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专家观点】谷庆宝:土壤修复应提升技术含量

2017-09-06 13:32来源:生态修复网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污染土壤修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对耕地土壤,应该优先考虑抑制污染物向农作物迁移的技术。而我国当前对土壤修复效果的评判常常仅依据土壤中污染物含量,对一些切断暴露途径的土壤修复技术缺少效果评价,使一些企业和地方管理部门不敢或不愿采用此类经济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

此外,我国土壤污染一般面积较大,污染物大多数非均匀分布,既有高浓度区域,也有中低浓度区域,非常有利于采用多技术联合修复。在污染土壤修复的不同阶段,根据污染物浓度高低,采用的技术也可以有所不同,不必“一条道走到黑”。

协同两种或两种以上修复方法,形成联合修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污染土壤的修复速率与效率,而且可以克服单项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实现对多种污染物复合/混合污染土壤的修复,降低修复成本。

问题四:异位修复利用较多,但监管部门难以密切跟踪,忽视二次污染问题

鉴于我国污染场地的修复属于“土地开发驱动型”的情况较多,因此在修复技术选择上,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异位修复技术。

然而,这个方法在修复实施过程中,监管部门难以密切跟踪,一般由修复企业凭良心作业。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修复过程中控制不到位,开放式挖掘、开放式运输,没有控制措施地“随地堆放”。还有一些企业在污染土壤的运输过程中甚至出现过偷倒行为。对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的挖掘、运输和处理处置过程中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污染物本身可能就挥发出去大半了。

在国外,绿色修复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满足修复目标的同时,绿色修复尽可能降低修复行动的环境足迹及经济上的负面影响,正确运用有限资源来设计或选择污染修复方案,使修复行为的净环境收益最大化。

如在大气方面减少修复过程中温室气体、氮氧化物、硫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减少修复行为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改变,以及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带来可能的化学溶剂和溶解性有机碳,同时还要考虑修复行为对生态系统植物、动物、食物链和生物入侵的影响等。

问题五:建议加强污染土壤修复全过程监管,建立默认修复技术应用制度,完善修复效果评价体系

在我国当前修复行业鱼龙混杂的背景下,管理部门必须依法加大监管力度,在修复技术选择的导向、修复工程招投标的机制等方面把关,提出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选择的一些基本原则,倡导绿色修复技术理念,强化并细化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的环境监理内容,让修复界的空壳公司和滥竽充数者难以为继。

相似的污染场地或相似类型的污染物具有很多共同点,通常存在与其相适用的一种或多种修复技术。我国应该结合国内外修复技术的应用案例,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如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用地类型(如耕地土壤等),逐步建立土壤修复技术默认清单制度,从而明确某些污染物或某些用地途径总体上应采用的修复技术。这样既可规范和优化修复技术的选择,又可减少修复技术比选代价,还能避免盲目选择修复技术的现象发生。

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针对不同的修复技术,进一步完善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评价体系。鉴于城市污染场地土壤、矿山污染土壤和耕地污染土壤在风险暴露途径和直接保护目标受体等方面存在差异,建议分别建立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的城市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效果评价体系,以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矿山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体系,以及以保护农产品安全和土壤生态系统为目标的耕地土壤修复效果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大力支持研发和运用土壤修复创新技术。

延伸阅读:

土壤污染防治政策相继出台 土壤修复项目数量骤增

原标题:【专家观点】谷庆宝:土壤修复应提升技术含量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染场地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修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