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全国碳市场“枪响” 碳市场、碳交易之我见

2017-12-20 14:47来源:北极星环保网整理作者:王军纯关键词:碳交易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碳交易设计制度之我见(2017.7)

温室气体控制,从京都议定书以来,走向社会现实。碳交易,变成热门搜词。

碳交易设计,在当前仍然属于前沿学科,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以欧盟的碳交易规模最大,在制度设计上相对完善。

作为后来者,必须承认开拓者的贡献,任何探索都不可能是完美极致的。欧盟碳市场制度设计毕竟有自身的缺陷。由于设计的时代背景不同,在额外性的设定上,特别是在激励社会低碳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增长方面,并非十全十美。对减排项目的收益额外性进行人为设定,导致了大批项目数据造假。而且碳交易实施以后,全球的排放量逐年升高,使得很多专家怀疑碳交易制度的正确性。

当下,世界各国也在探索,比如加拿大采取征收碳税的办法,在基准线以上的碳排放征收高额碳税,并以30%的当地项目核证减排量进行抵消碳税。国内江苏在推动节能量交易方面,吸取了美国排污权制度管理精华,实行区域排放总量控制,把十三五能耗控制目标下达到各市,全省所有改建扩建和新上项目新增能耗必须自我抵消或者购买省内项目产生的节能量进行抵消。并对总量考核采取严厉的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碳交易制度不是万能钥匙,它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热门,是因为它对于传统发展方式,是一种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下的公共产品,具有道德的约束力。它本身就是一种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它需要掌握的几个原则就是公正公开公平,才能保证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的碳交易体系是参照了欧盟的市场体系制度框架,在试点阶段无可厚非。但是试点结束后,试点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应该成为统一碳市场亟需解决的问题。统一碳市场的制度,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如何学习世界碳市场探索的成功经验,并且在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中承担自身的功能,力求通过市场化机制,加强法律保障,有效推动社会节能减排和碳汇,至关重要。

我认为,从制度设计方面,首先要理清思路。理清配额和减排量的关系。

配额管理的目标,是从政府管理层面对社会排放进行约束,达到理想的目标。但是从试点运行看,大部分控排企业主要有两种心态,要不就是不重视排放约束,履约时从市场购买一点量就可以完成履约目标。要不就是把免费发放的配额当成盈利的工具,牟取利益。碳交易的收益并不能对其经营造成影响。而且即使减排,企业也并不希望超额减排,只是象征性控制一下能耗,这种心态其实就是配额管理制度的失败。从欧盟市场的实践看,很多方面印证了这样的分析。

那么再反思一下配额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配额是一种约束排放指标体系,但更多的是产能方面进行控制,而没有从实现增长的角度去激励减排,这样就形成了社会经济增长动能被控制局面。众所周知,社会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增长,在增长中控制排放,通过总量控制,来实现绿色增长,才能实现社会发展和稳定。因此配额对企业约束性指标只能是阶段性的产物,配额指标应该分配给地方政府,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自行设计制度,来完成减排目标。这样,既能迅速推动碳市场的发展,又不至于消耗大量的时间,产生很多的无用功。

减排量是政府推动社会节能减排的根本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其结果只能是复杂问题更加复杂化。要保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和碳汇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其次,碳市场就是一种市场机制。政府设定产品开发标准,合格产品在市场进行交易。政府要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以有效推动社会减排和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对市场交易制定游戏规则,减少人为干预。

第三是着眼公平,严格政企分开。裁判员和运动员一起参与比赛,只能使比赛失去了意义。政府通过制度规范引导市场,而并非积极投身到市场,参与交易。大量的央企用国家财富开发的减排产品,也投入到碳市场,这本身就显失公平。任何一种公共产品,即使是混合所有制,也应该区分国有投资和社会资本的比例,其国有资本所产生的减排量应该属于国家碳库所有,不能用于市场交易。原来国际上对财政资金的额外性有严格的规定,而我们,恰恰把这个额外性放弃了,造成社会减排量的供过于求,特别是大量国有资本所产生的减排量,充斥碳市场,不但与民争利,也直接导致了碳市场的严重失衡。

