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评论正文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 | 生态环境部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全文实录

2023-03-28 13:43来源:生态环境部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蓝天保卫战减污降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的主题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发布会由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主持,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就大气污染防治有关情况做简要介绍并答记者问。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先生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今天,我没有要通报的重点工作。

下面,请刘炳江司长介绍情况。

刘炳江: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借此机会我就大气污染防治有关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大气污染防治十年的成效。第二,2022年的大气污染状况给大家通报一下。

第一,大气污染防治近十年的成效。2013年—2022年恰好十年,十年间我国的GDP总量增长了 69%,PM2.5浓度下降了57%,实现了十连降,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了个位数。特别是北京市,大家都非常熟悉,2013年PM2.5浓度89.5微克/立方米,去年是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从58天降到了3天。全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经由2000多万吨,现在分别下降到300多万吨、900多万吨,分别下降了85%和60%。我们实现了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取得这些成效的关键是卓有成效的顶层设计。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也就是大气十条,2018年出台了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总书记亲自擘画、指导,制定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也在2015年开始实行。有了政策的制定,也需要狠抓落实。这是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我们国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治理 PM2.5污染的发展中国家。

推进能源领域的结构的优化和调整。2013年-2022年十年间我们国家以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 3.3%,支撑了GDP年均增长6.5%这么一个好的成果。能源消费的弹性次数低于0.5,说明我们国家的节能成效显著。特别是,能源消费总量2022年同2013年相比增长了22.9%,煤炭消费总量仅增长了4%左右,也就是一亿多吨。我们回想一下2003—2012年十年间我们煤炭消费总量增长了128%,增长了23亿吨。我们说能源发展在近十年间是典型的“绿肥黑瘦”的时期,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从原来控制排放增量为主转向以削减存量为主的阶段。燃煤锅炉从52万台下降到现在不到10万台,农村散煤治理3500万户,一大批低效燃煤设施、炉窑也实施了煤改气煤改电,合计减少煤炭消费近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十亿吨。能源领域结构优化调整是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最主要措施。

强力推进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2015年中央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出台钢铁、煤炭行业两个化解过剩产能。2022年底,全国一共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是3亿吨,煤炭 10亿吨,水泥3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钢铁的企业数量减少了20%左右。我们严厉打击人民群众反应强烈、治理无望、“劣币驱逐良币”的“散乱污”及集群6.2万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重大举措。

大力推进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发达国家一般货运量铁路运输占40%多,而我们国家十几年持续下降,到了2016年只有7%左右。从2017年开始,以环渤海停止公路运煤为标志,开始实施“公转铁”的战略,全国铁路占整个货运的比例持续六年上升,扭转了持续下降的态势,这是难得的工作。 同时“公转水”大幅度上升,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油改电,油改氢气等等,这些一直在做,而且做的比较卓有成效。这几年机动车的排放标准实现“三级跳”,对应的油品质量也是三级跳,我们国家现在机动车排放标准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

积极稳妥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等治理工程。十年来,我国燃煤电厂排放水平达到天然气发电排放水平,也就是超低排放,打造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燃煤清洁发电基地。同时,大力推钢铁的超低排放,现在已经完成2.07亿吨粗钢产能企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在这期间,水泥、焦化、燃煤锅炉超低排放也在进行同步进行。

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不仅是PM2.5一项指标,PM10,甚至粗颗粒物对群众影响也是一样。想一想北方地区2013年当时最高的降尘量每月每平方公里高达30多吨,经过持续的治理,现在降尘量已经达到了几吨的水平,各地方不一样。原来的春天烧荒,夏天露天烧烤,秋天烧秸秆,冬天烧散煤,一年四季烧垃圾的“五烧”问题现在已经有大幅度缓解,城市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村、乡镇、街区责任不断压实,现在城市也比较干净。

解决跨区域长距离的传输问题。经过2000多名科研工作者的联合攻关,我们现在已经弄清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传输规律和消散机制。随着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我们能预测到十天以内有没有雾霾,程度能有多高,而且污染过程的预测率接近百分之百。同时天上的卫星,地上的走航,乡镇各个地方布置的监测点,已经构成了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从而能更加精准、科学地应对重污染的天气。在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中,把所有涉气企业纳入清单,分级分类采取应急减排措施。

