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条件控制
分别接种成熟的亚硝化污泥20mL、厌氧氨氧化污泥30mL,污泥体积分数25%.原位测定接种污泥的AOB和AnAOB活性.反应器外部用遮光布遮盖避光,避免光照对AnAOB活性的抑制.反应器温度为32℃,进水pH为7.80~8.20,复氧池中DO为6.50~7.16mg˙L-1.
实验过程中HRT为2h,运行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是接种污泥活性探究阶段,此阶段进水基质为氨氮和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分别原位考察AOB活性与AnAOB活性.第二个是复氧回流自养脱氮工艺的启动阶段,启动阶段进水基质只有氨氮,通过逐步调节回流量,考察AOB活性与AnAOB活性动态平衡特征.第三个阶段为反应器的稳定阶段,此阶段进水只有氨氮,考察复氧回流模式的CANON工艺处理低氨氮废水的可行性.
1.4分析监测指标及数据处理方法
分析测定项目参照文献:NH4+-N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NO2--N采用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NO3--N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pH采用pHS-3TC型酸度计测定,DO采用便携式溶氧仪Multi3410.
计算公式(1)为AOB活性产生NO2-的能力(nitriteproductionrate,NiPR),计算公式(2)为AnAOB活性消耗NO2-的能力(nitriteconsumptionrate,NiCR),计算公式(3)为NOB活性产生NO3-的能力(nitrateproductionrate,NaPR),计算公式(4)为AOB与AnAOB活性平衡指标的积累速率(nitriteaccumulationrate,NAR),公式(5)为总氮去除率(nitrogenremovalrate,NRR),进出水总氮为NH4+-N、NO2--N、NO3--N的总和,假设损失的总氮都通过ANAMMOX过程产生N2的形式排出.
2结果与分析
2.1接种污泥的活性检测
在第一阶段,首先接种本课题组培养好的成熟絮体亚硝化污泥20mL,通入压缩空气,维持DO为0.52mg˙L-1左右,进出水pH分别为8.08~8.20、8.00~8.10,在HRT为2h的情况下稳定运行1d,其进出水氮浓度见表2.AOB氧化NH4+产生NO2-的能力NiPR为1.01kg˙(m3˙d)-1.
表2接种污泥活性检测
在2~4d,另外接种成熟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30mL,HRT为2h,设定回流流量为0.42mL˙s-1,反应器内部DO<0.01mg˙L-1,进出水pH分别为7.95~8.05、8.08~8.20.其进出水氮浓度见表2,接种污泥的AnAOB最大脱氮速率NRR和NO2-消耗速率NiCR分别为1.31kg˙(m3˙d)-1、0.86kg˙(m3˙d)-1.
2.2启动阶段特性分析
第二阶段中进水只有157mg˙L-1的NH4+-N,进出水pH为8.08~8.20,HRT为2h.结果见图2,在5~9d,回流量从0.42mL˙s-1逐渐提高到0.83mL˙s-1,出水NH4+-N也从90mg˙L-1降低到34mg˙L-1,过程中出水NO2--N小于5mg˙L-1,仅有少量积累,出水NO3--N从8mg˙L-1升高到14mg˙L-1.在第9d的时候AnAOB脱氮速率NRR从最初的0.68kg˙(m3˙d)-1升高到1.29kg˙(m3˙d)-1,基本达到了接种时的水平.
这个过程中没有NO2-的积累,并且没有观察到明显的NOB活性,这主要是由于AnAOB消耗NO2-的速率NiCR比AOB产生NO2-速率NiPR大.另外,复氧回流的方式向反应器提供的溶解氧是有限的,这就有效控制了AOB产生NO2-的速率NiPR,在AOB产生NO2-速率低于AnAOB最大消耗NO2-速率[0.86kg˙(m3˙d)-1]之前,NO2-也就无法得到积累.说明这种复氧回流的方式稳定的控制了AOB的活性,使得NO2-的产生速率NiPR与消耗速率NiCR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同时由于极低的DO有效的抑制了NOB的活性,避免的NO2-的硝化反应.
2.3复氧回流CANON工艺处理低氨氮废水的可行性分析
在AnAOB脱氮速率NRR达到接种时的水平之后,系统没有出现NO2-积累和NO3-的过量产生,表明系统中NiPR和NiCR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第三阶段(10~55d)把回流量提高到0.97mL˙s-1,考察复氧回流运行过程特性.从图2可以看出,当回流量提高之后,出水NH4+基本呈现稳定下降的趋势,在进水NH4+-N为157mg˙L-1情况下,出水浓度从17mg˙L-1降低到12mg˙L-1.
而出水NO3--N从13.0mg˙L-1直接升高到25mg˙L-1之后也开始逐渐减小,但是对于出水的NO2--N浓度变化不大,从2mg˙L-1升高到5mg˙L-1,随后降低到3mg˙L-1左右并保持不变.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在第三阶段的前期NAR最高达到0.19kg˙(m3˙d)-1,NaPR最大也达到了0.13kg˙(m3˙d)-1,这说明前期NiPR明显比NiCR大.
图2实验期间氮浓度变化
图3实验期间氮转化速率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