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评论正文

一文了解环境领域大咖 | 5名涉环境领域专家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3-11-23 16:1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中国工程院汪华林余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告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包括笪良龙、黄和、金征宇、沈学顺、孙以泽、汪华林余刚、俞汉青。其中5名增选院士涉猎研究环境领域,包括笪良龙、沈学顺、汪华林、余刚、俞汉青。北极星环保网特整理该5人相关资料:

笪良龙

笪良龙,55岁,现任海军潜艇学院教授,专业技术大校军衔,是我军海洋水声环境工程专家,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曾被海军推荐为军队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30多年来,笪良龙为保障水下国防安全核心利益,长期在一线从事海洋环境效应等相关海洋技术研究、装备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主持研制系列海洋环境效应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主持研制某型水下滑翔机,实现我国某水下装备“0到1”的突破。其参与并完成了数十项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发表众多高质量论文。

笪良龙曾获202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沈学顺

沈学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气象创新工程及中国气象局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学会数值预报专业委员会主任,专注于我国数值预报科技创新,是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气象核心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了领军作用。

沈学顺在非静力模式基础算法、同化关键技术、区域高分辨率和全球中期数值预报方法、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研究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其主持构建了我国自主、完备的数值天气预报科学与工程技术体系,主持建立了国家区域/全球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GRAPES),主持研制了下一代天气气候一体化高精度可扩展大气模式原型系统。GRAPES在中央气象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气象台全面常态化应用,是中国气象局成为世界气象中心的最主要依据,推动我国数值预报科研和业务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沈学顺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一等奖及1项省部级二等奖。

汪华林

汪华林,现任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兼任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污染物减排与资源化”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汪华林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早在2007年,他就以“石油焦化冷焦污水封闭分离成套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以“含硫含碱废液过程减排新技术及在化工行业中应用”,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以“重大化工装置中细颗粒污染物过程减排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又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汪华林1995年博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近30年来,他始终坚守科研一线。他长期聚焦物理法环境污染物源头控制及资源化研究,发现了三维旋转湍流场中颗粒物高速自转现象及规律,主持研发了以旋流自转为核心的工艺流程和装备样机,实现了颗粒旋流自转从现象发现到工程应用的突破。如今,相关科研成果还服务于甲醇制烯烃的国家战略性高端产业、国家燃油质量升级的重点工程、海洋油气开发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的环境保护。此外,相关环保技术和高端装备还推广应用到文莱、哈萨克斯坦、苏丹等“一带一路”国家。

余刚

余刚,1965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1986年获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博士学位。1992年8月到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工作,1998年晋升教授,1994-2006年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2006-2010年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2011-2013年担任环境学院院长。2022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和国家履行《汞公约》工作协调组专家委员会主任、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控制理论、技术和战略研究,在排放源和环境污染特征、控制原理与技术、国家控制战略与国际履约支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因子、清单方法和清单,研发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催化降解新技术和机械化学处置新工艺与新设备,研究制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及国际技术导则,为我国和全球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研究成果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已培养36名博士和24名硕士,获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俞汉青

俞汉青,男,1966年10月生,汉族,安徽省无为市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执行主任、杰出讲席教授。1986年获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89年获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1994年获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并到校工作。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入选“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汉青教授长期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工作,在好氧颗粒污泥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理厂监控/运行、污染物厌氧定向转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发表论文700余篇,他引总计42000多次,获授权发明专利60多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自然科学一等奖6项;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

( 来源: 北极星环保网 )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工程院查看更多>汪华林查看更多>余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