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雅安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3-2030年)征求意见

2023-03-27 14:29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雅安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五、健全生态安全体系,美丽雅安生态强市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和碳汇建设,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提升雅安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碧水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加强温室气体管理,助推碳达峰碳中和

推进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加快编制完成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推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二氧化碳减排。针对主要耗能行业如钢铁、建材、化工、有色行业,根据各企业实际情况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等改造。开展钢铁、水泥等领域重点企业二氧化碳排放例行监测。加快推动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二氧化碳减排及重点企业排放例行监测,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开展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试点示范,推动能源、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开展减污降碳试点示范,探索协同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和节能降碳改造路径。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建设。实施碳资产能力提升行动,提高重点行业企业参与交易、低成本履约的能力。启动低碳行业企业试点,制定绿色低碳企业建设、评价和激励的政策与标准,选取重点领域试点创建一批绿色低碳企业。支持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雅工业园区等省级及以上8个经济开发区开展碳近零排放方案编制工作,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碳近零排放示范区建设零的突破。

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实施控制甲烷排放行动,加强煤炭开采环节甲烷减排和回收利用,探索推进煤矿瓦斯规模化抽采利用,探索开展超低浓度瓦斯和废弃煤矿瓦斯综合利用。加强工业生产过程含氟气体排放,加强氢氟碳化物回收和销毁,推广电解铝生产过程全氟碳化物减排技术,加强电力设备六氟化硫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控制农业活动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加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开展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审查机制,深化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用能预算管理。持续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督和管理,全面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开展重点用能单位清洁生产、节能监察、节能诊断和评价考核,持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施耗煤诊断,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科学有序开发水电,稳定推进锅浪跷等水电站投入运营工作,大力发展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持续推进汉源县、石棉县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工程。探索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鼓励氢能技术攻关,利用四川省富余水电资源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加快煤改气、煤改电进度,同步推进天然气管网、加气站、电网等设施建设,保障“煤改气”“煤改电”等替代工程有效落实。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集中供气沼气工程、污水净化沼气工程。从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煤炭清洁开发利用。谋划制定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力争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上升、煤炭消费量稳步下降。

增强自然空间储碳功能。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森林生态修复和治理项目,提升森林系统修复与可持续经营利用效能,稳定保持全市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实施碳资源储量能力提升行动,提高重点行业企业参与交易、低成本履约的能力。开展林草碳汇发展潜力评价,摸清全市林草碳汇资源本底,科学评价林草碳汇发展潜力,建立碳库动态数据库。加强林草碳汇项目管理,完善林草碳汇项目开发机制,建设林草碳汇项目信息平台,促进林业碳汇交易,树立雅安碳汇品牌形象。

(二)深入推进三水统筹,全力建设美丽河湖

全面规范工业污水综合整治。强化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巡查和抽查力度。以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为核心,落实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加快推进农副食品加工、化工、矿产冶炼等行业企业整合入园,重点开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化工、食品等行业废水专项治理,全面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和污水管网排查整治,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实施入园企业“一企一管、明管输送、实时监测”。

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水治理。推动名山区等重点区域采取“种养结合、以地定畜、生态循环”模式和工程处理措施,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畜禽养殖控污联动。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渔业绿色发展,推广循环水养殖模式。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施肥技术。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到2025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到2030年,畜禽养殖粪污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提升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以天全县等城镇为重点推进建制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岷沱江标准提标运营工作。因地制宜实施初期雨水截留纳管和处理设施建设,实行防洪与面源污染控制并重的城市雨水综合管理。县域统一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与农村厕所革命有效衔接,推动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式处理设施、单户化粪设施出水还田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初期雨水管控;全市生活污水得到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80%;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到2030年,全市污水处理水平稳步提升。

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宝兴河、天全河源头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控,严格水资源“三条红线”要求,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监管。在两合水河、名山河等区域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排污口因地制宜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在青衣江与大渡河干流,宝兴河、天全河、名山河、思经河与荥经河等重要支流,以及瀑布沟水库等重点湖库周边,推进生态缓冲带划定、综合整治及修复与建设,明确河湖生态缓冲带、水生植被等规模化生态保护恢复任务。推进宝兴河、天全河、思经河等小流域水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实施湿地细胞、滩地(湿地)修复、生态护岸建设等工程。

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探索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强化工业、农业、城镇节水。推进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的循环化改造,推动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推进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积极发展绿色节水工业,提高工业企业及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率,推动农业适水种植、量水生产,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灌区渠系防渗改造。健全生态流量监督性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落实水利工程生态流量下泄措施,保障枯水期河流基本生态流量。加强小水电清理整顿,对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小水电实施分类整治。到2025年,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达90%以上。

加快推进美丽河湖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河湖长制工作,发挥镇、村河湖长协调指挥作用,严格落实河湖岸线管控和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实施环湖截污、还湖还湿、生态保育、水土资源调控等重点工程,保护提升优良水体,推进全市河湖水质稳定向好。以青衣江、大渡河良好水体保护工程为重点推进雅安市美丽河湖建设。针对岷江两合水国控断面制定水质稳定达标方案,开展农业农村污水综合处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生态护岸建设、沿岸景观绿化、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整治与风险预防等工程,推进临溪河(名山段)、蒲江河(名山段)水质提升。到2030年,全市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保持稳定达标。

严守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地监管,全面推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控网络建设,提升雅安三水厂水质监测站的重金属自动监测能力,尽快实现地市级、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监控全覆盖。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日常巡查和检查制度。加快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做好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严格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必要的隔离设施。到2025年,全市在用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比例达到100%。