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大气治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中共中央、国务院大气污染攻坚战成效考核办法里,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占分最高。大气污染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方在考核中的位次。同时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连年增长,从当初的60亿,现在增加到今年的 330亿,到目前为止累计下达了2000多个亿。

大气十条在制定的过程中是一个调研,耗时最长,争论最激烈,也是改的最多的一次。因为制定的时候就比较难,在落实的时候,我们也是逐条逐条的落实,而且有了中央环保督察制度,落实比较到位,这期间公开问责32名地市主要负责同志,力度是比较大的。在我们执法中调集全国环保系统优秀骨干力量,在重点地区开展监督帮扶,目前还在进行之中,查出的问题要求地方逐一整改落实,形成到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给大家读这些数据,说这些话,数据是枯燥的,但是它是千千万万人,包括我们在座的新闻媒体朋友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状态,爬过了一个一个坡,迈过了一个一个坎,才取得了今天的局面。这十年大气治理的成效向大家通报到这里。

2022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现在已经对外公布了,简要的说,第一,六项约束性指标均满足进度要求,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PM2.5浓度年均值达到29微克,首次进入20+时代。优良天数比例 86.5%,重污染天数下降到0.9%,三项指标均满足十四五的进度要求。

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三降两平一升。全国PM2.5同比下降3.3%,首次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PM10和二氧化氮浓度同比下降5.6%和8.7%。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均同比持平,且维持在很低的水平,臭氧浓度同比升高5.8%,初步分析原因是,臭氧的两项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仍居高位,叠加去年我国遭遇高温干旱的不利气象条件,对臭氧浓度的升高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改善成效还不稳固,特别是今年我国面临着气象条件相对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增加的双重压力,空气质量形势改善较为严峻。气象预测结果显示,今年的秋冬季可能会有厄尔尼诺,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会减弱,温度偏高,大气扩散条件总体不利。今年以来,经济社会活动全面恢复,排放量会有一定的增加,这都给我们出了新的难题和考题。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系统观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谢谢大家。

刘友宾:下面请大家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今年开年以来,尤其是进入到二、三月份,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不容乐观,多地出现重污染天气,甚至还有沙尘暴频发的现象,今年的形势具体原因能分析一下吗?治理的最大难点体现在哪些地方?如何巩固我们近些年来“蓝天保卫战”的成果?谢谢。

刘炳江:今年一季度的空气质量形势确实是不容乐观,今天是28号,再过几天一季度就结束了,大家会看到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各项指标都是比较差的。究其原因,无外乎还是排放和气象两方面的原因。

排放方面,一方面经济在全面恢复,原来在疫情期间,许多经济活动停止或者减产,现在在全面恢复。我说一个交通的数据,以2019年作为正常年来说,2022年汽油的消费量同2019年相比下降了9.2%,柴油下降了3.2%,今年以来基本恢复。目前钢铁、有色、焦炭等“两高”产品也纷纷在增长。这是自然的增长。

原来国家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些重点行业,通过产能置换合法合规新建的重大项目已逐步建成投产,产量在释放,带来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在增加。同时一些地方极力追求经济增长,盲目上一些“两高”项目,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润,违法违规排污。黄部长和赵部长去河南和陕西,去了几个企业都发现了问题,就说明了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都客观事实存在,但是今年的气侯相比之下也比较特殊。两会期间有一次温度升高的过程,这次过程中郑州和济南一带温度达到30多度,甚至出现了臭氧污染,温度升高导致的冷空气减少,叠加其他不利气象条件也使北京及周边3月4号到7号出现了一次雾霾过程,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唐山五个城市出现,其他城市都还好。10号又发生一次沙尘暴,所以给大家的感觉污染很重,雾霾加上沙尘导致了长达7天的污染过程。

问题摆在这儿,对我们来说怎么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之间的工作,一方面,要发挥生态环保对经济的支撑保障作用,支持服务保障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发展。环保政策和经济发展要同频共振,不能形成合成谬误。在经济发展方面,治理空气污染的一些重点工程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比如说清洁取暖、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等,这些都是重大投资项目,也列入到国家的“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之中,这些都对GDP的拉动非常有效,减排量也能推动空气质量的改善。

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决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的盲目发展,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促进实现市场公平和竞争公正,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企业达标排放是底线。

