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将粤港澳建成世界一流美丽大湾区

2022-10-25 11:50来源:董战峰作者:董战峰 乐小芳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粤港澳大湾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粤港澳大湾区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战略中承载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现代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促进了粤港澳三地的互利互补、协同发展,激发了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低碳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已基本具备建成生态环境高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世界一流美丽湾区的基础条件。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一些难点或短板亟待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驱动与政策引导,加快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美丽大湾区。

一是需要突破生态环境碎片化治理局面。粤港澳大湾区同属珠江河口地区,陆地、河流与海洋相连,是密不可分的生态体系。地理边界的连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环境影响的关联性决定了大湾区需要实施系统化和整体化治理。但是由于三地行政区域的条块分割、市场割据、社会利益分化、法律制度体系差异、环境治理体系相互独立,形成了目前的生态环境碎片化分割治理格局。

二是需要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机制。行政边界分割导致大湾区内各城市的生态廊道、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工作各自为政,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缺乏有效衔接整合。目前,大湾区建成了统一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但跨界河流、近海海域水环境质量等由于污染物监测类型、监测方法和标准不一,尚未建成共享监测网络,无法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信息的对接与共享等。

三是需要强化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功能。经过长期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虽已初步形成规模较庞大、结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优化空间依然很大,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不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等,目前大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或超过上限,绿色竞争力与国际一流湾区国家战略定位还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不足,这也造成大湾区内水、土等自然资源及能耗“双控”指标持续紧张。

当前需要尽快研究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美丽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和美丽中国建设要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引领全国、面向全球的生态环境与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合力打造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命运共同体。加快推进实施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依托深圳生态文明示范市等基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探索打造现代生态文明治理示范区。超越只依赖地方政府间合作模式的局限,加强企业、民间力量和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合作,创新区域合作治理模式,运用“系统化”、“整体性”治理理念,推进开展“系统化”、“整体性”治理,构造区域整体性协作治理网络,推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是推进形成区域生态环境共治共享新格局。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污染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完善大湾区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合作机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提升大湾区整体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效能。充分发挥科技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建设引领全国、面向全球的生态环境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大湾区空气、流域水质、海洋监测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和预警应急网络体系,强化大湾区生态环境执法协作、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推进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共治共享新格局。

三是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基础优势和科技创新产业聚集优势,加快绿色清洁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大湾区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增强产业体系的绿色低碳技术含量,带动大湾区上下游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发挥大湾区增长极辐射效应,促进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经济联动,加速构建优势互补、产业协同的湾区经济体。加大产业、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前海等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推进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先锋城市群。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治理查看更多>生态环境质量查看更多>粤港澳大湾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