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浓差极化对水通量的影响
(1)外部浓差极化
2006年,McCutcheon等根据薄膜理论分析外部浓差极化.浓缩型外部浓差极化仅发生在原水侧:
(2)
稀释型外部浓差极化与浓缩型浓差极化相似,但是仅发生在汲取液侧:
(3)
式中,πFeed,m和πDraw,b分别是原水一侧膜表面和主体溶液的渗透压;πDraw,m和πDraw,b分别是汲取液一侧膜表面和主体溶液的渗透压(bar);JW是水通量(L˙m-2˙h-1);κ是传质系数(m˙s-1).传质系数κ与Sh密切相关,其中
(4)
式中,D是溶质的扩散系数(m2˙s-1);dh是水力直径(m);Sh舍伍德数由公式(5)(6)获得:
(5)
(6)
式中,Re是雷诺数,Sc是施密特数,L是管道长度(m).
(7)
式中,L,H分别是矩形槽的长(m)和高(m).
水通量可以简化为:
(8)
式中,A是水透过膜的渗透系数(m3˙m-2˙s-1˙bar-1).
由公式(2)(3)(8),McCutcheon and Elimelech得到水通量可以表示为
(9)
该公式既包含了浓缩型外部浓差极化,也包含了稀释型外部浓差极化.
随后,Zhao等对该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到
(10)
但该模型并不包含内部浓差极.
(2)内部浓差极化
有学者采用溶液扩散理论对内部浓差极化进行研究,得到水通量公式(11:
(11)
式中,K为溶质在多孔支撑层内的阻力系数(s˙m-1).而
(12)
式中,t、τ、ε为支撑层的厚度(m)、弯曲度、孔隙率.但是公式(12)仅适用于水通量较小的情况,对FO膜而言,水通量相对较大,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分别讨论浓缩型和稀释型内部浓差极化.对于浓缩型内部浓差极化(AL-DS模式下)和稀释型内部浓差极化(AL-FS模式下),水通量的表达式分别如公式(13)和(14):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2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