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全国碳市场“枪响” 碳市场、碳交易之我见

2017-12-20 14:47来源:北极星环保网整理作者:王军纯关键词:碳交易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早在2011年,我国就确定了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碳交易试点;2013年,深圳率先启动了碳交易,拉开了中国碳市场的帷幕。国家发改委12月19日宣布,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这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表示。

以下为碳汇林王军纯对碳市场及碳交易等的部分见解,整理如下:

论碳市场 (2016)

碳市场,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碳交易的市场。其中主要的交易品种就是碳减排量。目前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主要是CCER。而配额,实际上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的基本交易需求,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下所设计的排放权空间,既解决市场不足,更对企业排放形成一定范围的约束。

而市场交易主体,在碳交易初期设计中,主要是控排企业之间的直接需求交易,随着形势的变化,交易的主体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下控排企业仍然最大的需求方,但是个人需求和投资需求将快速增长。

纵观全球,目前在碳交易设计中,存在一定的制度性障碍,包括额外性的个别规定上的缺陷,不利于减排事业的快速推动,而各国关于配额的制度,由于存在大量的人为因素痕迹,在资本市场里始终是一种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从市场设计的交易品种来看,配额交易无疑弱化了碳市场的更快发展。

主要交易品种碳减排量,由于具备了大宗商品和金融产品的双重属性,因此在登记管理端造成了一定的思维混乱,管理者既需要充当裁判员,又需要充当运动员,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维对碳市场的影响虽然不是深远的,但是目前确实非常不利于碳市场的发展。

要让碳市场健康发展,当下在国内,需要厘清职能,政府的监管职能和市场行为一定需要区别开来。把属于市场机制的行为交给市场去做,把监管职能下产生的碳市场和市场机制下产生的碳市场严格区别开来。各司其职,这样碳市场才能真正活跃。

碳减排量与“票证经济”(2017.2)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为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实行凭票证供应。20世纪50年代至85年代中国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

在绿色低碳领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配额就是一种票证,企业需要温室气体排放,未来必须获得碳排放配额,才能生产。而根据巴黎协定的要求,本世纪中叶的某个时段,全球将实施零排放。而抵消机制中,减排量就成为与粮食一样的产品。

放眼CDM减排体系和中国自愿减排登记系统,目前方法学有200种之多,涉及工业节能减排、能源替代、农林碳汇、民用节能、城市公交等,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目前由于可抵消的减排量太少,因此需要发放配额这样的票证进行约束使用减排量抵消。

但是当下全球在配额管理上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本来我们实施节能减排的目的在于应对气候变化,发放配额的目的在于约束企业的排放,通过购买减排量来抵消。后来制度设计者陷入到资本思维中,以利益为目的,甚至把减排量当成多余的产品,正好违背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初衷。

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欧盟轮值主席赫泽高曾经反思国际的碳交易政策,都曾经一致认为,我们的初衷是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但是随着碳市场发展,国际社会碳排放屡屡突破峰值,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体系让更多的企业打着减排的幌子来获取高额回报,实际上助长了碳排放。

我们反思问题的结症所在,还是在配额管理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裁判者变成了参与者,从而出现了碳市场的混乱。

从配额和实物的关系上,配额本身只能是一种凭证,通过它才能购买一定量的减排量来抵消。当前由于减排量太少,初期确定抵消的比例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减排量供给的充足,应该不断提高抵消的比例。毕竟配额本身大多是免费发放的,它的价值应该在体现碳交易市场体系里,由供需关系决定,而并非政府定价。

回顾我们票证的历史。在1960 年,我们国家进入了节粮度荒时期,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进行压缩,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以前曾经凭票供应的商品,也无货供应。当年与票证时代相配合的,还有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农村人不可能像今天第一样自由进城打工,因为每月定量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这些票证,因此农民离开了土地,根本就无法生存。不仅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相当麻烦。

经济发展的转机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到1983 年,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

1984 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1 年5 月,广东、海南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1992 年4 月1 日,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改革。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粮价放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从中国粮票等票证的变迁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思想的解放就意味着我们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同理,今天在中国面临着社会发展转型的十字路口,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全新的命题已经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中国还将是全球治理战略的积极推动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是否有能力担当起这样的角色,进行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不仅仅考验执政者的智慧,更考验相关机构的执行能力。

