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除灰除尘评论正文

玻璃之城的“霾殇” 玻璃行业“因祸得福”有几分?

2015-03-27 08:56来源:期货日报作者:韩乐关键词:环保设备脱硫脱硝粉尘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企业对“绿色旋风”感受至深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环保风暴主要席卷对象,玻璃企业对环保政策不断加码深有感触。

“最早是控制粉尘污染,后来是控制二氧化硫污染,上脱硫设备,再之后是控制氮氧化物污染,上脱硝设备,同时控制能耗。” 在巨润玻璃期货部负责人闫金虎的印象里,之前的市场,环保指标考核力度并不大,交罚款就能解决,而现在,已上升到企业关停的地步。

对于临沂蓝星玻璃迫于环保压力关停一事,闫金虎认为,这对玻璃行业来说既是警示,也是机遇,更是压力。他坦言,一方面警示玻璃同行,必须加大环保设备的上马力度;另一方面,对于已上马环保设备的企业,在产能调整过程中,也是一种机遇,“但是,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玻璃企业要不断更新环保设施,生产成本上升,也加大了企业自身的压力”。

正如闫金虎所讲,环保飓风带来的最直接影响便是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包括上马环保设备以及设备运行等一系列支出。此次调研中,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上马脱硫脱硝装置导致玻璃企业生产成本上升40—60元/吨。

由于房地产市场走弱,玻璃价格低迷,行业大面积亏损。环保飓风又提高了生产成本。面对这样的困境,玻璃企业也很无奈。

“单说长利,环保压力是越来越大。公司四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全部上了脱硫脱硝设备,光设备投资就是三四千万元,运行成本分摊下来不低于40元/吨。”武汉长利玻璃期货部负责人王成斌感慨,公司两处生产厂区,一处位于市区,一处邻近主城区,随着环保标准的不断升级和居民环保意识的逐渐觉醒,长利武昌主城区生产基地两条生产线关停或转型已是必然。

与王成斌有类似感受的焦勇刚也道出了他的苦衷。“随着环保政策的加码,玻璃企业逐步意识到环保的压力所在,陆续加装了除尘、脱硫、脱硝等装置。”焦勇刚坦言,玻璃企业上马此类环保装置,只是为了能在高压政策下获得生存的资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由于原料和燃料涨价、人工费用提高,玻璃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然而,产能过剩,玻璃行业连续几年惨淡经营,销售价格持续下滑,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盈利水平,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再上环保装置,企业经营压力更大。

不过,话说回来,环保政策的加码对久治不愈的 “产能过剩”不失为一剂良药。“以往,不管是相关部门接二连三出台重磅文件,还是市场持续低迷刺激企业进行自我调节,都对‘产能过剩’的疗效甚微。顶风上线者有,起死回生者有,产能过剩仍是愈演愈烈。然而,此次环保政策的重磅出击,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据焦勇刚介绍,截至3月24日,玻璃在产产能同比减少4770万重箱,化解产能过剩看似有了初步成效。

原标题:玻璃行业“因祸得福”有几分?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设备查看更多>脱硫脱硝查看更多>粉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