第四是加强法律保障。在碳市场体系下,法律不仅仅要定义产品、定义标准、定义游戏规则,还要对市场所有参与主体实施法律监督,惩恶扬善,惩治审批减排项目的贪腐行为,如果缺失,会导致低碳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如何给碳市场降温?(2017.9)

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潮流。但是温室气体治理毕竟是覆盖全社会全行业的,对顶层设计及法律制定者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国参与全球碳市场虽然很早,但是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机构和专家,而且参与者面窄人少时间短,注定了顶层设计系统一定一波三折,而碳市场的国际化路径也必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前社会都对这个想象力无限的碳市场寄予厚望,但是由于应对气候变化谈判还没有真正形成全球性的共识。目前仅仅是在认识方面达成基本共识,从这个角度讲,巴黎协定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但是巴黎协定对于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应对还是不够的。目前自主决定贡献是世界各国妥协的一种方式,而离温控1.5°和2°目标来说,挑战非常严峻,全球的碳排放预算大约8000亿吨,根据当前中美印度欧盟四大排放主体的预期约束排放目标,在未来的近15年里就消耗完全球的碳排放预算。这就意味着气候变化谈判一直是一个动态而快速变动的过程,这也决定了碳市场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而且日新月异的方式。

那么这样看来,碳市场参与者在这样的变动局面里,一定无法对自我参与的方式有非常明确的定位。事实上,碳资产开发、碳金融等很多市场参与者从参与到退出,再参与再退出,就是缺乏对碳市场的发展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明确的判断和分析。

其实在这样的体系里,对于中国的所有参与方都处于一个学习和交学费的阶段,所有的成功和失败的尝试都将为永远的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碳交易体制是一种市场化机制,在于通过市场化方式有效推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都容易理解,但是什么样的方式是推动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非常值得推敲。各级政府部门、各交易机构本身的理解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机构管理层面,也有不同的思考。究竟是市场方式重要还是管理手段重要,如何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其实设计单位没有想好,市场主体也没有想好,毕竟碳市场设计覆盖社会全领域。

那么这种条件下,社会需要对碳市场预期进行降温,因为没有一种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心里预期,收获的肯定是失望。

另外,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更是一个理念转变的过程,对个人、社会机构来说,都不可能通过一次两次的参与就获得理念的升华。对顶层设计者同样也是这样,这是需要长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得到改善。任何急于求成都于事无补,重要的是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多研究多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提高。

有人说,企业重要的是生存,但是在这个领域没有知识的积累同样无法生存,社会的发展一定是大浪淘沙,物竞天择。

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我们认为,目前阶段不可能有,但是从阶段性看,只有我们举国上下真正确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而不是口号式的字面宣传,那时可以绿色增长为目标,设计中国碳市场的目标,循序渐进,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机制。

那么时间多久?这需要看何时社会管理层面形成共识。时间也许很长也许很短。

碳减排的中国指数(2017.11)

从指数的定义上看,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如根据某些采样股票、电子现货或债券的价格所设计并计算出来的统计数据,用来衡量股票市场、电子现货或债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形。

碳减排领域的交易指数目前有置信碳资产对全国各交易所的交易指数分析,还有其他机构尝试做的指数。

由于碳减排领域是基于全球气候谈判并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构和结果,因此目前碳减排领域的指数我们认为信心指数可能比什么更重要。

中国十九大的报告引起全球高度关注,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历史发展的高度,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中绿色发展是核心的内容,必然围绕节能减排、减缓和适应气候变暖的特征进行设定,因此十九大报告从国内关注和国际关注的角度,给世界作了最好的交代。也使得碳减排领域中美、中欧、中国与金砖四国的对比,中国彻底占据了上风。

但是中国并不关注自己的领导地位,而是着眼于中国的未来发展转型,踏实地走好自己的道路,这样不仅减少了国际纷争,也使得中国在顺应绿色发展潮流的道路会更加专注。这样的中国指数,我认为才能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真正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注:文章作者为碳汇林CEO 王军纯,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延伸阅读:

中国碳市场会是什么样?

文字实录|国家发改委就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交易查看更多>碳市场查看更多>碳排放权交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