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视野】探秘台湾垃圾处理三部曲

2016-04-15 11:16来源:固废家园关键词:垃圾焚烧厂垃圾处理生活垃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回收的种类多了,有厨余、堆肥等。”常少青说这个阶段又进了一步,资源回收占垃圾总量的五成。

2003年后,为完善垃圾管理机制,台湾制订“减量化、再利用、回收和再生利用”的方针,奔向“零废弃”的目标。

焚化炉事件

台湾的“垃圾革命”,最大的阻力之一是:兴建焚化厂。

“一县市一焚化炉”的政策推出后,民众抗议遍地烽烟。当地民众成立了各种组织,通过围堵厂房、赴公共部门陈情、通过媒体曝光政商利益等方式开展抗议活动。

垃圾焚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二次污染疑虑是民众抗议的原始动力。随着抗议活动的升级,民众逐步指向更深层次的疑虑问题:垃圾焚烧厂的技术风险、不合理的政策过程以及官员和专家社群的技术专制等等。

“一座焚化炉,从兴建到投入使用,前后花了10多年,很辛苦的。”忆起全民抗争,亲历者常少青清晰地记得激烈中伴随有一丝丝流血。

垃圾焚烧厂选址时,民众来抗议;垃圾焚烧厂动工时,民众来抗议;垃圾焚烧厂建好了,民众还是抗议。“建一座焚化厂,要经历这三大抗争。每一个阶段,政府都需要安抚民众。”

政府开始与民众的积极对话

一开始,政府开说明会,说明为什么建焚化厂。但民众听不进去,掀桌子,不谈。政府继续宣导,逮尽所有的宣传机会,公布一切数据,关于征收、补偿以及焚烧厂的危害等。民众还是不妥协,补偿也不领取。后来,实行“五权分立”政治制度的台湾政府将事件提请法院处理。经过一系列的法律程序后,焚烧厂终于能动工了。但民众还是来阻扰。

“他们躺在路上,阻止工程车进入。”事件进一步升级,台湾政府派出了武警,争执中出现了轻度流血事件,最终抗议民众被“搬”走,工程继续。

“焚化炉盖好了,我们开垃圾车运送垃圾进去,民众向我们丢鸡蛋,不让垃圾进站。”常少青说这一闹又是半年。

“泰山区的草根性很强,宣导工作更难。”黎安和常少青都认为,民众的观念转变是台湾“垃圾革命”取得成效的关键。

台湾政府对垃圾处理的宣导采用“疲劳战术”,铺天盖地。在宣传的基础上,台湾政府转变逐步转变治理思维,听取了民间的政策思路和方案,让民间的智慧成为政府决策和执行的助力。

新北市八里焚烧厂的案例证明了政府与民间“信任合作”的效果。八里当地政府向毗邻的住民主动公布焚烧厂运营的数据,并将原先的抗争精英纳入焚烧厂运营的监督委员会,一方面及时回应民众的疑问,另一方面让厂方的经营处于政府和民众的双重监督之下。

慢慢地,民众在激动中回归理性,渐渐有了改变。他们接受了焚烧厂的事实,要求定期公开垃圾焚烧厂运营的相关细节、数据,并全方位监督垃圾处理全过程。

台湾政府积极回应,把民众纳入监督体系,并在焚烧厂周边栽种一片绿地红花,建了游泳池、图书馆、球场、幼儿园等。

如今,台湾市民不再谈“炉”色变,而是与政府一起共同监督焚化炉的运作,监测周边的环境质量。焚化厂附设的休闲场所,也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原标题:台湾垃圾处理三部曲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焚烧厂查看更多>垃圾处理查看更多>生活垃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