今年以来,面对排放量的增加和不利气象条件叠加的不利影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工程减排和向企业合规合法达标排放要减排量,这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方向。以更多确定性的减排量来冲抵经济发展带来的排放量的不确定性和气象不利条件的不确定性影响,谢谢。

中国青年报:今年2月下旬,生态环境部两位领导,不打招呼前往河南、陕西查污染,一些企业屡查屡犯,超标排放、弄虚作假,请问为何当前还有这么多企业,包括部分的国有企业仍然不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怎么让企业真正扛起大气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

刘炳江:谢谢你的问题,2022年底到2023年初,我国发生了一次长达11天的跨年霾,集中在陕西和河南等地。我们启动了重污染应急预案,但是效果不理想,这不符合逻辑。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一次污染过程,应对不力方面有一些问题。2022年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河北已经全部退出后十位,现在后十位中河南占四个,陕西占三个。根据部党组的指示要求,黄润秋部长和赵英民副部长以“四不两直”方式去河南和陕西对企业开展检查,检查了企业13家,发现存在大量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偷排偷放、生产台账弄虚作假、在线监测和手工监测造假等突出的环境违法问题。

对此我们督促相关省市开展调查,坚决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目前,已刑事拘留21人,行政拘留11人,相关案件还在进一步处理中。现在相关省市已经全面行动起来,各级领导也以“四不两直”方式查处相关违规违法企业。

企业环境违法行为频发,充分暴露出来当前大气污染防治的短板弱项。

一是部分企业漠视法律,突破底线。企业无视环保法律法规,存在侥幸心理,肆意偷排偷放,想方设法逃避监管,甚至多方串通,形成系统性造假链条。在局部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弄虚作假,归根结底是企业治污设施投入不足造成的,达不到标准要求只能弄虚作假。

二是部分地方治污攻坚定力不够,韧劲不足。近年来,随着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大气环境质量呈现持续改善态势,部分地方出现盲目的乐观情绪,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在稳经济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定力不够,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政治自觉不够强,抓责任落实,抓污染减排,抓监管执法不够有力,甚至有的地方党委政府要求执法部门对企业进行零处罚。

三是部分地方的生态环境监管流于表面,能力薄弱。部分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敢动真碰硬,日常监管走过场,尤其是对当地的利税大户,部分基层干部能力素质不足、业务不熟练、作风不扎实,加之现场检查技术装备落后,难以发现日益隐蔽的违法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重点地区、重点时段,以点带面,帮惩结合,督促企业扛起大气治理的主体责任。

一是严肃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组织各地以案为鉴进行警示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也忠告违法企业要敬畏法律,若敢违法,必将受到惩罚。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指导各地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进一步将压力传导到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持续提高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识别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切实履行监管责任,督促引导企业自觉守法。

三是帮助企业完善治污设施。指导各地开展企业治污措施梳理模排工作,“一企一策”制定治理方案,清理整治一批简易低效治污设施。同时树立标杆企业,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今年春节以来,北方地区出现多轮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有多大?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提出的1%内的重污染天数比例目标是否包括由于沙尘天气造成的重污染天?

刘炳江:回答你的问题,也同时回答中央电视总台记者的问题。

本世纪以来,中国的沙尘天气是逐渐减少的趋势,高发期仍然集中在3-5月份。今年以来,我国共出现了6次沙尘天气,其中4次集中在3月份。3月份以来沙尘过程较往年同期略偏多,较十年同期多了两次,十年同期是两次。尤其是3月19-23日这次,气象部门定级为强沙尘暴。气象部门根据能见度将沙尘暴分为特强沙尘暴、强沙尘暴、沙尘暴、扬沙和浮尘五种级别。

3月19号-23号发生的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影响了全国20个省、区、市,北方各地PM2.5、PM10的浓度达到了严重污染,河北张家口PM10的峰值超过了9000每立方米微克。受沙尘过程影响,今年以来全国共有140个城市出现了沙尘重度及以上的污染,其中131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均为5年来最多。

全国沙尘造成的超标天数达到了1533天,同比增加了590天。截止到3月26日,沙尘导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损失了5.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的比例增加了1.2个百分点。气象部门说沙尘在24号结束,是以能见度来判断的。但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到今天还没有结束,到昨天为止,许多地方还出现了浮尘,PM10还是超标的。