有序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针对汉源县、石棉县、天全县区域内的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展开环境状况调查,掌握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补给、径流、排泄等基础特性以及周边污染源分布情况,并评估其污染趋势和健康风险。开展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加强地表水、地下水协同防治,强化土壤、地下水协同防治,加强地上设施、地下水协同防治,以尾矿库(涉重金属)、垃圾填埋场等为重点,开展防渗情况排查和检测,对渗漏严重的提出防渗整治措施,制定全面推进重点污染源防渗工作的措施。

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以“水清流畅、堤岸整洁、无暴露垃圾、无水面漂浮物”为标准,继续加大排查整治力度,创新调查形式,扩大调查范围,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踏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对疑似黑臭的水体进行排查核实,加强舆论宣传并接受公众监督,巩固雅安市无黑臭水体的治理成果。及时清理农村河道、沟渠、坑塘内及周边积存的垃圾、秸秆废弃物、畜禽粪便、水面漂浮垃圾等,强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

(三)强化协同管控体系,实现蓝天白云常现

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严格实施VOCs排放总量控制并制定VOCs专项整治方案。强化VOCs源头控制,严格实施雅安经济开发区、成雅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VOCs排放指标控制。禁止建设和生产高VOCs含量的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等项目,推动实施原料替代工程。严控化工、工业涂装(汽修喷漆)、包装印刷、纺织印染、制鞋等重点行业VOCs排放,深入推进“一厂一策”,提升综合治理水平,提高企业VOCs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工程。强化无组织排放管控,加大对含VOCs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敞开液面逸散等排放源管控力度。持续推进VOCs排放行业(家具、板材、汽修等)集中喷涂工程中心建设工作,因地制宜选择VOCs末端处理工艺,实现达标排放。

强化重点源污染物深度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开展砖瓦、锂盐等行业的深度治理,完成全市水泥行业深度治理以及钢铁行业80%以上产能超低排放改造。推动工业锅炉升级改造,完成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完成85%的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持续推进生物质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研究开展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玻璃、铸造等行业污染深度治理,推出一批科学、高效、经济的污染防治技术。

加强工业园区污染治理。针对重点园区,逐步推进“一园一策”废气治理要求,2023年前省级及以上园区完成“一园一策”废气治理方案编制。完善园区治气基础设施,推行集中供热,有条件的园区建设集中式抑尘喷洒工程中心、高效治污设施的集中喷涂工程中心、活性炭集中处理中心、溶剂回收中心等设施。建立健全覆盖污染源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园区大气自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提升园区大气环境管控和风险管理水平。鼓励雅安经济开发区、成雅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对标A类园区实施预警体系建设,使其具备园区空气质量监测硬件条件。

严格机动车环保管理。持续推进加油站、储油库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定期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情况监督检查。在春夏季,积极出台夜间加油优惠政策,引导机动车错峰加油。强化新生产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加快区域内机动车排污监控平台建设,重点治理重型柴油车和高排放车辆。加快淘汰报废老旧车辆,全面推进“黄标车”拆解工作,制定老旧柴油货车和燃气车淘汰更新目标及实施计划,研究出台柴油车提前报废补贴实施办法。综合运用现场抽检和遥感监测等手段强化机动车排气路检,加大机动车集中停放地、维修地的尾气排放监督抽检力度。

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整治。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加快老旧非道路移动机械更新淘汰,基本淘汰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或使用15年以上的工程机械,具备条件的允许更换国三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发动机。加大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力度,划定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控制区,将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纳入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完善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工作,推进工程机械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实时排放监控装置,加快监控信息化建设。

深化城镇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加强扬尘治理。完善文明施工和绿色施工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将建设工程施工工地扬尘排污纳入环境税范围。严格执行《四川省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全面落实建筑施工“六个百分百”,实现视频监控、PM10在线监测全覆盖。加强货物运输管理,采取有效的封闭措施减少扬尘污染,无法封闭的应建设防风抑尘设施。制定更高道路保洁作业标准,优化机械化清扫设备,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研究制定雅安市扬尘污染管理机制和考核措施,定期进行降尘监测和通报排名。严控餐饮油烟污染。优化城市餐饮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禁止在未经规划作为饮食服务用房的居民楼或商住楼新建从事产生油烟的餐饮经营活动场所。建设城市餐饮服务业油烟综合管理平台,建立餐饮油烟长效监管机制,强化餐饮服务企业油烟排放规范化整治。加强居民家庭油烟排放环保宣传,推广使用高效净化型家用吸油烟机。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严控秸秆露天焚烧,加强露天焚烧监管。引导农民开展种养结合,实现禽畜粪肥的还田利用,减少化肥的施用。加强养殖业氨排放治理,加大低蛋白饲料品种的研发与推广,推广封闭式的粪便存储和处理系统,鼓励高效含氨气体处理技术的研发及运用。

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以夏季和秋冬季为重点控制时段,持续更新优化VOCs和NOx排放清单,制定VOCs与NOx协同减排政策,加大协同减排力度,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达标,提升优良天数率。建立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预报预警平台,提升污染天气应急应对能力,鼓励错时生产、错季作业,提高PM2.5和臭氧重污染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全面推行差异化减排措施,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持续开展绩效分级。

