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备安全运行温度极限考察,确定提高烟温的边界条件。
通过查阅空预器说明书、低温省煤器、电除尘、引风机、脱硫吸收塔运行说明书,空预器蓄热片为普通碳钢变形温度为420℃,表面喷涂陶瓷的冷端蓄热元件爆瓷温度在300℃以上,因此升温对蓄热片无影响;电除尘内部主要有阳极、阴极、电极瓷瓶等,没有对烟温有特别要求材料,但电极瓷瓶耐受温度可能是制约点,为了防止瓷瓶出现裂纹,以历史运行经验表明,温度在160℃无影响;引风机根据厂家提供的资料,叶片为合金钢铣制而成,提升到180℃温度后不会有影响,但应加强对引风机轴承温度监视;脱硫吸收塔内除雾器为塑料材质,对烟温有明确要求,要求吸收塔烟气入口温度不大于160℃。
锅炉低温省煤器为降低电除尘及脱硫吸收塔烟温提供了解决途径,锅炉通过低温省煤器能大幅降低空预器后烟温,保证其后设备在安全温度下运行。
(2)温度提高后设备变形量增加,引发动静摩擦或损坏。
温度提升后,主要是考虑空预器膨胀问题。空预器转子按半径6m,高度4m计算,根据不锈钢膨胀系数,冷端端径向温升150℃计算,冷端变形量10.8mm,轴向平均温升较小,按100℃极端,轴向变形量在4.4 mm,询问锅炉专业空预器间隙调整的余量,经过计算此形变在空预器软性密封的允许范围之内。
(3)提高烟温手段及余量分析。
因为空预器入口烟温是在350℃,因此适当减少空预器冷二次风、一次风量,就能达到提高烟温至250℃要求。查阅烟气比热容,密度,烟气流量,一次风量,二次风量,换热效率进行估算。经过计算70%锅炉负荷,将烟气量、送风量、一次风量进行如下调整,就能满足出口烟温调整要求。
以提高锅炉A侧空预器出口烟温为例,锅炉A侧风烟系统调整为BMCR 40%烟气量,BMCR25%(送风量+一次风量),B侧风烟系统调整为BMCR 30%烟气量BMCR45%(送风量+一次风量),在就能满足。考虑到锅炉还布置了热二次风再循环、脱硝烟气旁路,因此还有较大调整余量。
通过以上设备运行情况考察,风机出力分析。认为过考察热二次风再循环、脱硝烟气旁路、送引风机协同调整,提高排烟温度,整体提高空预器运行温度。在70%锅炉负荷,仅通过风机与低省配合就能满足烟温需要,并且低省后烟温满足安全运行需要。因此从方案可行,公司现场具备提高烟温进行治理条件。
4 现场治理方案实施及效果
2016年03月18日 ,由于#4B空预器压差较大,在进了充分准备情况下,进行了#4B空预器升温试验。机组带70%负荷,缓慢增大#4B侧引风机出力,降低#4B送风机出力,同时开启#4炉送风机B侧热风再循环,开启SCR去B侧烟气旁路挡板提高B侧空预器入口温度。最终B侧送风机动调开度降至30%维持。
#4B侧空预器排烟温度达180℃左右,经过2小时候时其阻力开始降低,最终排烟温度升高到230℃,考虑到空预器冷端漏风的影响,空预器冷端蓄热片的底部应该达到了250℃,在此温度下硫酸氢氨基本全部气化,空预器阻力大幅降低。B侧低温省煤器全程投入,两组换热器流量调整至300t/h,有效的把电除尘入口烟温降至158℃,满足其后设备安全运行。
空预器升温过程中的危险点及注意事项:
一是控制好升温速率,防止由于膨胀不均造成卡涩;二是投入空预器冷端吹灰连续运行,加强引风机轴承温度监视;三是缓慢调整参数,防止烟温过调超限危害电除尘、脱硫吸收塔设备安全;四是提高凝结水压力,保证低温省煤器大流量运行,有效降低空预器后烟温;五是加强另一侧风机参数监视,防止过负荷;六是两侧空预器运行工况差别大,主要对锅炉壁温、主再热汽温影响,防止单侧参数严重超标。
5 结语
通过实践检验,证明硫酸氢铵在烟温提升后确实按预想进行了升华,压差出现明显好转,而空预器及后设备主要参数未有影响,从而验证此项技术可靠、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另外由于堵塞时间较长,通过此次实践发现部分硫酸氢铵沉积发生不可逆逆转,建议出现堵塞后尽快治理,若有硫酸氢铵沉积可通过长时间多次在线治理来逐步改善和解决此问题。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