬装制氢装备、液氢装备、氢气管道(含掺氢天然气管道和纯氢管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及燃料电池船舶等氢能核心技术攻关,孵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项目。推动清洁能源制氢,拓展氢能在工业生产领域减碳方面的应用空间,探索推广氢氨融合技术示范应用,探索超临界水煤气化制氢技术应用。研究布局建设制氢厂和构建燃料电池回收拆解体系。

——加快氢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佛山仙湖实验室和季华实验室开展氢能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填补产业技术空白,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加快打造国家级氢能科创平台。支持广东省武理工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动佛山绿色发展创新研究院、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华南氢安全促进中心等研发机构差异化发展,推动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佛燃能源、瀚蓝环境、佛山电建等能源企业引进氢能技术高层次人才团队,加强与国内外机构或团队合作,创建企业科创平台。

——加快氢能人才团队组建。一是发挥各级科创平台技术优势、大型企业资金优势、人才政策优惠优势,引进氢能高端专业人才团队,提高技术研究水平。二是依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及氢能经济职业学院项目,培育属地化氢能技术人才团队。三是支持中国城燃氢盟、佛山市氢能产业协会等服务机构,组织行业交流会议,开展技术培训、专题论坛,提升氢能从业人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沉淀一批中层人才。

——加快氢能政策体系完善。研究制定市级氢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与年度滚动计划,切实推进氢能产业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明确对重点项目、企业与平台、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引育、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终端应用推广等的持续支持措施。以申报创建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区为抓手,研究完善集中制氢、站内制氢—加氢母站等能源用制氢项目立项建设与运营管理机制,推动30兆帕及以上高压气态氢、液氢等高效氢能储运技术示范应用,建立加氢子母站、液氢储氢型加氢站、综合能源供给站等多元建站模式;探索“新型产业用地高效复合利用”机制体制,对于在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等建设的站内制氢—加氢母站(或液氢示范站)允许与加油站、加气站合建,并予以核发经营许可、准予对外销售。健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条风险管控体系,制定安全应急机制。

——加强内外部协调发展。对内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促进能源、电子信息、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日用玻璃及塑料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耦合氢能产业发展。依托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积极参与珠三角“氢走廊”建设,推动形成带状氢能走廊,在沿海经济带打造氢能高速,共建氢能产业生态,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集群。

2.积极发展光伏产业。优化完善光伏发展机制,完善度电补贴政策,拓展“光伏+”应用场景和模式创新。加强光伏发电与地区城市规划、园区规划的协调,发挥丰富的屋顶资源和已经形成的应用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光伏产业技术水平。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增资扩产,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高效电池、智能运维、组件回收、电站评估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持续扩大在高效晶体硅电池与材料、支架及系统集成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光伏产业基础能力链式突破,形成紧密联动、多元协同、全面完备的全产业链内循环格局,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推动光伏创新应用。发挥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优势,继续推动光伏发电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在各类园区、村居等推进光伏及其他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鼓励新建建筑同步设计、施工、验收使用光伏建筑产品;推动各级行政中心、医院、学校和会展中心、文体场馆等公共建筑实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推动“光伏+储能”“光伏+氢能”系统和智能微电网系统建设;推进光伏在大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应用;推进光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5G基站、充电桩、公交亭、警务亭等领域的应用;鼓励光伏与交通运输、旅游观光、农业种养等领域的结合与模式创新。

3.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依托广东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产业基地,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战略转型,培育氢能有轨电车产业。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形成与整车生产能力相匹配的系统配套能力。积极引进外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龙头引领;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及其他关键零部件企业,形成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配套企业集群。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攻坚力度,扶持培育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领域的创新平台、制造创新基地,支持和引导本地传统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着力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跨越式发展,持续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4.有序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加快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二代先进生物燃料技术攻关,推动储运、生产、净化提纯等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推动大型餐厨垃圾沼气发电—有机肥多联产示范项目、种植养殖基地生物质天然气示范工程、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等前沿技术示范。依托瀚蓝绿电等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效应,支持生物质能产业对接上下游配套企业集约集聚发展,结合循环经济产业园、先进制造业产业建设,带动生物质能相关设备研发制造,逐步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和产品检测认证体系,推进生物质能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多元化发展,促进生物质能产业有序发展。

