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问:采用穿孔管曝气时,设计时应注意那些才能保证曝气均匀? 答:这些有关的设计书上都可查到的,穿孔管的布臵方式很重要,要做到布气均匀或提高氧的利用率,我建议还是使单侧布气,采用旋流曝气方式,当然这要根据工艺形式来定,池的结构也要与之相配。
112.问:一个牛奶厂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处理构筑物为接触氧化池和水解酸化池,是否要配臵鼓风机?请告知一些相关的设计参数。
答:如果酸化采用"泥法"用搅拌泵就可以
113.问:生化沉淀池漂泥(大量),导致生物滤池堵塞,出水受阻。主要处理的是印染废水,已经发现丝状菌,并开始在曝气池投三氯化铁,这个方法有效吗?曝气池SV%在前一段时间基本上在 50-70%,现在的范围是40-50% 左右,可 SVI 始终在 2800 左右,问题是不是很严重?
答:不能投加三氯化铁,要投加也只能投加 PAM。SVI 也不可能这样高的,我估计是SV30 的测定误差而造成 SVI 的计算误差,镜检中先确定丝状菌的丰度达到了什么级数后再说。
114.问:你说过在接种污泥培养时,要严格控制好曝气时间和曝气量,请问有何参数
作为基准?
答:为避免污泥自身氧化,就要控制好曝气量,经常测定池内的溶解氧,及时进水。当污水浓度太低时要投加大粪等营养物,如没有这方面来源,可采用间隔曝气。至于如何控制曝气时间和曝气量,要凭经验,因为COD、污泥浓度等的数据无法及时获得,有经验的人可根据溶解氧变化和污泥外观 (放在量筒观察) 就可了解污泥的大致生长情况,并进行控制。污泥培养并不是很难,难的是要及时、一次培养成功,培养费用不能高,因为对工业废水处理来说,污泥过早培养好,没有废水来维持,延长了培菌时间,不仅增加了培菌费用,甚至延误污水处理装置的定期投运。
115.问:是不是在低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污泥膨胀?在其它什么情况下也会出现呢?
答: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不一定是低负荷就易发生膨胀,丝状菌种类很多,不同的丝状菌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如:在废水 C/N 高且缺 P 时可引起球衣菌的膨胀;废水 N、P往往不足,发硫细菌易繁殖;在硝化条件下,也可使大肠杆菌转化成丝状菌。此外,还与温度和 pH 等有关。
116.问:厌氧污泥能否通过一定的措施转化为好氧污泥吗?有什么特殊要求?是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答:你说的情况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常会碰到的,污泥厌气后,厌氧菌很快繁殖,而好氧菌则处于休眠状态,可维持很长的时间。至于能多长时间,这与温度等因素有关,据说从理论上讲在常温下可维持约二周时间,实际上还可长一些。厌氧后的污泥再经曝气,仍可恢复活性,只是污泥量会明显减少。
117.问:我厂污水生化池为 A/O 池,两池都有曝气装置,令人疑惑的是:既然 A 池为
厌氧池,为何还要装曝气装置,难道是为了起推流作用吗?
答:二个作用:(1)起辅助搅拌作用;(2)可在必要时作好氧池用。
118 .问:我正在调试一污水处理装置,设计进水 BOD160mg/L ,实际只有 40 mg/L 左右,污泥培养快一个月了,可污泥浓度从接种时的250mg/L 才长到了 600mg/L 左右。目前进水 1000m3/h ,已达到处理装置最大负荷,应该如何处理?
答:由于进水 BOD5 较低,污泥浓度也够了,现在不是让污泥增长多少的问题,而是要
想法养住这些污泥,防止污泥自身氧化。
119.问:都说助凝剂聚丙烯酰胺有毒,它的毒性表现在哪里?
答:这是相对而言的,少量的聚丙烯酰胺对微生物没影响的,如果活性污泥沉降性能不好时,投加一些聚丙烯酰胺能明显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和出水水质,如果长期投加会在污泥中积累,可能会有影响的。聚丙烯酰胺没毒的,其单体有毒。
120.问:关于有机磷农药混合废水如何能够有效处理,使 COD 达到 500 mg/L 以下?
答:这类废水关键是预处理,然后用生化,预处理也最好分开,如高浓度有机废水可用内电解等,含磷废水可用碱水解等。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