今年3月份以来,沙尘天气偏多的原因,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下垫面利于沙尘活动。2022年蒙古国降水较20年同期偏少,沙源地植被覆盖较差。今年3月份以来蒙古国的南部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气温较常温同期偏高5-8度,尤其是3月初出现了一次极为罕见的回暖天气,高温事件大家在3月份也都感受到了,但是造成的影响远远难以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次回暖的天气导致了前期的冻土层沙土出现快速融化,同时沙源地基本无降水过程,地表无积雪覆盖,大范围的地表裸露,利于沙尘活动。

二是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的传输,今年蒙古气象强度偏强、冷空气的活动较多,在冷空气东移南下过程中,强烈的大风卷起扬沙,为沙尘粒子的卷扬进入高空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在高空西北气流的作用下,大量沙尘粒子向下游传输沉降,叠加内蒙古本地的沙源,影响我国北方地区。

对北京而言,有两股沙尘传输路径,一股是我国西部,另一股是蒙古国的中南部。其中,从西部方向来的气流传输到北京,基本上是以浮尘为主,不会出现沙尘暴;蒙古国的中南部沙尘影响最大,因为传输路径比较短,气流比较强,就造成了较重的污染。

据科研人员统计,近十年来,蒙古国内戈壁地带一年中发生的沙尘暴次数,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4倍。今年春季(4-5月)蒙古国南部至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且有蒙古气旋阶段性南下影响,利于形成沙尘天气过程。预计我国北方地区沙尘过程次数较近十年同期偏多,也就是说今年是一个沙尘的大年。

接下来,我们将会同气象部门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预测到可能出现沙尘的时候,及时发布信息,提醒公众做好健康防护。

刚才你提到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 1%以内是否包含沙尘的问题。对空气质量的评价,无论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监测数据都有显示,人民群众也都能感受到,所以重污染天比例1%的目标是包括沙尘天气影响的,谢谢。

南华早报:我们注意到我国计划在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你刚才提到北京和周边地区近期发生了污染天气,而且还有重污染天气的情况,我们想问生态环境部对于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的达成是不是有信心,以及未来两年将采取什么措施确保这一目标的达成?

刘炳江:谢谢你的提问。当前影响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的主要是重污染天气,所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同2013年相比,我国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但现在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果还不够稳固,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尚未出现,整体仍未摆脱气象条件影响,当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时,重污染天气仍然多发频发,尤其是今年以来已经多次发生重污染天气过程。

这一过程大家如果记得,2020年疫情刚发生的时候,车基本停了,企业基本能停都停了,经济社会活动水平大幅度下降,但是2月9—13日北京仍然发生了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经济社会活动水平下降带来的减排比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减排力度还要大,但重污染天气仍然发生。这说明了气象的影响和本地的污染排放都是造成重污染天气的关键因素。在重污染天气应对中,有两类污染源我们没有办法动,较难让其参与重污染应急减排。一类源是不可中断的行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集中了大量不可中断行业,包括钢铁、平板玻璃、石化等。另一类源是采暖排放源,老百姓采暖是刚性需求,不能停、不能动。这说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整体排放水平还是偏高,一旦遇到不利气象条件确实容易发生重污染天气。

为解决这个问题,去年10月份我们会同发改、工信、交通等多部门出台了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行动方案。主要的内容:

一是严控污染物的排放增量,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退出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因地制宜强化攻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区域内钢铁产能压减和焦化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企业的深度治理等等一系列治本之策。

三是做好重污染的应对。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等能力建设;指导地方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持续完善应急减排清单,推进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鼓励地方开展“创A行动”,鼓励企业提升绩效级别;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通过十年来重污染应对实践,我们已经找到了较为有效的方法,将尽可能的使之进一步完善。

四是加强执法监管,严格日常监管执法,同时调集全国的优秀骨干执法人员,在重点地区压茬式开展强化监督帮扶。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2025年全国基本消除重污染天的目标是控制在1%以内,由于各地大气污染治理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控制目标有所不同,经济快速增长、气候异常、大规模焚烧秸秆和烟花爆竹高强度大范围燃放等也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将以严控增量、多减存量和精准科学应对重污染过程的确定性,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努力实现目标。