协同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和氢氟碳化物(HFCs)。完善ODS和HFCs的生产、使用、进出口的监管,鼓励、支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严格落实淘汰消耗ODS和HFCs有关制度及方案,鼓励、支持替代品和替代技术开发与应用,坚决打击消耗臭氧层物质非法生产、非法贸易活动。提升ODS和HFCs检测、监测技术水平,建立ODS和HFCs监测网,健全氢氟碳化物监测和数据核查机制,组织开展监测和评估工作。完善控制氢氟碳化物排放的综合激励机制,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型制冷技术,支持实施氢氟碳化物削减示范工程,降低HFC-23副产率,提高HFC-23回收利用水平。

创新强化有毒有害气体治理。严控有毒有害气体排放,结合雅安市园区产业、垃圾焚烧等情况,研究制定有毒有害气体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开展重点区域铅、汞、锡、苯并(a)芘、二噁英等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调查监测,对雅安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每年定期开展二噁英监督性监测。加强履行国际汞公约能力建设,调查评估重点行业大气汞排放控制现状与履约差距,开展履约行业大气汞污染防治技术的筛选与示范。鼓励开展有毒有害气体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完善有毒有害气体健康影响评价机制。强化环境人体健康及生态风险预测预报能力,研究建立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

强化区域大气联防联控。进一步强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针对夏秋季和秋冬季分别以O3和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气,探索区域协同治理路径,科学实施季节性差异化管控措施,稳步增加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完善与成都市、眉山市等其他相邻城市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机制,共享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全方位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合执法。完善大气污染预测预报预警系统和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机制,修订完善并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夯实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清单,健全区域、市、县(区)联动一体的应急响应体系。

(四)综合防治土壤污染,筑牢净土安全底线

推进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定年度供地计划,对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变更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汉源县等为重点,推进农用地土壤、农产品补充调查,进一步摸清雅安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家底,优化全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以腾退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领域,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以工业园区、油库、加油站、废弃矿山及尾矿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等区域为重点,建立土壤污染风险源清单。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治理。落实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对“十三五”污染源整治清单开展“回头看”。加强尾矿库安全管理,督促矿山企业依法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严格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新(改、扩)建项目,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重点监管单位主体责任,定期开展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到2025年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排污许可证全部载明土壤污染防治义务,至少完成1次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制定整改方案和台账并落实。

持续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强化优先保护,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者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区县,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禁止曾用于生产、使用、贮存、回收、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工矿用地复垦为食用农产品耕地。

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强化用地准入管理和部门联动监管,依法依规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落实土壤污染调查,在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符合用地要求时方可进入用地程序。探索在产企业边生产边管控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模式,督促矿山企业依法依规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实施污染土壤规模化、集约化修复,研究污染地块“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自然资源部门在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要依法督促相关单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并会同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专家审查。

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严格涉重金属企业环境准入管理,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施“等量替代”或“减量替代”,重点防控区禁止新建、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以石棉县、汉源县铅锌矿周边为重点,实施耕地周边铅锌冶炼企业执行颗粒物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强有色、钢铁、硫酸、磷肥等行业企业废水总铊治理。锌冶炼企业加快竖罐炼锌设备替代改造。持续推进电镀企业入园。加快推进环境敏感区和城市建成区涉重金属企业搬迁或关闭。

(五)抓好固废治理监管,有序推进无废建设

强化实施垃圾分类收储运体系建设。推动建设以法治为基础、党政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的垃圾分类制度与体系。落实推进雅安市生活垃圾分类办法,以政府机关、校园、商超及社区为试点,根据不同场所生活垃圾产生种类及产生量合理设置分类投放指引及设施。建立健全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相衔接的运输网络,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管理,合理确定分类运输方案,加强分类运输装置配置。推进餐厨垃圾分类收运、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强化餐厨垃圾的应收尽收、规范处理。探索餐厨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园林垃圾等有机垃圾一体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到2025年,力争基本建立配套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

推进固废源头减量。加强工业企业生产链、供应链绿色改造,推行绿色产品设计,加强产品全周期绿色管理,最大程度实现固废源头减量。持续推进企业(园区)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循环式组合,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形成一批“三废”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实现再生资源区域分拣打包和回收利用。逐步拓展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功能,提升分类回收和处理水平,推进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推进物流、网络购物平台绿色包装应用,加强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及宾馆酒店一次塑料用品使用,推广塑料制品替代,推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加强固废综合处置利用。大力推进石棉县、汉源县等矿区开展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整治,完善堆场底部防渗措施,建立“一库一档”。强化新增固废、工业废渣无害化处置,根据不同废渣属性因地制宜采取预处理措施,降低环境风险。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加快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促进工业固废、农业垃圾、市政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技术攻关,探索推进尾矿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再生资源利用,推动大宗工业固废、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综合利用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推进中心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提高地膜、农药包装等农业废弃物回收率,持续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稳步推广固体废弃物水泥窑协同处置。

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编制印发“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制定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加强工作调度、督导和考核,全面系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降低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提升综合利用水平,保障无害化处置能力。加快工业、建筑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主要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加强全过程管理,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有效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强化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建设,提升系统保障能力。

加强固废处置能力建设。加强雅安市城市生活垃圾环保发电项目运维,强化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能力保障。稳步推进垃圾焚烧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焚烧能力占总体处置能力比例。进一步提升石棉、汉源等冶炼废渣、尾矿固废处置能力,强化风险防控。加快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建设,推动覆盖农村地区,强化县级及以上医疗废物全部无害化处置。持续推广“高岗村”模式,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体系建设。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厂、水泥窑等协同处置方式处置污泥。