5.培育壮大锂电池装备制造产业。致力高标准规划建设佛山大型产业集聚区,高水平打造佛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电池循环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头雁”带动效应,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强化产业链优势环节,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功能互补、协作紧密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智能装备在全国锂电池新能源装备前端的龙头优势,结合金银河智创互联工业基地项目,打造锂电池装备工作母机制造基地;依托邦普循环科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定向循环一体化产业园,打造“电池生产—使用—梯次利用—回收与资源再生”产业闭环。

专栏6 能源产业重点工程列表

1.氢能:重点推动实现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关键材料,膜电极、双极板、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泵及电堆等核心零部件技术自主可控;加快推进集中/分布式制氢项目落地,支持高效氢能储运示范和多元建站模式探索,推进交通领域应用和探索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多元化应用;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区,推广SOFC、燃料电池重卡及船舶等一批氢能终端应用。

2.光伏:重点攻关高效电池、智能运维、组件回收、电站评估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持续扩大在高效晶体硅电池与材料、支架及系统集成领域的领先优势。

3.新能源汽车:依托广东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产业基地,扶持培育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领域的创新平台、制造创新基地。

4.生物质能:重点攻关二代先进生物燃料技术,推动大型餐厨垃圾沼气发电—有机肥多联产示范项目、种植养殖基地生物质天然气示范工程、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等前沿技术示范。

5.锂电池:重点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电池循环产业,结合金银河智创互联工业基地项目,打造锂电池装备工作母机制造基地;依托邦普循环科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定向循环一体化产业园,打造“电池生产—使用—梯次利用—回收与资源再生”产业闭环。

第五节 立足市场导向,建立能源治理新体系

坚持公平开放和有序竞争,丰富和完善新时代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活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活力,推动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主体规模,积极参与南方、广东区域电力市场交易,促进市场主体开展多方直接交易,加快实现以市场手段为主保障电力电量供需平衡。加快培育售电公司等多元市场主体,促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本地与市外电源的直接交易。加快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通过有效引入城市配电资产、电力金融等创新型手段,推动增量配电改革等方式降低输配电价,进一步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2.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总体思路,落实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改革。以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为重点,落实最高限价与气源价格联动机制,居民管道天然气价格适时过渡到单一气价,加强天然气管网输配价格监管,按要求逐步放开非居民管道天然气销售价格。开展天然气大用户直供试点,加强天然气输配价格监管,建立健全市场化储气调峰价格机制;积极参与省天然气交易中心前期筹备和建设。严格执行电力输配环节价格监管,贯彻落实峰谷分时价格制度,推动建设完备的电力市场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价格制度,进一步降低用电成本。

3.健全完善能源行业标准。强化行业能效准入标准,完善能效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节能计量、统计、检测、预警、信息发布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节能评估审查、能耗管理、能效公示等管理制度。完善能源行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发挥能源投融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作用。

4.强化能源市场运行监管。搭建全市能源综合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各区能源运行态势的核心监测指标和事件,为能源安全监督、节能监察、能源战略规划制定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强化电力调度、市场交易、价格成本、供电服务、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电力业务许可等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能源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制度,优化能源投资项目核准流程,加强能源领域政府投资和能源企业投资行为事中事后监管。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加强能源计量监管,推动能源高效清洁利用。

第六节 深度参与湾区,开拓能源合作新空间

坚持突出特色和强化优势,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的合作分工,努力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能源高质量发展做出佛山贡献。

1.加强能源基础设施联通。紧密结合“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战略,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实“东融西拓、协调互动、开放共赢”的区域合作总体思路,加强与珠三角周边城市的能源资源合作及基础设施共建。以广佛同城化为引领,积极推动广东小虎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LNG调峰储气库项目,创新同城化能源合作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区外电力送入通道建设,积极开展数字电网升级改造合作,引进和充分消纳湾区外清洁能源电力。

2.深化能源产业发展合作。围绕信息技术和能源领先技术的相互融合,加强与广深莞惠港澳的能源科技合作,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发挥佛山制造业优势,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构建能源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依托佛山仙湖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与粤港澳光热电能源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等相关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推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能源科技创新合作及相关成果在先进制造业的转化应用。

——加强广佛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合作建设,合力打造万亿元汽车产业集群,促进汽车全产业链检测、认证和验证水平提升。

——发挥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牵头城市作用,加强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群组成城市的合作交流,在技术攻关与产业化、氢源供应、产业链构建及终端推广应用等方面协同共进,深化协同效应,形成合力,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进程。

