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市场正文

土壤修复行业:盈利模式渐成熟 助力土壤修复市场腾飞

2016-04-11 08:55来源:申万宏源关键词:土壤修复污染场地土壤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新型土壤修复商业模式正积极探索,盈利问题有望解决

土壤修复潜在市场规模超十万亿。我国待修复土壤总量巨大,据十三五相关专家透露,继1.7 万亿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和4.6 万亿的《水污染防治计划》陆续的已经和即将出台,土壤修复规模将远超土壤和大气,达到超十万亿元的规模。

我国土壤治理的重点分为三类:1.工业污染场地恢复;2.矿区治理及其所相关的水污染治理;3.农田污染治理。其中国家在前两方面技术相对成熟,其中尤其是城市工业污染场地恢复,投资回报率高,市场更加活跃。而农田污染由于范围广、回报小,治理难,收效慢等因素,治理项目仅有寥寥几例,但目前已有盈利案例。我们预计随着土壤修复市场深入发展,治理将逐步覆盖城市工业污染地、矿区和农田三个领域。在未来波澜壮阔的土壤治理市场大幕即将推开之时,探索合理的土壤治理商业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传统“先修复再出让”模式依赖政府,行业缺乏造血功能持续性差

目前国内污染场地修复一般有国土储备局控制管理,在环保部确认污染地块后,由国土储备局组织调查修复,确认修复完成后在进行拍卖。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主要是招投标模式和“修复+开发”模式两种,以下将分别介绍。

招投标模式一般将标的分为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以及工程修复这两个标的,大型复杂污染场地修复除此之外增加一个技术中试和方案编制阶段。接下来政府向土壤修复企业公开招标,中标企业得以负责标的部分的评估或施工。招投标模式的优势在于整个土壤修复过程中,政府始终作为土地的实际控制人。在竣工验收时,可以对土壤修复效果进行严格把控,保证了土壤修复过程的质量和有效性。然而招投标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土地储备中心从搬迁企业收购土地,对污染场地进行调查、修复治理,完成治理后再进入土地市场,这样一个周期通常会持续数年之久。在这过程中,土壤修复需要地方政府垫支大量资金,对于地方财政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当一次性出现大批量受污染土地等待治理时,对于地方财政的筹资能力将是巨大的考验。

案例分析:北京市工业企业外迁后土壤污染治理

北京市近年来大力实施“退二进三”政策,将众多工业企业搬迁出主城区。根据《北京奥运行动规划•生态环境专项规划》,2008 年之前完成东南郊和四环路内约200 家企业的调整搬迁。这些工业企业搬迁完成后,北京城区将腾退800 万平方米的土地。搬迁企业多为焦化、化工或冶炼企业,在其几十年的生产过程中,已经对厂区及其附近土地产生了眼中污染,如工业废弃物堆积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这些污染场地威胁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危及生态安全;同时其良好的地理位置使得污染场地再开发为商住用地成为必然趋势。

从2006 年以来,北京市先后对北四环宋家庄交通枢纽等近百个场地进行了评估和研究,并对其中的20 余个进行了修复。这些深度修复工程投入不菲。仅以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为例,从2007 年至今,就投入了超过20 亿元的资金。资金来源基本为财政拨款。

“修复+开发”模式则是土壤修复企业与开发商联合,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承包污染场地的修复和开发,修复后土地在市场交易中增值部分作为土壤修复企业的收入。与招投标模式相比,“修复+开发”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引入了市场的资本,土壤修复成本费用由开发商承担,减轻了污染土壤修复对政府财政的负担。然而,不足之处也正是由于埋单者是开发商,目前我国在土壤修复市场尚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等硬性制度约束,这就使得开发商有动机将土地修复资金挪作他用,降低土壤修复质量。同时,土壤修复周期较长,对于开发商的风险管理提出较高要求,可能会发生开发商急于追求利润而降低土壤修复标准的时间。

延伸阅读:

“十三五”年千亿土壤修复市场可期 政策保盈利模式可待

【重磅】土壤修复顶层设计又现一重大机遇

原标题:盈利模式逐渐成熟,助力土壤修复市场腾飞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污染场地查看更多>土壤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