构建固废智慧监管体系。完善危险废物监管源清单,持续推进危险废物收集处置规范化管理与评估,加强对现有集中处置设施的风险防控监管与评估,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监管体系。持续提升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能力和水平,建立固体废物收储运及处理处置智慧化监管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收运联单、运输车辆监管、视频监控及智能化终端等手段,持续提升全市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覆盖面,全面实现固体废物申报、登记、转移信息化管理,落实固体废物监管数据与行政司法机关互联共享机制,实现固废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运输、处理、处置全过程闭环智慧化信息化监管。

(六)分类施策治理噪声,守护百姓宁静生活

夯实声环境管理基础。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用地现状,及时划定、调整声环境功能区,推进环境噪声预测评估研究。组织开展声环境质量监测,定期发布声环境质量信息。完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每三年修订一次雅安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同时每年制订实施计划。

强化噪声源头管控。制定或修改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运输规划和相关规划时,合理安排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工业集中区等与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之间的布局,落实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相关要求。新建公路、铁路选线设计时应尽量避让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在确定建筑布局时,应当根据各类噪声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合理确定建筑布局。规范新建噪声敏感建筑物以及噪声敏感建筑物的改建、扩建部分建筑隔声设计,严控噪声敏感建筑物及其配套的供水、电梯、通风、地下车库等公用设施的隔声质量。

严格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对实施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者产生工业噪声的行为,严格落实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加强工业园区噪声污染防治,禁止高噪声污染项目进入工业园区。加强重点区域工业噪声监管,严查工业企业噪声排放超标扰民行为。严格声环境准入,建设吸声、消声、隔声、隔振、减振等噪声污染防治设施,鼓励开展振动控制技术、低噪声技术和相关产品的创新研发及应用示范。

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监管。制定建筑施工工地噪声污染防治指导手册,规范全市建筑施工现场降噪技术流程,制定施工噪声防治方案,落实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住建、城管和属地镇街职责。安装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和监测设备,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时间超过一年的在建工地推广安装噪声自动在线监测设备,设立LED显示屏实时显示。鼓励推广降噪新技术,使用低噪声建筑施工设备和工艺。开展夜间施工噪声专项执法整治,建立施工噪声投诉、违法处罚情况定期通报制度;行业主管部门根据通报内容将建设施工单位纳入日常考核。

加强交通噪声污染治理。加强对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科学划定禁鸣区域、路段和时段,设立禁鸣标志,在敏感路段增设“声呐雷达”违禁鸣笛自动抓拍设备;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和敏感时段采取限鸣(含禁鸣)、限行(含禁行)、限速等措施,合理控制道路交通参数(车流量、车速、车型等),降低道路交通噪声。管护单位加强对道路的维护和保养,保持道路及其设施完好,加强道路维护,提高路面平整度,降低车辆通行产生的噪声;落实中心城区国、省干线公路中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促进道路声屏障建设,实施高效隔声窗应用示范工程,开展低噪声路面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研究形成一批易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适用技术。

推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以中心城区为主依法查处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采取其他方法发出高噪声的行为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的边界噪声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情况。加强对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严格管理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聚会、集会、体育锻炼等活动;引导家庭室内规范使用电器、乐器,加强其他娱乐、锻炼以及饲养动物等活动噪声管理,鼓励创建安静小区;加强违规使用音响装置等机动车噪声问题监管;严格管控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内进行装修等活动产生的噪声及其他社会生活噪声。

(七)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擦亮绿色生态底色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强化天然林保护和抚育,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体系,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继续实施森林管护和培育、公益林建设补助政策。严格保护林地资源,分级分类进行林地用途管制。加强新造林地管理和中幼龄林抚育,完善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以雨城区、名山区和天全县为重点,实施营造林工程建设及林业工程管理能力建设,开展集约人工林栽培、特色培育园建设等工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积极参与和推动光华山城市绿芯打造。

守护湿地生态系统。实施雅安北翼区域及大渡河流域重点区域湿地修复工程,稳定湿地面积。修复青衣江、周公河等河流滩涂湿地,建设水系生态廊道。实施退化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专项行动计划,逐步健全退化湿地修复和保护机制。

强化重点区域生态恢复。精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加快历史遗留矿山摸底排查,重点开展“三区两线”、青衣江和大渡河沿岸、雅康沿线、京昆线汉源段、石棉矿区和生态功能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加强石漠化地区、干旱河谷地区、生态脆弱区等重点生态区域治理,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恢复林草植被。妥善推进天全县锅浪跷电站消落带生态修复,进一步落实省级环保督察对宝兴河上游锅巴岩矿区等玉石开采活动整改要求,全面建设恢复宝兴河上游山体植被。加快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周公河等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等区域为重点,开展典型生态系统、重点物种、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观测和评估。加强重点区域/流域、重要陆地/水体水生生物调查、观测和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川藏铁路沿线生态调查及生物监测技术指标体系,组织开展生物监测和生态调查。重点保护珙桐等一级保护珍稀植物、大熊猫、金丝猴、云豹、雪豹、白唇鹿、扭角羚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白尾海雕、胡兀鹫、雉鹑、绿尾红雉、黑颈鹤等一级保护鸟类。

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保护、修复和扩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境保护区(点),优先实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开发濒危物种繁育、恢复和保护技术,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和野化放归,开展长江经济带及重点流域人工种群野化放归试点示范,科学进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再引入。优化野生动物救护网络,完善布局并建设一批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强化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利用监管,开展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及其制品的认证标识。

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指数评估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维护区域生物安全。以紫茎泽兰、凤眼莲、空心莲子草、福寿螺等为重点,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现状调查和评估。进一步加强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做好松材线虫病、林业鼠害、红火蚁等主要林草有害生物的预警和综合治理。

