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自2023年11月1日起施行。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有关负责人就《技术规范》制定的背景、原则和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技术规范》制定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相关技术标准。
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是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的基础。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格局、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人类活动、自然条件与灾害等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为自然保护地成效评估、监管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技术规范》构建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的指标体系,规范了技术方法,明确了质量控制要求,作为自然保护地制度体系的重要配套标准,可以更加规范指导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工作,获取科学、翔实的基础数据,有效支撑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状况监测评估、保护成效评估等业务,对提升自然保护地监管能力、完善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问:《技术规范》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技术规范》的制定主要遵循了以下4项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的指标能够反映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特征,服务于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和科学研究。
二是层次性。根据目标和对象划分层次,进行逐项细化分解,明确具体生态环境指标的量化表示和获取方法,形成层次化的调查与观测技术方法体系。
三是代表性。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特点,根据生态环境监管需求,设置必选指标和参考性指标,可以对参考性指标进行增减,科学合理的设定调查与观测方法和频次。
四是可操作性。指标在满足监管的前提下,确定调查与观测的技术方法是成熟、可行、易实施的。
问:《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技术规范》规范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的指标、技术方法、质量控制要求等。
在指标方面,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与灾害和人为活动等5个方面,设置12类一级指标、24类二级指标和50类三级指标。同时,分为必选指标和参考性指标,其中,必选指标有生态系统类型与面积、植被类型、植被盖度等19类,根据不同自然保护地在类型、保护对象、所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差异,可以自主选择参考性指标。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主要考虑了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主要考虑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土壤保持和碳固定等;在环境质量方面,主要考虑了水环境、海洋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声环境;在自然条件与灾害方面,主要考虑了气象、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火灾、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在人为活动方面,主要考虑了开发利用情况和污染破坏情况等。
在技术方法方面,综合“天空地”各种观测技术手段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了集“遥感监测、地面观测与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与调查统计”等多种定性、定量技术方法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调查与观测技术体系。
在质量控制方面,规定了遥感监测、地面观测与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与调查统计等技术方法在数据质量、指标获取和成果精度等方面的质量控制要求。
问:如何推进《技术规范》的实施?
答:下一步,我们将做好《技术规范》宣传贯彻、加强培训、指导帮扶等工作。一是做好宣传解读和培训指导工作,组织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开展技术规范解读和技术培训,提高各地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二是组织技术单位与专业技术人员为地方在方法理论、遥感监测、实地调查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强化技术交流沟通,切实推动《技术规范》落地实施,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技术规范》,自2023年11月1日起施行。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规范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环
日前,修订后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全文公布,其中提到,禁止在自然保护地建设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建设的项目。机场、铁路、公路、航道、水利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围堰、围填海等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应当避让自然保护地以及其他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迁徙洄游通道;确实无法避让的,应当采取修建野生动物通道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8月15日,蔚来汽车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北京就CleanParks项目签约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成为CleanParks的平台共建方。根据协议,蔚来将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的自然保护地提供智能电动汽车、建设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等。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江西省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暂行办法》,全面规定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的各项基本制度。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基本制度包括:监督保护地规划实施情况、监督保护地设立调整工作、生态环境监测、保护成效评估、“绿盾行动”、生态环境专项督察和审计、日常监督检查、自然保护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近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甘肃省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暂行办法》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山东省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全文如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董事长、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理事阎志,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提升自然保护地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作用的建议》。阎志认为,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保护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于促进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将起到重要作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履行生态环境部“组织制定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并监督执法”的职责,全面做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行政规范性文件《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暂行办法》起草的背景目的、起草过程和原则、主要思路、具体制度和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解读。有效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自然保护地事业改革的各项重大部署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全国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11月28日,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印发《济南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到,到2025年,城乡建设方式加快从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绿色建筑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建筑能效水平稳步提升,绿色建造方式加速推广,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建设领域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坚持问题导向,保障生态安全。解决“六江”突出生态问题,着力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坚持整体保护,协同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和重要生态系
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红树林营造方法学为其中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红树林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此次方法学发布后,预期社会反响较好。为此,围绕一系列关键问题,记者采访了红树林营造方法学的牵头编写
2023年10月16日-19日,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3)在北京如约召开。作为全球风电行业年度最大的盛会之一,这场由百余名演讲嘉宾和数千名国内外参会代表共同参与的风能盛会,再次登陆北京,聚焦中国能源革命的未来。本届大会以“构筑全球稳定供应链共建能源转型新未来”为主题,将历时四天
近日,康明斯与特雷克斯(NYSE:TEX)旗下子公司TerexAdvanceMixer,EdgeMaterials公司及PCCHydrogen共同签署谅解备忘录,生产配装康明斯零碳氢内燃机的混凝土搅拌车并进行运营验证。该项目旨在携手氢气供应商、车辆制造商和终端用户,共同打造完整的氢能生态系统。四家公司将携手合作,在TerexAdvance公
10月10日,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公布《三门峡市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文件指出,全面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到2025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争取低于3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争取达到76%,重污染天数比率力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9月2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鼓励社会资本会同科研院所等第三方科研力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示范。开展农田、湿地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关键
9月26日,蓝碳生态系统碳汇交易签约仪式在“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的主题论坛四上顺利举办,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腾讯碳中和实验室签署全国首单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碳汇产品认购协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原见证签约。华测认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TI华测认证”)为
蓝碳生态系统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储周期长,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江苏作为海洋大省,“蓝碳增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2021年生态环境部启动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试点工作,作为首批纳入全国海洋碳汇试点监测省份,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按照《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稳步推
8月15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蓝皮书形式公布的生态保护红线成果。根据蓝皮书的数据显示,全国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为319万平方公里,涵盖了我国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覆盖了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为304万平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