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脱水机房:离心脱水机3台,2用1备,Q=100m3/h,P=147kW;进泥螺杆泵3台,2用1备,Q=20~120m3/h,P=18.5kW;污泥切割机3台,2用1备,Q=20~120m3/h,P=5kW;絮凝剂制备装置1套,制药能力≥20kg/h;污泥输送泵2台,1用1备,Q=10m3/h;双向无轴螺旋输送机2套,1用1备.
4工程及运行
4.1混凝沉淀系统调试效果分析
由于新增混凝沉淀工艺没有单独的构筑物,药剂通过配水井直接进入二沉池,絮凝沉淀物将同活性污泥一起回流至生物反应池,絮凝剂的加入对菌胶团有助凝作用.同时,絮凝剂的投加量与投加位置和污泥浓度有一定关系,所以在调试期间对混凝反应工段进行了混凝药剂筛选比对试验,确定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作为混凝剂,并对二沉池泥水混合液进行了混凝沉淀试验,确定加药浓度为10%,最佳投加量为15mg/L(见表3).絮凝剂的加入对COD的去除率有一定贡献但不明显(5.1%~27.5%),而对SS的去除率明显提升(4.3%~82.6%).2011年1月—3月出水SS平均浓度为24.94mg/L,经混凝沉淀后,4月—10月出水SS平均浓度为12.29mg/L,达到一级B标准,现在运行状况基本稳定,对SS的去除率达到94.45%.
4.2A2/O生物脱氮除磷系统调试效果分析
在实际调试运行过程中,进水BOD5/COD值平均为0.28,与原设计方案有很大出入(原设计进水BOD5/COD=0.47,属于较易生物降解范畴);而污水生物脱氮可行性分析表明属于较难生物脱氮降解范畴(BOD5/TN=1.86),从理论上讲,BOD5/TN≥2.86就能进行生物脱氮处理,但在实际工程运行中一般BOD5/TN>3~5,才可认为污水有足够的碳源供反硝化菌利用,才能保证反硝化顺利进行;只有总磷的衡量指标属于可采用生物除磷工艺范畴(BOD5/TP=25.57),即磷的释放和吸收明显.
一般认为,较高的BOD5负荷可以取得较好的除磷效果,进行生物除磷的低限是BOD5/TP=20,磷释放得越充分,其摄取量也就越大,除磷效果越好.该厂采用多模式A2/O工艺,可以根据进水水量、水质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灵活调整运行模式,既可按常规A2/O工艺运行,也可按倒置A2/O工艺模式运行,功能区布置见图2.模式a污水从厌氧池进入,污泥外回流从厌氧池进入,混合液回流从缺氧池进入,形成了常规A2/O法;模式b污水按比例从缺氧池和厌氧池分别进入,污泥外回流从缺氧池进入,以补充反硝化所需的硝酸盐,提高脱氮效果,混合液回流从缺氧池进入,形成了倒置A2/O工艺.
在调试运行中,先选择了常规运行模式,在不同运行工况下脱氮除磷效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系统的外回流比为50%~60%时,系统的生物除磷效果最佳,分析认为过高的回流比会导致大量硝酸盐随污泥回流至厌氧池,影响了聚磷菌的释磷,导致后续氧化阶段不能完成对磷的过量摄取;过低的回流比使得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时间过长,造成磷的释放,也同样降低了对TP的去除率;另一方面,系统对TP的去除率高也是由于增加了混凝沉淀工艺.
从表4也不难发现,当内回流比>170%时,系统的生物脱氮效果最佳,而再加大内回流比对TN的去除率反而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好氧段出口端DO值高,随着回流量加大,回流硝化液中的DO浓度提高,导致缺氧段反硝化作用受限、脱氮效果下降,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缺氧段DO浓度不超过0.5mg/L.就本系统进水水质而言,进行生物脱氮并不容易,但从实际运行工况来看,对TN的去除率并不低,最高达到90%以上.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本系统处于高污泥浓度(6900mg/L)、低污泥负荷[0.04kgBOD5/(kgMLSS爛d)]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另一方面,也是混凝沉淀的网捕作用促成了活性污泥浓度高、絮粒大,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好氧条件下活性污泥絮粒内部缺氧、厌氧的微环境,使硝化、反硝化和释磷、吸磷得以同时进行,提高了生物脱氮效果.除此之外,由于脱氮和除磷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要控制适当的泥龄,过长不利于除磷,过短不利于脱氮,因此本系统选择污泥龄为15d左右.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