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再生资源评论正文

为何在中国做不好垃圾分类?

2017-05-17 10:08来源:生态中国网作者:生态君关键词: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垃圾回收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垃圾分类,为何在中国就进行不下去?

国家一直鼓励垃圾分类,意在提高垃圾本身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但是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做得很好的垃圾分类,在中国怎么就进行不下去呢?

早在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成为我国垃圾分类真正落地的开始,至今也已17年,效果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恐怕在于教育宣传不到位、老百姓压根不知道如何分,以及垃圾处理末端的垃圾回收站本身分类处理垃圾的能力和技术问题。

多年来,尽管政府一直在宣传垃圾分类,但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什么是正确的垃圾分类,民众分类意识较低,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虽然街道上摆放的分类垃圾箱越来越多,但从具体操作情况看仍然收效甚微。垃圾分类中端及末端处理不配套,后续的分类收运车辆等配套设施严重欠缺。

除此之外,垃圾分类虽然有相应的规范指导,但收集工作的效果并不明显,全国各地标准五花八门,给生活垃圾分类设置了人为的障碍。全国人大代表方青建议住建部重新修订《生活垃圾分类标志》,以“终端”处理方式确定垃圾分类依据并在全国推行统一标准。

政策保障是第一步,资金保障是关键。提高财政预算的同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政府、企业、民众三方齐发力。

业内人士建议,可将分类收集与垃圾排放计量收费结合起来,利用市场机制来激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收集;规范废品回收行业,鼓励垃圾处理产业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很多垃圾问题不仅是城市的问题,也是农村的问题。目前我国垃圾分类方案处于“大而化之”的阶段,应着手制定更为精细化的垃圾分类线路图,让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实现循环利用。

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上游的垃圾分类、中游的垃圾运输和下游的垃圾处理均涵盖在内,环环相扣。

最前端的垃圾源头分类,和普通居民直接相关,

也直接决定了后面环节的成效。

源头上,老百姓没有将垃圾分类的意识,嫌麻烦,垃圾还没拿出家门,就已经混在一起,再加上国家对其宣传教育并没有持续而固定,对于什么样的垃圾是“可回收的”,什么是“不可回收的”也没有严格的界定规范和标准,民众只能凭生活经验来区分垃圾的类别。

而有时问题出在中游和下游。

老百姓按照可回收、可利用等标准分类了垃圾,但是垃圾回收的环节又将这些垃圾混在一起,垃圾车一股脑全部收走,或者在回收站都倾泻在一起,又白分了。

经费不足也是垃圾分类工作迟迟不能推行的原因之一。以广州为例,如果持续3至4年,仅垃圾袋就需14亿元,以200人配1名指导员计算,广州市1800万人,每年需花费40亿元。这样的投入,即便对于发达城市来说,几乎也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垃圾的分类回收也非常复杂。虽说诸如塑料、金属、纺织品、纸制品等都是可以回收、循环利用的,但当我们简单粗暴地将垃圾按照垃圾箱分类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很多原本是可回收的垃圾这么一混合,会加大垃圾处理难度、降低回收价值,遇到垃圾处理终端技术不到位,甚至会使它们变得不可回收,最后还是逃不了被焚烧或掩埋的命运。

原标题:为何在中国做不好垃圾分类?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可回收垃圾查看更多>垃圾回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