持续开展生态保护调查评估。以青衣江、大渡河流域为重点开展流域生态状况年度评估,以汉源湖等重点湖库为对象开展生态保护调查评估。开展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常态化年度评估。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以及页岩气开发、大型水电开发、川藏铁路等线型工程区为重点,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

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监测(观测)网络。统筹优化生态监测站点布设,推动一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监测站点向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点改造,统一生态监测技术规范,逐步开展水生态、土壤生态监测及相关生态脆弱区地下水位监测工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建立完善野外生态观测与科研站点,加强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和极小种群物种的观测,夯实生态保护科研观测基础。推动部门间监测站点的资源及数据共享。

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执法。实行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深化自然保护地“绿盾”强化监督,严厉查处各类破坏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违规问题。将生态保护工作开展、责任落实等情况纳入督察范畴,推动生态保护综合执法与相关执法的协同联动,形成执法合力。强化各类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监督,加强重要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破坏恢复工作、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及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等监督。

(八)健全风险防范体系,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体系。压实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公安、安全、农业农村、水利、林草等部门主体责任,强化生态安全工作协调制度以及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全面贯彻落实《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谋划出台汉源湖等重要湖库生态保护法规。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常态化管理,建立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完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论证体系、风险监管与监测体系、风险评价与惩戒体系。鼓励各地方结合区域实际,开展生态环境与健康调查评估工作。

强化流域区域环境风险防控。强化规划统筹编制,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企业布局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安排。摸清环境风险底数,开展青衣江重点流域环境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协同推进流域生态环境污染综合防治、风险防控与生态恢复,形成一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风险防控示范工程。以青衣江等重点河流,以及全市15处县级及以上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统筹推进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工作。探索绘制雅安市环境应急一张图。

加强行业、园区、企业风险防范管控。进一步优化完善汉源工业园(万里工业园)、石棉工业园区A类综合预警体系建设及运维工作。鼓励成雅工业园区、雅安经济开发区等对标A类标准实施水、气、土协同预警体系建设。根据园区行业类型、企业分布、环境要素特征,科学布点工业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建设数据汇总、分析和反馈平台,构建日常数据汇总趋势分析及超阈值污染数据实时反馈机制,加强数据共享、信息互联力度,推动各级环保、应急、公安消防部门与园区管委会、企业共享污染实施数据,联合建立应急响应平台。

提升危废处置及风险防范能力。开展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处理能力分析,客观评估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尽快填补处置能力缺口。推进冶炼渣、尾矿综合利用试点,加快废铅蓄电池、含汞危险废物等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加强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持续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和专项治理行动,切实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六、倡导简约适度生活,筑就幸福生活根基

统筹推进“美丽雅安•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美化人居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绿色新型城镇设施,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打造“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对美丽雅安建设的获得感。

(一)优化环境基础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加快城乡供水、垃圾污水收集处理、公路、电力和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持续推进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等。全面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搭建市、县信息化监管平台,实施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远程监控,关键数据自动统计分析与报警,实现对各处基础设施生产运行情况实时有效监管。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智能化。加强智慧环保监管与决策支持能力建设,建立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通道,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鼓励建设生态型市政工程,推进完善雅安环保云,实现信息资源集约管理,为数据的内部、外部数据资源共享创造基础条件;实现环保专网、互联网多网合一,实施统一安全策略,集中管理。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建设智能站务管理系统、智慧客运系统、智慧出行系统、升级交通跟踪定位系统、完善车载监控系统。实现“数字城市,智慧雅安”的战略目标。

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进雅安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提高雅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提升雅安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有序推进既有项目改造,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新城乡建设、老旧设施改造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进区域整体治理。加强城市绿地、花园、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自然积存、自然净化雨水、自然渗透的能力,有效预防城市功劳灾害,补充地下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二)提升雅安绿美效果,建设美丽宜居城乡

加强城乡绿化建设管理。优化绿地系统结构,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协调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利用自然山水格局保护城市绿色空间,提高绿地配置和养护水平,丰富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治理,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地系统。

推广绿色建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四川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雅安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意见》,建立新建绿色建筑年度台账,鼓励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优化绿色建筑长效推进机制。积极推进既有建筑改造,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助和引入引导新建建筑和改扩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要求。持续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优化建筑能源结构。

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生活设施配套、乡村景观改造和绿化美化建设等工程,因村制宜,特色发展,最大限度保持村落原有风貌。在科学把握雅安乡村发展规律和发展实际基础上,按照产业美、民居美、环境美、乡风美、生活美的“五美乡村”要求,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部署雅安乡村振兴战略,率先走出一条具有雅安特色的新农村绿色发展道路。

(三)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韧性城市建设

全面做好动态风险感知和防范准备。提前进行全面风险和隐患排查,以应急部和应急厅系统为基础,搭建雅安市全方位的风险动态感知系统,汇聚接入全市风险隐患信息、生态环境信息、基础地理信息等各级各类数据,加快水利、自然资源、气象、林业、农业、民政、地震等部门灾害风险监测监控信息接入,实现自然灾害隐患区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做好安全生产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全市各地生产安全风险感知数据的前端汇聚、存储,为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源。建立以总体应急预案为统揽、专项应急预案为支撑、部门应急预案为补充,覆盖各地、各行业、各单位的“1+33+N”应急预案体系。实施应急预案信息化管理,开展预案数字化工作。建立常态化应急演练制度,扎实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联合应急演练。合理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充分统筹利用全市辖区内的人防工程、公园、体育场、学校、广场等公共空间资源,推进多灾种、多级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应急保障水平。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保障机制,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保障能力。加大综合灾害普查工作,制定雅安市灾害地图,编制灾害分区规划,针对易受灾地区积极开展设施加固重建、提高设施标准、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制定专门应急方案等,减少灾害风险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提高防范恢复能力。