首先,要率先打破绿色低碳影响企业发展的陈旧思维。社会层面仍然普遍认为,绿色低碳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这是因为我们的市场机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无利可图,而各种碳减排量在花费了高额投入后,由于制度的障碍,不能快速变现或者变现能力极差,不能产生合理的收益,导致了社会节能减排的动力来源消失。

其次,碳排放权市场化的推进必须是思想的一次大解放。习惯于计划管理,人们往往在思维方式上自我套上枷锁。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让绿色低碳重新走回旧路,当前国际探索的模式就是这种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在阶段发展目标上,确实让欧美等发达国家取得了环境和经济共赢的局面,但是也直接制约了其快速发展的步伐。目前美国提出要退出巴黎协定,属于因噎废食。我们只需要梳理一下绿色发展的思路,在坚持绿色低碳的前提下,找到快速增长的方式,就能取得双赢。

第三,顶层设计者需要在实现社会稳定和绿色发展转型之间权衡。配额和减排量,在碳市场发展初期,从当前看,都非常重要,不能厚此薄彼。这两种产品属性不同,驱动力不同。当前我们所有的设定,都是基于减排量与控排企业的抵消机制上产生的。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作为绿色低碳终端产品,如果从减排量的属性看,它毕竟更有价值。它是实体经济的产物,同时它肩负了推动社会绿色发展和转型的使命,从长期看,减排量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的市场。

而票证退出历史的过程,也形象地告诉我们,配额交易一定有它的寿命周期,如果没有寿命周期,就说明配额管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配额和减排量的抵消机制应该随着减排量供给的充足增大抵消比例。使得整个社会发展在绿色增长中完成从人的理念到实体经济的完整转型,当社会企业完全以产生减排量为主要目的,表明社会转型基本成功,减排量得到极大丰富的时候,恰恰是配额需要退出市场,这才符合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

碳交易与社会转型(2017.5)

碳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经过三年的试点,碳交易已成为公众熟悉的名词。

但是介于中国发展的特殊国情,中国碳市场发展并不成功。顶层设计的粗糙导致了碳市场从发展之初就带病工作,三年试点乃至四年试点结束,不管官方如何总结,但是我们认为碳市场总体来说功不抵过,很多设计扭曲了碳交易的初衷。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进行碳市场建设的主要目的。但是从结果看,我们节能减排表面上轰轰烈烈,但是实际效果与投入产出比显然严重不相适应。中国在短短的几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投资大国,但是大量事实却与减排背道而驰,风光窝电弃电现象严重,一方面减排量在市场进行获利销售,另一方面政府大量的补贴企业收至囊中,一方面大量关闭中小火力发电机组,另一方面新能源并网发电相对过剩。这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将导致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积累的财富被借着转型的名义大量消耗浪费。然而这些年中国实际的碳减排绝对值并没有大幅下降,只是因为经济下行带动了碳排放的实际减少。

推动绿色发展,是我们进行碳市场建设的另外一个目的。不是投入新能源,新上减排项目就能真正实现绿色发展。最根本的是国人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大的改观。当前的绿色发展,无异于酒瓶装新酒,实质内涵仍然是急功急利的发展方式,社会浮躁心理仍然烙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标签上。零和博弈的游戏继续上演,资本大鳄伺机而动,绞杀成批弱小的企业,共享、绿色、可持续仍然印刻在翻不过去的日历上。

而碳交易,一旦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和地位,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的转型,将成为梦断的开始。

碳市场难建设吗?其实以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验来看,非常简单可行。无非是把握好两个端口,一个是通过强制管理的手段推动社会全员的节能减排,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机制有效引导,把节能减排产品引导到消费市场。而消费市场,并非政府想象的控排企业才是终端,还有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社会自觉意识的上升对节能减排的意识的提升。这才是更大的市场。

延伸阅读:

中国碳市场会是什么样?

文字实录|国家发改委就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交易查看更多>碳市场查看更多>碳排放权交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