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生物修复技术
由于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因此,在污染水体中种植对污染物吸收能力强且耐受性好的植物,能够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吸收、富集和降解等作用,从而实现将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或固定,达到水体修复的目的。植物对污染物可通过根系吸收,也可以直接经茎、叶等器官的体表吸收。常用于水体修复的植物有凤眼莲(即水葫芦)、芦苇、香蒲、喜旱莲子草、水芹、浮萍、菱、菖蒲等等
植物修复不足之处:一些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迅速,若收集不及时,可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加剧水体富营养化,产生负面效应。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费用省,仅为现有环境工程技术的几分之一;(2)环境影响小,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或导致污染物的转移;(3)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
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效、无二次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对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种的培养筛选也将成为河流湖泊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另外,随着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以脱氮除磷为主要目标的植物修复技术将成为河流湖泊污染治理的热点,尤其在城市内河污染水体的治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水体修复中若干常见问题
01、黑臭问题
1、现象
水呈黑色或棕黑色;有严重的腥臭味;透明度很低、溶解氧也很低甚至为零、PH也很低,水面上常会冒气泡,并常会漂浮着一块块黑色的底泥表层的剥离物、严重时水体缺乏脊椎动物甚至软体动物的生存条件或者引起大量死亡。
2、原因
水体发臭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发生生物作用的结果。当水中有机碳、有机氮及有机磷极为丰富时,无论水中是否有充分的溶解氧,只要在合适的水温下,都将受到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的降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发黑发臭物质。发生这种现象的水域一般说来是:
①、缺乏固定的补充水源,一潭死水;
②、有外来的污染源(点源或面源)
③、由于受严重的有机污染,而有机物的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常使这类水体处于缺氧的状态,污染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一些低价的氧化物如亚铁类、亚锰类、低价硫盐等棕黑色的悬浮颗粒及硫化氢、甲烷、游离氨等带臭味的气体,水质发生恶性循环;
④、因水体环境条件恶劣,使水中的菌相和藻相都不合理,有益微生物群处于弱势。
3、措施
①、切断污染源;
②、引水换水;
③、去除上层浮泥。
若无清洁水源及无法去除上层浮泥的情况下,可采取下列办法:
①、污染源必须切断
②、若水的PH值偏低,应先调节PH值,使之上升到7.5-8.0、因为此范围的PH值能使微生物维持在较高的脱氮水平。
③、增氧:特别是底层增氧,为好氧微生物创造生存条件。酸性及厌氧环境容易促进底泥磷的释放。增加水体中的营养负荷。
④、投加水改剂:如强力去氨氮剂、天然有机物螯合剂、复合微生物制剂、水质澄清剂、去磷、去氮剂等
⑤、采用浮岛技术及适当移入水生动植物,实现营养物质的转移。
⑥、使用多功能水质净化机。
⑦、采用生物膜技术。
⑧、投加合适的微生物制剂。
02、水华问题
1、现象
水体呈现浓厚的深绿色或棕黑色,水体表面复盍着一层绿色、棕色或棕红色的藻类层。使水体的景观效果丧失殆尽。
2、原因
水中营养物质极为丰富,造成藻类过量繁殖。形成水华的藻类有微囊藻、鱼腥藻、水花束丝藻、裸藻、硅藻等。因形成水华的藻种不同所呈现的颜色也不同。微囊藻、鱼腥藻形成的水华呈绿色;水花束丝藻形成的水华暗绿色;裸藻水华呈红棕色等。
3、措施
①、消除外来污染源:
②、使用多功能水质净化机。
③、化学除藻法或使用生物型艾可清控藻剂,使用一次效果可保持2.5-3个月,对兰藻形成的水华效果特别明显。因为控藻剂中的生物能吞食兰藻。
④、配置适当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以及建造浮岛。
⑤、采用絮凝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床),脱磷,除藻。
⑥、运用生物膜技术,
⑦、运用生物投菌技术
⑧、合理放养滤食性鱼类和螺、蚌类等水生动物。据研究白鲢对鱼腥藻的利用率可达35%以上。
⑨、采用气浮技术
03、菁苔问题
1、现象
在水质较清、水深较浅又不太流动的水域或者是在水草上面着生一种丝状的,形如棉花一样的绿色藻类。
2、措施
①、在无水草又无鱼类的水体可直接投加硫酸铜或杀菌灭藻剂(用量需准确计算)
②、在有鱼类而无水草的水体,可按比例投加杀菁苔剂
③、在有水草需要保护的水域,可用石灰加草木灰合剂或泼石膏水。
④、遮阴避光
总结
(1)国内成功修复底泥、水体的例子还不多见,仿效发达国家那样花大量资金用于疏浚和污泥处理来修复底泥还不现实,而化学修复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不利于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2)生物修复技术以其特有的优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大力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如高等植物对重金属的累积、开展生物菌工程的研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3)集多种修复手段为一体,将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有机结合。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2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