提高城市重大不确定风险的应急救援执行力及恢复力。搭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强化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综合应急救援雅安基地,全市30个乡镇级片区应急救援中心站构成“1+2+30”的综合应急力量体系,以救援基地建设带动全市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优化布局专业救援力量,调整充实专业应急救援力量,补充更新技术装备,形成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适时做出人、财、物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并向社会公开,尽快实现应急救援的供需对接、减少灾害损失。优化布局专业救援力量,进一步完善专业救援力量布局,充实专业应急救援力量,补充更新技术装备,形成多部门、多队伍、多力量共同参与的抢险救援体系。建立联动联防机制,将雅安分成“南、北、中”三个区域,实现信息共享、共训共练、联勤联动、力量共用、联合处置,确保指挥顺畅,提高灾害整体应对能力。

构建完善的灾难应对反馈机制。全面开展灾后损失评估工作,建立专家队伍,做好灾后损失评估、原因分析和整改重建规划。做好受灾人员的生活救助、心理援助、安置与迁返工作。及时有效开展基础设施、公共建筑、永久性住房的修复和重建。做好政策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帮助,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民房重建。有序推进灾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恢复。

(四)倡导绿色低碳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全面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广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引导公众争做环保生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以各级政府机关及党员领导干部为引领,开展反过度消费行动,持续开展餐桌文明行动,加强节能节水知识、完善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倡导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居民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意生态保护,节约能源资源,实现生活方式绿色转变。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迅速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全面推广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出行,引导居民选择购买节能节水型产品,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产品。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鼓励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氛围。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对绿色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加大重点领域绿色产品推广力度,在公共场所普及节能标识,持续推广高效节能产品,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绿色采购制度,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优先采购可再生、可循环利用、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提倡绿色办公,白天尽量采用自然光,鼓励使用节电型照明产品,减少普通白炽灯的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全市公共建筑严格执行夏季空调和冬季取暖室内温度最低和最高标准。

七、挖掘弘扬生态文化,营造创建良好氛围

围绕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打造“最美水润雅安”,深入挖掘川西文化、茶马文化的生态元素,打响“世界熊猫老家”品牌,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普及生态文化,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亮化大熊猫金字招牌,发挥特色文化优势

擦亮大熊猫文化发源地名片。创新“国家公园+门户城镇”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重点推进荥经大熊猫入口社区(大相岭片区)保护发展的先行示范,差异化推进宝兴、天全、芦山、石棉四县的大熊猫入口社区建设。以大熊猫国家公园游客中心为集散枢纽,推出大熊猫发现之旅、大熊猫放归之旅、大熊猫研学之旅三条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深度融入四川省大熊猫黄金旅游线。以雨城区为核心承载,以熊猫城市为发展理念,用活用好“大熊猫”世界级 IP和碧峰峡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金字招牌,以雅碧路、产业复线、茶马古道等为交通轴线,串点成线,大力推进碧峰峡生态旅游区、大熊猫文化旅游产业园(北郊片区)、熊猫绿岛生态公园、雅安熊猫会展博览馆等文旅综合体建设,完善雨城区“熊猫之城”城市识别体系和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国际大熊猫文化旅游会客厅。

打造“一山一园两线”茶文化品牌。加快推进蒙顶山景区提档升级,建设世界茶文化圣山。深入挖掘蒙顶山千年茶文化历史,重塑“蒙山十景”,以茶源、茶马、茶贡、茶禅为主线,打造贡茶文化体验新空间,创新系列茶主题休闲度假产品。全域统筹百万亩观光茶园提质增效,创新茶旅康养度假精品。以名山、雨城优质茶叶基地为依托,持续提升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雨城合江省级现代茶叶示范园、中国藏茶村等传统休闲农业园区,示范建设中国藏茶城、蒙顶山生态康养产业园、十里梅香·茶源小圳,不断提升花间堂·茶马司运营水平,丰富业态、扩大规模,打造国内一流精品特色示范民宿集群。

做精雅安红色培训研学品牌。围绕夹金山、百丈关、飞仙关、安顺场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红色研学实践基地,提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发展质量,开展红色夏令营、红色培训、重走长征路等特色新业态,重点做大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安顺场强渡大渡河长征文化展示园、川藏公路遗址(十八军进藏线天全段)、红军长征在天全(红军村)等研学示范点,梯次推进名山百丈关遗址建设,打响雅安红色教育品牌。推出三大红色研学精品线路。重点打造“重走长征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名山—雨城—荥经—汉源—石棉—天全—芦山—宝兴)。

(二)强化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多措并举推进传播

高标准打造环境宣传教育基地。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地,建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平台、政府与地方群众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沟通交流平台、雅安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展示平台、公众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平台、群众生态保护工作参与平台等“一地五平台” 为核心,高标准建设生态环境宣教基地,打造污染防治攻坚战及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的宣传阵地与展示窗口,形成雅安特色生态品牌。2025年年底前,组建生态文化宣传小分队,开展“生态环境宣传周”等系列活动。

持续推进自然教育。示范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普教育中心、荥经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天全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体验先行试验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等。综合运用科技手段,完善自然教育设施和解说系统,设计符合保护要求的自然教育项目与生态体验线路。完善科研监测、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体系,将雅安建设成为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展示样板区域。

