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工业节能市场正文

碳价信号初步形成 全国市场建设存两条路径

2014-12-09 10:47来源:21世纪网作者:张晴关键词:节能减排碳交易碳交易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市场链接过程中同样风险。分散发展的市场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各市场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这也被认为是限制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分散交易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围绕共同的标准发展,以增加整个碳市场的流动性、透明度和市场发展的深度。当前,在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阶段,七个区域碳市场在未来将执行怎样的角色值得关注。

未来,整个碳市场的流动性有望随着在国际市场间建立有效链接,以及在各地区、各政府间实现更广泛的注册链接而得到提高,这些链接的容量和有效维护对于市场的有序运作至关重要。

报告分析,在市场供给方面也存在四类风险,需要市场设计和参与者加以考虑。

一是参与主体风险。碳市场发展历史较短,缺乏有规律性的数据积累和成熟的避险工具,对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同时,对于一个年轻的市场,无论是市场设计者、操作者的经验积累都非常有限,受管制的公司和投资、咨询机构也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和能力准备。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市场操作失误或出现事故的几率较高,从而损害投资者利益。

二是产品供给风险。目前,全球碳交易包括配额交易和项目信用两种。项目交易包括一级、二级CDM交易和联合履约(JI)交易。CDM和JI二级市场主要是由碳基金的投资行为建立的规模庞大的不受国际法约束的碳金融市场。在不同机制形成了不同产品的同时,又形成了在交易所等平台上完成的场内交易和交易平台之外的场外交易,且衍生出包括远期、互换、期货、期权等产品,呈现出碳货币证券化和发展为套利交易产品的趋势。

如何衡量这些金融产品的质量将会成为方法和评估技术上的难题,这种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将使碳衍生品交易变得更加不透明,更易于隐藏和传递风险。

三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将很可能是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将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一般情况下,市场围绕着具有较高流动性的交易所运行。这取决于市场本身的商品化程度,参与者的多少,以及产品是否足够丰富,从而使较多的参与者针对丰富的产品寻求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如果市场的发展致使交易工具可替代性低,进而导致流动性分散,则会有损市场信心。低流动性阻碍了参与者自由交易,会给市场和潜在投资者带来风险。

四是信息不对称风险。市场发展有序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参与者以及公众是否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对于交易规模、质量、价格等方面信息。在不成熟的碳金融市场,会大量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市场交易一方利用掌握信息的便利条件,使自身获益而使交易另一方受损的风险大量存在。

此外,除了市场发展初期这些有代表性的市场滥用行为,未来还有可能出现的违规操作风险。包括利用碳市场作为工具的严重犯罪行为,比如欺诈、洗钱、为恐怖活动筹资等;以碳市场为目标的盗窃犯罪行为,包括利用网络钓鱼或者黑客攻击登记系统来盗取账户中的配额或减排信用;金融市场违规行为,包括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等。

全国碳市场应关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

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划,将于2014年底出台全国碳市场相关管理办法,其阶段性目标是:2014-2015为准备阶段,完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建设。2016-2020为运行完善阶段(第一阶段),全面启动实施和完善碳市场。2020年后为拓展阶段(第二阶段),扩大参与企业范围和交易产品,探索与国际市场连接。建立全国碳市场应当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思路,同时要大力提高排放数据质量。

报告指出,尽管碳试点主要是为全国碳市场提供经验,但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并不意味着区域碳试点以“一刀切”的形式结束,要有效处理好当前试点市场如何与全国碳市场对接的问题,允许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全国碳市场应当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既包含全国性的二级交易市场,也包括区域性的一级市场以及碳金融市场等。地方政府在后者的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全国碳市场的构建可存在两条路径。一是自上而下的碳市场。即国家发改委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构建全国性的减排目标体系、履约体系、MRV体系、市场运行体系、监管体系等,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在新的框架下进行市场交易。二是自下而上的碳市场。即允许区域碳市场获得更大的自主权限,包括与其他非试点区域的连接,与全国碳市场的逐步连接,配额的自主分配,拍卖资金的灵活应用等。

报告提出,在构建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重要问题,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合理分配。配额分配是碳市场的核心问题,事关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由于配额分配极其复杂,各地已经建立了不同的分配方法,并获得了一定经验。未来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的关键是统一分配规则,但同时需赋予地方政府进行配额分配的权利,保持其灵活性。

原标题:碳价信号初步形成 全国市场建设存两条路径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减排查看更多>碳交易查看更多>碳交易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