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全面分析|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 到底难在哪里?

2017-03-08 16:31来源:中国循环经济关键词:垃圾分类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分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垃圾分类中端及末端处理不配套

最近几年,城市里摆放的分类垃圾箱越来越多了,但从具体操作情况来看,这些垃圾箱收效甚微。一是垃圾分类设施一建了之。有的垃圾桶虽然标着“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标识,外表上看似分开,打开里面其实是相连的,垃圾依然混在一起。二是居民垃圾一扔了之。刚开始的时候,不少市民垃圾分类热情很高。时间长了,不少市民热情也减了,垃圾就随便一扔。三是垃圾运送一铲了之。不管是不是分类,都混在一起拉走。到了垃圾处理场,也都是统一进行处理,没有进行任何分类处理。

推行垃圾分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绝不仅仅是摆放几个漂亮的垃圾箱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政府、企业、市民齐心协力。

3.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

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对垃圾减量分类工作还不够重视,单位内部发动不足,责任不明确,工作人员参与率不高,配合度不够;部分小区物业管理单位在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宣传发动不足,对垃圾分类工作规范不熟悉,管理不到位,小区垃圾减量运营管理效率不高。

如何解决垃圾分类的难题?

1.垃圾分类由干湿分离逐渐细化

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但是目前的分类往往是采用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等方法,在家庭、社区很难操作,而干湿分类相对简单易行,因此推进垃圾分类,不妨从按照“干湿分类,因地制宜”的原则做起。

垃圾干湿分离后,转运途中干垃圾集中细分,其中干垃圾可三天或一周甚至更长周期收运一次,湿垃圾必须日产日清,但垃圾量减少近一半,既减少了收集人数和劳动强度,又减少了转运车辆数量,增加了效率,有助于维持环境的卫生。干垃圾集中细分,实现了转运途中垃圾减量,进一步降低了转运负荷和末端处理处置负荷。民众干湿分离的分类意识提高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分类的制度和管理办法。

2.形成垃圾分类产业链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分类投放、收运、处理等环节环环相扣,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分类的失败,因此必须构筑完善的垃圾分类产业链。

分类投放是基础。没有合理的分类存储和正确的分类投放,分类收运以及分类处理都是空谈。分类收运是保障。分类收运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分类储存和分类投放是否具有意义,也是分类处理前最关键的一步。分类处理是目的。但是,由于一些城市的垃圾末端处理配套严重滞后,无法实现垃圾分类处理,都是将垃圾进行“混合打包”,采取集中填埋或者是焚烧等方式处理。这样做,之前所有的环节都失去了意义。

因此,垃圾分类考量的是整个城市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不仅需要对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工具、分类垃圾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的投入,更离不开可操作的政策、可执行的分类标准、完善的监管体系。

3.尽快制定垃圾分类的制度法规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不同主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构建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是推进垃圾分类的必由之路。而法律则是有效规范上述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工具尺”和“调节器”,为依法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延伸阅读:

环保提案|关于垃圾管理 代表委员们出了哪些好主意?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生活垃圾查看更多>生活垃圾分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