人民日报记者:今年生态环境工作会议提出,新的一年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我们知道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侯变化具有协同性,请问生态环境部将如何协同好减污降碳的工作?谢谢。

刘炳江:谢谢您的提问。我国能源活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是同根同源同过程,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也会相应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刚才在开场白已经跟大家介绍过了,今年以来我们围绕着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交通结构调整,实施了一系列减排大气污染物的措施。

比方说,2022年同2013年相比,燃煤锅炉全国原有52万台,现在不到10万台,农村的散煤治理也完成了3500万户,总共减少了煤炭大约是5亿吨,协同减少了二氧化碳10亿吨。在这些措施行之有效的情况下,“十四五”肯定还会持续坚持。

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做出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双碳”目标要求,开展大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从源头减少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大家都知道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的措施政策体系正在陆续出台,2022年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我们也配合相关部门出台工业、能源、交通运输领域以及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围绕重点领域、聚焦重点行业、突出重点地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是顶层设计。

二是严控增量。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的盲目发展,严格落实国家的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产能置换、污染物区域削减替代等要求。国家大气污染物防治重点地区严禁新增钢铁、焦化、电解铝、水泥等产能。重点区域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要严格按照大气法第90条要求,新、改、扩建用煤项目实行煤炭等量或者减量替代。这里我强调一下,各级政府和企业业主,在重点地区新建的涉煤项目一定要实行煤炭等量替代,不能做违法的事情。

三是加强治理。能源领域,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与煤炭集中清洁高效利用并举,重点削减非电用煤,尤其是低效、分散、污染排放量大的散煤,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和农业用煤的清洁能源替代。产业领域,推行钢铁、焦化、烧结一体化布局,减少独立煤炭洗选、独立焦化、独立烧结(球团)和独立热轧企业,推动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和锅炉超低排放改造。交通领域,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油改电、油改氢能等。以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清洁化运输为切入点,不断创新电动重卡的应用场景,目前我们国家的电动重卡发展应用最多的就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这也是与我们大气污染防治形势相适应的。所以,下一步持续推进钢铁、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的清洁化运输。

前十年减污降碳行之有效的措施,“十四五”会持续应用。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增速和利润,会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甚至会违法排污,这些都必将带来污染物排放增加,特别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需求压力下的环保力度我们该如何保持?

刘炳江:确实,今年经济全面恢复,增量确实是比较大,这也在我们预料之中,我们也在研判这方面的形势,每个季度做经济发展和空气质量改善形势分析。

今年一季度气象条件不利,排放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上马“两高”行业,部分企业甚至违法排污。但现在还是在可控范围内,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比去年同期在反弹,去年是疫情期间,叠加冬奥会、冬残奥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施联防联控,烟花爆竹管控到位,去年2月份北京PM2.5浓度22微克/立方米,而以往北京2月份都是50微克以上,今年反弹也是在预料之中,跟去年相比代表性不强。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今年全国PM2.5下降12%以上,优良天数上升了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下降1个多百分点,说明近年来治理成效是较为显著的。另外,目前即使反弹也是在浓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反弹,在国际上都是很正常的波动。

今年经济发展确确实实带来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空气质量反弹压力很大。国家要求“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从我们出台的环保政策来说,与各部门的政策肯定是同频共振的,支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另一方面,在新增的同时,我们存量削减也非常大。清洁取暖方面,试点已覆盖全国88个城市,有的干完了,有的正在干,今年还要再扩,在清洁取暖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技术创新,突破了技术的瓶颈。比如说热电联产,原来只能供15平方公里半径内的居民供暖,现在长距离供暖技术已经突破100公里了,肯定会带动更多的减排量。公转铁方面,全国700多条铁路专用线已经纳入规划或者开工建设,钢铁、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也在进行之中,量大面广VOCs的治理也在推进之中,我们测算认为减排量还是比较充足的。

在解决环境治理问题的同时,也带动大气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像天然气管网建设、电网增容、铁路专用线建设、热力管网建设等都是重大投资项目,既促进经济增长,又改善空气质量,是双赢的。

对于现在查出来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今年部长“四不两直”下去以后,现在全国都在开展这方面的行动。企业把所有治污设施全部开足,会有一部分减排量,另外针对一些低效的或者是无效的治污设施,今年要开展更新行动,这也会带来减排量。

如果在我们预测的经济增长和减排量前提下,我们还是有信心把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但是现在最难把握的是气象条件,一季度就是超过我们的预期,而且预计今年秋冬季气候形势将从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变,不利于冷空气活动和污染扩散,对我们减排量的抵消作用是多少,现在还不敢说,有不确定性。但我们以更大的减排量来冲抵经济增量和气候异常带来的不确定性,信心还是有的。

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2022年中国移动环境管理年报显示,移动源污染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由于排放设施的可移动性,移动源污染监测成本高、监测困难,请问将如何突破这个监管的难点,将从哪些方面加强治理?

