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综合评论正文

【分析】城市绿色发展如何抓住环保优势? 三大举措助力绿色发展

2016-09-27 11:31来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关键词:环保绿色发展绿色生产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全世界都热衷于新经济之时,中国的绿色发展与新经济有何种联系值得关注。因为传统的一二三产业不能包括生态环境产业和变废为宝产业,这些产业怎样纳入新经济?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怎样成为新经济发展的价值?因为新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保护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环境,怎样使传统经济推陈出新?由于这些问题不仅是经济结构更新,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形态创新也是经济要素推陈出新所必须思考的,置于城市绿色发展的命题下,讨论这些问题的必要性则在于城市是大多数人集中在一起生活、生产、生态的区域,是新经济活动先发区域。从顶层确立城市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可以澄清城市发展的许多偏见和误解,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一、城市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绿色发展必须以新型城乡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生态环境和变废为宝产业获得第零和第四位置,同时伴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城乡发生结构性变动,城市产业呈现高新科技特征。

以人为本的标志是:1,人的幸福最大化: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2,资源利用最优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3,环境影响最小化: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当前影响城市绿色发展理念正确落实的障碍一是项目炒作二是资本炒作。项目炒作表现为重投资轻效益,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过剩产能?因为决策大兴土木发展各类项目时,没有真正考虑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什么关系。以建设项目为基础、以GDP为评价指标、以各部门执法权限为边界的传统发展模式还很有市场。谈及绿色发展,习总书记从来没有具体要求哪个部门单独实现绿色,强调的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和“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说起资本炒作,动辄行业几万亿,项目几百亿,忙于造声势、圈地盘、编业绩、骗股民。比如,“海绵城市”这个好端端的水循环优化利用理念,在推进中却提出了一平方公里投资一亿至一亿五的说法;又比如,“土十条”尚未问世,就有了可以拉动几万亿治理市场的说法,不反对算投资账,但最严重的缺失是,没有告诉老百姓这些投资能回报老百姓什么,因为绿色发展时代不能只谈GDP,不谈生活质量改善,不谈GDP带来什么。

我们必须学会从上到下、从下至上的反复认识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从上到下的思索理解,可以懂得绿色发展的顶层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崇高理想;我们从下到上去勤于实践,可以享受到绿色发展的成果是在为社会积德,为公众造福。永远记住,让人性的光芒照亮发展。

二、城市绿色发展实现三生融合

城市绿色发展的追求目标是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融合,三生效益共赢。

1. 绿色生活抓领跑

国务院办公厅多次发文,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突出标准引领,创新质量供给,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适应互联网时代,有信息就无距离,有条件为远在各处的公众提供绿色选择的条件,引导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执行的标准,公开产品质量承诺,提高消费品标准信息的透明度,建立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引导消费者更多选择标准领跑者产品”,“到2020年,基本实现主要消费品生产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全覆盖,建立健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与质量提升的协同互动机制,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消费品企业标准领跑者,带动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整体提升”。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新需求,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新动能,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的三新前景。

2. 绿色生产抓循环

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理念,从摇篮到坟墓更新为从摇篮到摇篮,全面改变了人类活动与资源、能源的关系。中国进入2030碳指标封顶准备期,全社会各行各业对碳排放指标的认识将从相对值向绝对值跨越,实现环境与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实现无限的人类发展。不仅工农业生产活动需要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应特别强调各类环境治理项目更应成为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典范,以体现环保的宗旨。例如,对治污项目的评价,长期以来缺失能耗、资源再生循环等指标的评价,用高能耗削减污染物,污染物影响介质转移等资源、能源浪费问题普遍存在。必须实施低碳考核。

绿色循环技术成为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首选。绿色循环技术成为绿色循环经济的支撑,关键是产出高附加值的再生产品,形成盈利点,并且可持续。环保产业要依托绿色循环技术形成绿色生产力支撑绿色发展,将当代的能源革命、绿色革命以及智慧城市、互联网+、柔性制造、精细化工、创意生活等第三次工业革命热点技术相融合,全方位的削减地球“生态赤字”。

3. 绿色生态抓环评

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减少审批是弱化环评,其实环评被赋予的责任比任何时期都重,可以说环境管理所有列入法规的权利几乎都融入环评,以便突出生态环保必须预防为主的总方针。逐渐为全社会熟知的“三线一单”环评制度总体设计,依托的一是生态红线,是中共中央赋予农业部、水利部、环保部独有的权限;二是质量底线,是环保法赋予的执法权力;三是资源利用上线,是发改委、国土部、水利部、住建部、农业部重大决策的辅助支持系统,在这三线要求都确保实施的要求下,任何一个新建设项目都不能侵占生态红线,违反质量底线,跨越资源上线,并且把建设项目空间占位、排污总量、资源利用等量化指标用排污许可证固定下来,形成执法依据。这样一个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预防体系将环保部的环境管理与各部门的开发与资源利用管理相融合,是将世界各国资源、环境、生态管理体系优化组合的产物。更为重要的是,环评制度实施三线一单,还有开发区域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预防体系,通过战略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逐级完善流域内、区域内禁止开发、限制开发的各类项目清单,使预防体系具体到各控制单元和各类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三、城市绿色发展抓环保优势

在绿色发展中,环境保护的作用不仅是执法监督,不仅是环境质量,也不仅是循环产业,更重要的是在三生融合和三生共赢中使生态环保成为发展优势,这是绿色发展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中国的环保事业已经发展了40余年,过去的40年,从1976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5年治淮,这第一个20年是以环境管理为特征,向管理要效益,建立起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制定了八项管理制度,开拓了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两个效能显著的新领域,奠定了环境背景值、环境容量、环境科学的扎实基础。第二个20年,从1996年治淮,宣布向污染宣战,至2015年,以末端大治理,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特征,将环境管理与环境工程相结合,引进了几乎全部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了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等门类齐全的环保产业,显示出工程技术大发展。如果把第一个20年称为环保1.0,第二个20年称为环保2.0的话,我们正迎来第三个20年,也就是环保3.0时代。环保3.0从2016年进入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低碳经济的新阶段,至2030年碳排放封顶,到2035年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系统大融合,以绿色循环经济为特征。

必须对环保从2.0向3.0的跨越具备必要的敏感。国务院在2015年颁布水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气十条”,表明环保2.0的路子还要惯性前行,污染治理的事情还要办下去,但是一定要对污染治理设施制定严格的低碳约束。中央在2015年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绿色发展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按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系统的融合。因此,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目标,宣告了开启环保3.0的新时期。中国环保不开启废物资源化、能源化、再生产品化的发展优势,则环保永无希望。

在环保3.0时期,城市绿色发展将赋予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新的含义,既包括技术标准的差异性,又包括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还包括互联网大数据实现个性化服务;城市绿色发展还会赋予知识流、人才流、货币流以绿色的烙印,包括ISO导则82所规定的全世界所有技术标准都应增加可持续性要求,包括货币能成为公众选择绿色和为人本理念服务的工具,还包括各类人才集中到大城市一起干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事业;城市绿色发展还会赋予产业流和创新流以各个城市自有的特征,包括从传统产业裂变出的新型生态环保产业和资源能源循环再生产业,包括一系列改变生活、生产、生态系统质量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以上八类带有绿色特征的新经济流会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这一活力和动力根源就是生态环保,因为我们正在奋斗的是补足生态环保这一短板,然后世代享受生态红利。

城市绿色发展要求我们把握住以人为本、三生融合和环保优势,真正扎扎实实的为当代和后代人做点实事。

原标题:城市绿色发展如何抓住环保优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查看更多>绿色发展查看更多>绿色生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