3.联防联控重大能源风险。夯实跨区、跨部门、跨行业联防联控合作机制,细化落实各主体责任与具体措施,完善全局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及时跟踪掌握风险防范化解情况。

——强化油、气、氢安全风险管控。携手广州、江门、肇庆、中山、云浮等周边地市做好天然气气源、油气管道以及氢能供应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提升石油天然气管输能力和供应、氢气制储运加的保障水平。

——联合开展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演练。积极推进多方联动开展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联合演练,强化提升大面积停电事件风险防范意识和联合应对能力。因地制宜开展电力需求侧调峰响应演练,提高需求侧参与系统调峰的操作能力。

第七节 聚焦民生福祉,提升能源服务新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用能短板,扎实推动能源领域减税降费促发展,不断增进能源发展的民生福祉,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共享能源发展的获得感。

1.完善民生用能基础设施。持续开展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建设,不断提高能源供给质量和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进一步支持偏远地区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电网新业态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光伏、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推进绿色能源乡村建设。扩大燃气管网覆盖范围,保障民生用气。优化布局城市加油站、充电基础设施、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加氢站,建设共享的智慧能源运营体系,大力提升便民惠民服务水平。

2.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保障制造业健康发展,把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作为一项长期重要工作抓好落实。认真执行国家、广东省降电价措施,以及降低成品油、天然气等价格的措施。围绕节能提效的治本之策,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加强节能节电。

3.提高“获得电力”服务水平。不断创新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的举措、精准提高服务质量,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用电需求,落实办电环节更简单、办电效率更快捷、办电成本更节省、电力供应更可靠、电费电价更透明、办电渠道更透明等惠民举措。科学制定配电网建设方案和投资计划,推动项目及时落地,持续提升供电能力。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环境影响分析

本规划按照《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及《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要求,以能源安全新战略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构建安全可靠、绿色低碳、节约高效、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为目标,以提质、增效、减排为重点,瞄准加快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合理制定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指标,统筹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促进能源行业节能减排,切实减少能源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面助力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完成省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通过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天然气利用水平,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能源高效利用,2025年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高,与2020年相比,煤炭消费比重下降4.2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8.7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电力装机比重提高3.8个百分点。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能源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强能源产供储销各环节的环境保护以及能源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推动实现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发挥能源规划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做好各能源品种之间的规划衔接,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能源资源,依据规划布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项目实施方案,促进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公平开放,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能源产供储销各环节的环境保护。强化源头控制,积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减少能源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推进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建设,减少油气装卸、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环保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模式,营造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加强能源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全面贯彻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资源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能源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切实落实建设项目环评水保方案和“三同时”制度,重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和环境恢复,加强项目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事故防范。

实现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理要求,提前协调能源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空间功能区划,加强对生态敏感区能源建设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监管。根据能源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能源项目建设规模,实现保障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第六章 保障措施

1.加强统筹协调。加强能源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规划深度协调,统筹推进电力、油气、集中制氢和加氢站项目建设事宜,协调解决在立项、土地、制度、选址等环节的问题,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重点加强燃气建设单位与路权等部门在管线规划建设方案方面的协调沟通,在新建交通通道附近预留地下管线路由,提前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预留燃气过路箱涵或套管。重点推动佛山电力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保证变电站布点、线路线行、电源规划有效落地。

2.加大政策支持。结合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油气体制改革部署,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分布式光伏发电、氢能和储能等领域投资,促进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先进储能推广应用,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围绕行业标准、市场准入、交易规则、金融体系以及防范风险等方面,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专项扶持,促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3.加快项目建设。加强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推进的跟踪服务,创新项目管理机制,推动能源建设项目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企业统筹建设。探索“新型产业用地高效复合利用”体制机制,减缓能源基础设施商服用地选址和土地成本压力。重点做好能源项目用地、环评、能评等指标平衡,协调能源规划与土地、环保、城乡建设、功能区划以及交通、水利等专项规划,做好公众沟通,促进能源项目科学布局和顺利实施。

4.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完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能源行业发展和改革的监督管理和引导约束作用。建立能源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能源信息透明、高效管理。加强能源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和预警,坚持能源规划实施过程监控、中期滚动调整,推进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规划实施到位和落地见效。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物质能查看更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