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株洲市人民政府2023-08-02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7月1日,株洲市人民政府印发《株洲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在确保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重点从能源、工业、交通、建筑、节能、全民行动等多个领域提出减碳措施,并辅以增汇...三、重点任务立足株洲市情,在确保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重点从能源、工业、交通、建筑、节能、全民行动等多个领域提出减碳措施,并辅以增汇、循环经济、科技创新、试点示范重要支撑,协同发力,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来源: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3-07-06
针对高海拔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特点,注重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科学确定节能减碳措施。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来源:新华社2021-12-30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出一套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可提高发电机组碳排放测算精度,实时监测碳排放,以指导发电企业制定针对性的减碳措施。这本“碳”账也正在倒逼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进。
来源:水泥2021-11-01
可以看出,这些减碳措施均已使出了“洪荒”之力,几乎用尽了。...7 项减碳措施的能力合计为222 kgco2/t水泥。我国水泥工业有望在2050 年达到碳中和。
来源:今日钢铁2021-09-18
5成钢铁上市公司首度披露减碳措施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钢铁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已明晰。...目前,全国多地积极推进碳排放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于钢铁行业来说,“碳达峰、碳中和”是不亚于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大变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5成钢铁上市公司首度披露减碳措施、9家钢企已出台具体碳中和行动计划
来源:和讯2021-09-09
作为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钢铁行业成为减少碳排放的重点方向之一。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钢铁行业每年碳排放总量约18亿吨,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5%。6月,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格式准则
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07-22
以gdp这一最重要的发展指标为例,有比较可靠的证据表明,如果采取激进的减碳措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直接冲击gdp,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因为减碳的政策会冲击到相关高碳产业,造成投资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1-06-23
大幅压减煤炭消费是最直接有效的减碳措施,但对于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在逐渐压减煤炭消费的同时,实现煤炭低碳清洁高效利用,可有效降低煤基碳排放,有助于保持经济发展合理速度。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1-06-17
规范绿色金融制度,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基于碳市场设立碳金融体系,充分撬动全社会资本,在信贷、信托、融资等领域对减碳措施提供最大限度经济支持。二是将温室气体纳入固定污染源行政管理体系。
来源: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06-03
推动实施能源智能精细管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等各类节能减碳措施,加强基础装备升级改造和运行维护管理,严控废水、废物和废气的排放,推进无害化处置,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
来源:环境视线2021-05-28
工业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领域,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8.6亿吨标准煤,其中工业占比超过60%,因此探索工业企业的减碳路径是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关键,笔者结合工业企业现状和国家地方政策提出了具体的减碳措施
来源:市政规划交流2021-03-19
城市给水系统如下图所示,根据给水系统从制水到用水的全过程碳排放路径来作出相应的减碳措施。下图为给水系统的减碳途径建议。2 污水系统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污水处理碳排放量大约占全球碳排放量2%左右。
来源:环境经济观察2021-02-15
以gdp这一最重要的发展指标为例,有比较可靠的证据表明,如果采取激进的减碳措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直接冲击gdp,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因为减碳的政策会冲击到相关高碳产业,造成投资
来源:PRI负责任投资原则2021-01-11
宣布停止审批不采取有效减碳措施的所有新建燃煤电站。根据碳中和目标设定中期目标,逐步淘汰所有不采取有效减碳措施的燃煤电站。建立并实施扶持机制,释放对储能、需求响应和区域电力市场间高压输电的投资。
来源:上清所大宗商品清算资讯2016-02-29
同时,也加快培育和提高广大企(事)业单位的低碳意识,强化减排社会责任,落实节能减碳措施,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自主减缓行动的透明度。
来源:中国民航报2015-06-18
由于现阶段数据和资料难以对其他增长因素及碳减排效益进行评估与预测,故假设单位旅客的碳排放量不变,在不考虑其他减碳措施的前提下,预测2020年16座机场的碳排放量将有可能翻倍,达到约1100万吨。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4-06-26
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推进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公众的关注,企业不断被要求公开环境信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减碳措施等都会引起利益相关方的重视,那么,企业能主动披露碳信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