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筛分实验及颗粒轨迹模拟
4.1筛分实验
在四川某电厂停炉期间,于第一层催化剂堆灰处取灰样若干千克进行筛分。筛分的灰样共分为了8个粒径区间,分别是<3目、3~6目、6~16目、16~60目、60~100目、100~200目、200~500目、>500目。对应的粒径大小依次为>6.7mm、3.35~6.7mm、1~3.35mm、0.25~1mm、150~250μm、75~150μm、25~75μm、<25μm。为保证试验数据的可靠性,重复试验5组灰样,各组灰样在不同粒径区间分布的质量百分数结果如表4所示。
4.2颗粒轨迹模拟
由表4可知占比最大的颗粒粒径区间为75~150μm,为40.44%,其次150~250μm的颗粒粒占29.80%,再次为25~75μm的颗粒。三者占总灰量的86.13%,可把反应装置内部飞灰近似看做是这三个区间颗粒的混合物。将颗粒按各自比质量百分比射入SCR系统中,模拟结果如下,图5a为空塔时,在SCR系统中的颗粒轨迹停留时间结果图示,图5b为优化方案b中的颗粒轨迹停留时间结果图,图5c为优化方案c中的颗粒轨迹停留时间结果图。
表4灰样在各粒径区间质量百分数分布
图5颗粒在SCR系统中停留时间
图5中流线表示颗粒在系统中的运动轨迹。流线的颜色代表颗粒在当前轨迹的瞬时停留时间,与左侧柱状条幅对比,流线局部色彩越接近条幅上方,则颗粒相在此停留时间也越长久,相应此处速度较小;同理,流线色调越接近条幅下方则颗粒停留时间越短,此处相应的速度越大。
图5(a)表明:SCR脱硝系统空塔布置的情况下,颗粒通过竖直烟道时明显偏向烟道左侧,进一步流经水平烟道进入脱硝塔内部后,颗粒轨迹由于惯性作用大部分从脱硝塔左侧道左侧到达系统出口,脱硝塔右侧形成一个很大的空涡区域,说明有较少的颗粒经过,而且此处颗粒有回流现象发生。
空塔布置时,左侧大量高速的颗粒对其流经的催化剂层造成强烈冲蚀,从而使催化剂局部磨损严重,缩短其使用寿命。图5(b)表明:采用优化方案b后,由于弯道导流板和整流格栅的作用,颗粒轨迹在整个系统中分布比较均匀,竖直烟道颗粒轨迹偏左的现象已经消除,SCR脱硝塔中除去右侧近壁处没有颗粒流经,其他区域颗粒轨迹分布比较均匀,颗粒对左侧催化剂局部冲蚀严重的情况得以改善。
图5(c)表明:布置涡流混合器后,塔内颗粒轨迹分布进一步得到优化,但此时颗粒通过催化剂层时的速度略有增加,这是因为在竖直烟道段布置涡流混合器后,局部流通面积减小,在来流烟气量一定的情况下,流体速度增大。以上分析说明颗粒在SCR系统中运动轨迹和速度大小与系统速度分布具一致性,通过优化SCR脱硝系统的流场可以使颗粒在系统中的分布同时得以优化。
5结论
颗粒在通过催化剂层时分布不均是造成催化剂局部磨损严重、出现灰堆的主要原因,而颗粒在脱硝系统中的流动轨迹与系统流场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改善催化剂局部磨损、堆灰现象可以通过优化系统流场来实现。
在SCR系统内部安装导流装置可以显著改善流场分布的均匀性。与空塔模型相比,在竖直烟道上、下转弯处、SCR入口三角区域及催化剂上方布置导流装置后,催化剂入口速度偏差由58.42%降低为15.64%。涡流混合器与传统AIG喷氨装置相比,具有第11期陈鸿伟,等SCR脱硝催化剂磨损及堆灰治理65减少注射孔数量、调节方便等优点。
安装涡流混合器后催化剂入口速度场进一步得到优化,相对速度偏差降低为13.96%。但涡流混合器会造成局部流通截面积减小,下游烟气流速增大的现象。
作者简介:陈鸿伟(196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污染物控制及其仿真,E-mail:hdchw66@126.com。
《电力科学与工程》作者:陈鸿伟,徐劲,李丽,王远鑫,罗敏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