开展“ 绿色细胞” 创建工作。统筹推进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工厂、绿色商场、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绿色细胞”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绿色细胞”工程的示范引导作用,把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

(三)加强生态文化宣扬推广,提升全民生态意识

加强宣传培训。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的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建立一支具备较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决策集体,以生态文明理念科学指导政府决策。加强机关干部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培训,将生态文明纳入党校培训课程,定期组织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辅导报告、网络培训等培训活动,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向基层一线延伸,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生态政绩观,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确保规划期间,全市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比例继续保持达到 100%。

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引导企业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号召员工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新环保法解读、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绿色文化建设等生态环保专题培训,提升企业资源节约意识,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鼓励企业主动邀请公众来企业参观学习,宣传介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流程、环保工艺技术及相关高新环保技术,使公众了解国内外环保技术、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及成效,拉近企业与社会的距离。

强化校园生态文化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促进学校课程与生态文明教育有机结合。将环境保护课程纳入中小学幼儿园基础教学体系,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增设环境保护课程,将生态环境教育融入课堂。加强教师队伍的生态环境教育培训,组织教师生态文明理论学习班,提高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开展绿色环保演讲、绘画、写作、科研调查普等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知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以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等为载体创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通过开展实地体验活动、文字图片和标本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完成1-2个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构建社区宣传“微阵地”。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优势, 整合“线上+线下” 资源,搭建立体、全方位的宣传平台,构建社区宣传“微阵地”。结合“世界水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纪念活动,利用社区公园、广场、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陈列馆等文化设施,开展活动形式多样、主题多样的宣传活动、主题文化表演、 专题讲座等宣教活动,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商场、 绿色机关、绿色酒店等绿色创建工作,打造社区生态绿色品牌。

八、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构筑生态文明制度

加强雅安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顶层设计,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构建完备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补齐制度短板,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保障。

(一)建立健全决策制度,力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各级党委政府提高政治站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远大计的战略高度,围绕治理主体多元化、机构设置协同化、监管体系系统化、管理过程精细化、监管操作规范化、管理载体智慧化、价值实现市场化等方面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任务。

构建依法高效决策机制。构建行政决策科学民主、执法程序规范合法的行政体系,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积极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着力打造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健全完善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机制,包括行政风险评估机制、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征求意见机制以及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一套决策科学、执法坚决、监督有力的重大决策运行机制。组建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开展生态文明重大决策、重大方针政策、重要改革方案、重要规章及重要文件咨询与评估论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咨询建议。

加快提升智慧决策能力。做好环境信息资源目录规划,创新数据采集方式,拓宽数据获取渠道,提高对大气、水、土壤、生态、核与辐射等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类污染源监管业务信息的收集能力,实现“一次采集,多处应用”,逐步消除“数据孤岛”现象,实现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动态更新制度化,加快建立完善雅安市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聚焦生态环境核心业务职能,构建集业务管理、综合决策和电子地图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探索与省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进行对接,助推生态环境业务全面数字化转型。

(二)推动完善评价制度,夯实生态文明任务

建立生态文明指标统计体系。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统计调查、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体系,制定《雅安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评价指标部门监测目录》,将所有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统计范围,明确各指标的数据来源及监测责任部门。

推进生态文明综合考评机制。完善生态文明综合考评办法和指标体系,强化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导向,推动考评重点向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等高质量发展指标转变。建立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就业增收、城市服务、创新开放等领域的考评指标体系,加强对森林覆盖率、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用水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用水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率等生态环保类指标的考评。不断完善奖惩分明的工作激励机制,实施经济奖励或处罚,充分发挥考评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度。紧紧围绕《雅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绿色发展指标”为重点,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持续发挥党政同责考核“指挥棒”引导作用,制定和分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计划与任务,督促县(区)及市级部门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继续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推动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按序时推进,形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组织保障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程和任务的组织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和管理落实。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制度。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且适合雅安实际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核算评估机制和核算结果应用机制。加强价值化理论研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理论、市场配置和交易机制、生态资源及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体系等重大问题研究。积极争取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探索资源价值定价评估方法,科学合理评估各类资源价值。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其价值实现机制,制定价值量化标准体系,选取条件比较成熟的县(区)开展自然资源评估核算,编制试点县(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价值量表。搭建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监督,确保自然资源资产不流失、实现保值增值。

(三)应用集成管理制度,发挥多元主体作用

强化空间管控制度体系建设。明确自然生态空间。严格按照国家及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办法,衔接“三线一单”编制成果应用,建立适用于雅安市生态空间管控的实施办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依法保护的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生态服务保障能力逐渐提高。优化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编制雅安市主要河道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以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为主,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建设,严守生态环境底线。

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做好以大熊猫为核心的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探索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机制、构建生态保护运行机制等重点任务。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示范建设,建立健全大熊猫国家公园制度,通过国家公园试点,市、县(区)统筹雅安市各类自然保护地,解决土地及相关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突出问题,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统一规划、保护和管理。建立特许经营许可制度,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持续做好自然教育示范基地和生态体验示范基地建设。