刘炳江:你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认识的也比较到位。相比于固定源的治理,移动源相对比较滞后,主要是通过推进排放标准实施,来实现新增移动源污染物的减排。我举一组数据,咱们国家现在机动车是4亿多辆,其中柴油货车2000多万辆;除了机动车,移动源还包括非道路移动机械,咱们国家工程机械1000多万台,农业机械4000多万台,这个数字给外国朋友说,外国朋友都说可能是小数点点错了,其实这是现实。

现在北方地区每次出现重污染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些高水平的监测站点进行组分监测,PM2.5从形成、发展、达到峰值,一直到最后消散,从整个过程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硝酸盐为主来拉动的,占比最大。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还是高位,机动车等移动源的排放量已经成为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的第一大来源。移动源排放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居高不下,也是夏天臭氧污染的一个主要贡献者。

移动源污染减排,这几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3500万辆老旧汽车、黄标车的淘汰,力度很大。车辆排放标准“三级跳”,相应油品标准“三级跳”,“公转铁”大力推进,铁路货运量自2016年以来实现6连增。但要注意到,实施这些减排措施的同时,还有大量新增的车辆和机械,因此移动源排放一直处于高位。

为了减少移动源排放,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针对移动源开展“五大行动”。

第一,推进公转铁行动。关键是铁路专用线的建设。重点推进的700多条铁路专用线,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建设,有的在前期论证,全都在向前推进。这主要是补齐港口码头、大宗货物运输企业的铁路专用线。目前,企业使用铁路运输的意愿很强,所以补短板是关键。

第二,柴油货车清洁化行动。目前,我国新能源重卡方兴未艾,发展速度、市场占有率都是最高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三万多辆新能源重卡,包括换电池的电动重卡,还有氢能重卡都在推广之中,推广的主要用户是大宗货物运输的钢铁企业。生产1吨钢,一般需要对5吨物料进行运输,全部用柴油货车运输,排放量是巨大的。现在优先使用新能源重卡,或者使用国六、国五车进行运输,国三老旧车、高排放车辆在推进淘汰。“蓝天保卫战”时期已经淘汰100万辆,现在还在继续淘汰。

第三,非道路机械综合治理行动。非道路移动机械包括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港口码头使用的机械和机场使用的机械等。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发展,实施非道路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强化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监管,推动港口船舶的绿色发展。今年,我们已会同交通运输部召开了一个部署工作会议,推进开展港口码头、船舶油气回收。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了就是资源浪费,造成了安全隐患,回收上来了就是资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

第四,重点用车企业强化监管行动。推动火电、钢铁、煤炭、焦化、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清洁运输,强化重点工矿企业的应急管控,建立用车大户清单和货车的“白名单”,启动动态管理。大家可以看一看,很多地方煤矿基本上短驳用新能源汽车或者廊道,运到铁路煤炭集散点,然后再用铁路运输出去,现在方兴未艾,规模越来越大。大气治理给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应用场景,所以新能源汽车推广进展比较好。

第五,柴油货车联合执法行动。柴油货车后面都有一个尿素罐,是一个通过SCR减少NOx排放的环保设施。有的货车司机尿素罐里加的尿素品质不高或者是加的量不足,这方面要严格打击,坚决“零容忍”。重型燃气车三元后处理装置,内部含有贵金属,有的货车司机卸下来倒卖,导致车辆尾气排放比国0车还严重,严重污染环境。这种情况必须严厉打击,坚决不能容忍“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竞争不公平的行为。

五大清洁行动会在“十四五”期间突出抓好,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钢铁行业对于超低排放已经有四五年了,请介绍一下生态环境部在此期间做了什么工作,下一步有何举措?

