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近零碳排放”相关结果113

      来源:发改委2016-02-23

      深化低碳城(镇)、低碳园区及低碳社区试点,研究开展低碳企业、近零碳排放区试点,打造中国低碳发展名片和对外开放窗口。六是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健全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三是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加快研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

      来源:无所不能微信2015-12-04

      这是一个全球性私人投资者联盟,旨在为全人类提供价格合理、可靠、接近零碳排放的能源。相关阅读:为环保!...为了在不久的未来获得可持续的零碳排放能源,盖茨表示:政府和私人应该在清洁能源的研究、建设和部署上加大投入。盖茨言出有因。

      来源:《小康》2015-11-25

      规划建议中提到,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以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此次规划建议还明确了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四大初始分配制度。专家分析,这有助于生态产权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和最终确立。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节能减排网2015-11-25

      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来源:中国网2015-11-1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到2035年,实现生态占用赤字;到2050年,实现环境污染排放

      来源:北极星节能环保网整理2015-11-11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来源:新华网2015-11-10

      工程方面,主要包括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制度方面,主要包括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居住证制度;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

      来源:分析测试百科网微信2015-11-05

      碳排放控制方面,意见指出:将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来源:化化网煤化工微信2015-11-03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该方法将加快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等落到实处。这对高排放、高污染的煤化工行业而言,压力不言而喻。十三五时期,在碳排放、水资源、排污等领域,煤化工如何出招应对,变被动为主动,将直接关系到它能否科学健康

      来源:新华网2015-11-02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互联网作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国防、通讯、信息交互、民生、交通、金融、售、服务等各个国计民生的领域。互联网已经从单纯的互联互通,转变成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云存储等几乎所有社会经济方方面面。

      来源:北京晚报2015-10-30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解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环境质量众所关注。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5-10-30

      十三五规划审议通过 实行最严格环保制度关键词1:绿色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会提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来源:世纪新能源网2013-04-01

      如今,建筑能耗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40%,在政策法规日益严格以及公众意识逐步提高的背景下,开发接近零碳排放的建筑有望成为行业规范。...这项材料预期拥有超过25年的寿命,可为能耗建筑以及超薄墙体结构建筑中的高绝热性能提供新的设计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