严格完善生态环境准入机制。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源头严防”理念有机融入产业规划、城市规划、流域与区域规划中。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全面落实田长制与河湖长制度。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加强“三线一单”在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中的指导作用。强化规划环评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和管理制度。理顺管理机制,破解生态系统管理的“破碎化”,探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管理,提高生态系统管理绩效。将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和要素,纳入生态管理体系,按照生态格局安全和生态服务功能最优的原则,统筹设计区域生态保护格局。积极构建多元多样生态管理体系,从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维护,城乡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岸线保护,统筹设计全区不同河段、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和功能区的环境功能、生态保护策略以及生态环境管理机制。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探索建立市、县(区)政府受委托代理行使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资源清单和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全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方案,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推进雅安市各类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加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信息化管理,让各类资源资产产权清晰、归属明确。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进企业通过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清洁生产、清洁化改造、污染治理、技术改造升级等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电价水价改革。强化水资源用途管制,建立健全补偿成本、合理盈利、激励提升供水质量、促进节约用水的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机制。建立与污水处理标准相协调、与垃圾分类相配套的收费机制。加强和完善城镇管道燃气配气价格管理,建立完善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逐步实现天然气价格市场化定价。探索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建立健全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基础的碳排放权抵消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争取上级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建立健全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将大熊猫国家公园纳入生态补偿试点,增强“动植物基因库”产品供给。坚持奖补结合,以补为主,奖励为辅,将转移支付和生态环境挂钩,推动生态地区转型发展。探索将集体土地、林地等自然资源资产折算转变为企业、合作社的股权,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让农民长期分享产权收益的实现路径。积极推动河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争取江河湖库源头区、重点饮用水源地等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探索形成和推广生态保护补偿“雅安模式”。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业品牌认证体系。探索制定全生态产业体系品牌认证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鼓励、引导生态产业生产主体积极开展生态产业品牌认证,不断提高全市的生态产业质量水平。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模式。擦亮雅安“安逸走四川·熊猫看雅安”的生态品牌,强化“精、优、特”生态文旅提升,推动全域资源相互连通、互补互促、协调发展。依托生态物质供给、生态调节服务、生态文化服务三大类生态产品优势,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文化产业,争取开展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开展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吸引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商发展优势产业。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化机制作用,探索特许经营权、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汇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探索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内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特许经营权等制度试点。推动生态产品内在价值的显化和外溢。

探索建立多元化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加强对绿色金融机制具体措施落实的研究,制定社会资本参与雅安市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鼓励政策。探索建立生态积分利益转化机制,将生态积分作为企业和社会组织市场融资、获取政策支持等的重要依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创新融资产品、开辟授信审批快速通道等方式,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在高环境风险行业全面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鼓励其他排污企业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加强各类绿色金融产品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发展资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产品之间的制度建设,明确发展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产品与绿色产业相匹配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协调能力,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应急机制。厘清环境应急管理职责,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加强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强化技术性指导,落实环境风险企业“一源一事一案”制度。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依法科学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和损害赔偿恢复机制,将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重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纳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四)严格监管考核制度,推进社会监督参与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及制度建设。全面落实环评审批与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整合相关部门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职责、队伍,统一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全面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推动跨区域跨流域污染防治联防联控。

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加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与力度,依法扩大政府环境信息主动公开的范围,规范和畅通信息公开的渠道。全面推进大气、水等环境信息公开、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监管部门环境信息公开,健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完善环境保护信息网站,设置专门的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栏。强化企业环境信息和数据公开的责任,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监督企业按规定公开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信息。逐月公布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反映的环境案件处理情况,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全面推动社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功能,健全信用标准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环境征信系统。规范“红黑名单”和信用修复管理,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推进全民监督体系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与引导,推进全民共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举报、检举与揭发。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有关组织可提起公益诉讼。完善环境信访制度,建立环境信访预警机制和隐患排查制度,完善信访查处制度和积案化解制度。设立投诉举报信箱、领导信箱,完善24小时环保投诉举报电话、微信举报平台、群众举报投诉渠道。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培育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合理考虑客观自然因素基础上,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以领导干部任期内辖区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为基础,通过审计,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情况,依法界定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加强审计结果运用。

完善生态环境监督问责机制。强化刑事责任追究机制,健全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探索设立专门的生态环境审判机构,统一涉生态环境案件的受案范围、审理程序等。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案件筛选、索赔磋商和修复监督。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与行政处罚、刑事司法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进行有效衔接,重点加大对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等案件的查处和惩戒力度。

九、重点工程

围绕雅安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框架、规划目标和重点领域,结合雅安市“十四五”及相关规划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以规划近期为重点,提出生态安全建设工程、生态空间建设工程、生态生活建设工程、生态经济建设工程、生态制度建设工程、生态文化建设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重点工程围绕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重点项目,明确各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内容、责任单位和投资计划,并加强重点项目跟踪管理和实施。

十、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充分发挥雅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领导小组作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年度目标分解、实施方案和落实各项建设任务,执行目标完成情况督查、考核等各项工作,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类专项督察以及本行政区内生态文明建设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及时整改解决。加强雅安市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建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协调解决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的跨部门问题,推动形成雅安市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的工作合力。各县(区)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形成全市分级管理、上下互动的良性推进机制。

(二)严格监督考核

生态文明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加强定期调度,对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实施过程监督和评价,并将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考评结果向社会公开。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责任单位要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协调推进,定期通报工作进度。政府定期向人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主动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进工作。

(三)拓宽资金渠道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投入,积极申请国家、省级专项资金。严格资金管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资金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资金监管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实处。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民众将资金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建立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探索经营性生态项目的特许经营权制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推进 PPP 方式,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环保设施的市场化运作。

(四)加强科技创新

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加快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打造一支生态文明建设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完善产学研结合体系,利用成渝地区的人才优势,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技术创新和重大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推进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突破,推广应用绿色科技成果。

(五)倡导全民参与

加强规划实施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拓宽思想,创新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及时总结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持续宣传报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亮点和成就,使公众深入了解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和永续发展。

附表雅安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重点工程项目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文明建设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治理查看更多>雅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