刘炳江:钢铁超低排放现在进展向大家报告一下,进展是比较良好的。继电力行业打造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以后,钢铁自然而然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最大的行业。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9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发改、工信、财政、交通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大家可以到现场看是极其难的过程,难在哪里呢?钢铁链条太长,产污环节太多,平均一个一千万吨的长流程钢铁企业,可能有100多个有组织排放口,每一个排放口都要达到和燃气机组排放相当的水平,确实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无组织排放环节也比较多。运输方面,一吨钢要五吨的运输量,超低排放要求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是很难的。但尽管难,钢铁企业还是很积极配合的,超低排放改造投资也比较大。这项工作也列入了国家“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中,现在进展较为顺利。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2.07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4.8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上述产能占全国总产能三分之二。今年头三个月,又有约4000万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在超低改造过程中推进了治理技术全面革新,相关科研工作者合力攻关,攻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钢铁超低排放累计拉动社会有效投资约2000亿元,带动了环保及相关产业快速增长。为新能源车提供了应用场景,带动了我国新能源重卡快速发展。去年我国新能源重卡销量全球第一,同比增长154%,主要集中在空气质量差和钢铁产能集中的省份和城市。2022年同2018年超低排放实施前相比,吨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排放量下降了一半,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国钢铁产能集中的10个城市PM2.5浓度平均下降24%,优良天数比率平均上升7个百分点,促进了重点区域和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了推进钢铁超低排放改造,我们开创差别化管理新思路,推动地方实施差别化电价、水价、环境税等政策。企业达到超低排放后,就可以享受这些优惠政策。更关键的是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的时候,达到超低排放的企业可以自主减排,不影响生产。超低排放改造投入多的企业成为国内钢铁行业标杆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促进了整个钢铁行业发展。我们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经评估监测能稳定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的企业在钢协网站公示;已公示企业经双随机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撤销公示,这对行业震慑是相当大的,这个机制非常有效的推动了钢铁行业高质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对钢铁超低排放总的要求是,时间服从质量,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钢铁行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谢谢。

新黄河记者:噪声污染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请问噪声污染防治法实施近一年,有哪些效果?我们有关注到“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经出台,下一步有哪些重点落实的举措呢?谢谢。

刘炳江: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需求不仅是体现在蓝天碧水净土,也体现在和谐安静的环境。近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噪声污染已经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在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上,噪声污染的投诉举报一直占据前两位,其中2021年45万件的投诉举报中,45%都是来自于噪声。

2022年新修订的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新法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噪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规定、新制度、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二是强化了源头防控措施,三是针对工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四大类突出的噪声问题分门别类综合施策,四是强化了社会共治,五是加大了处罚力度。法律规定了许多新招、实招、硬招。为实施好新修订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前不久生态环境部会同中央文明办等共16个部门和单位,印发了《“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继大气、水、土十条后,制定的噪声十条。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升级噪声监测网络。到去年年底,全国仅有20个城市308个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开展自动监测,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开展自动监测。信息公开是最好的监督,要像PM2.5监测点一样,让人民群众能天天看到噪声自动监测数据。所以“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全面推动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建设,预计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从省会城市扩展至地级城市,实现全国地级及以上的城市建成3800多个自动监测站点,并让大家都能看到监测数据,这就是最好的信息公开手段。

二是加大噪声监管执法力度。强化工业噪声监管,计划用3—5年的时间,完成涉及噪声污染的28万余家工业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核发,以及近210万家工业企业排污许可登记。同时针对大家关心的广场舞扰民、机动车“炸街”等问题,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将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形式,戳痛点、指难点,共治噪声顽疾,切实把“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

三是细化社会共治举措。噪声污染来源极其复杂,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噪声是基于人体感受的一种主观评价,就算是优美的音乐对人造成困扰,那就成为噪声。这需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者、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我们将通过树立工业企业治理标杆,发布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目录,加强引领示范;还将通过宁静小区建设、设置静音车厢等宁静场所,创造舒适环境,并且通过鼓励社区居民自我管理、优化噪声纠纷解决方式,营造宁静和谐氛围。

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让大家共享宁静生活,共享文明成果,共建美丽中国。谢谢。

刘友宾: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蓝天保卫战查看更多>减污降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