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农村污水政策正文

《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19-02-15 10:28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云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种养殖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立足我省自然资源禀赋,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将农业发展区域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优势突出、市场需求与资源稀缺程度相匹配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滇中地区重点发挥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和龙头作用,按照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充分挖掘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聚合生产要素,全产业链打造果蔬、花卉、肉牛等产业;滇东北重点发展中药材、水果、生猪、牛羊、冷水鱼等产业;滇东南重点发展水果、中药材、花卉等产业;滇西重点发展坚果、蔬菜、肉牛、中药材、水果、食用菌等产业;滇西北重点发展牛羊、生猪、中药材、坚果、水果、冷水鱼等产业;滇南及滇西南重点发展茶叶、肉牛、咖啡、热带水果、中药材等产业。

(二)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学合理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功能区,有序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稳定粮食生产。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促进天然橡胶、糖料蔗、油菜等重要农产品提档升级。调整优化烤烟种植,稳步提高烟叶品质。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围绕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肉牛、咖啡等8个重点产业,突出有机化、规模化、商品化、名牌化,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应,迅速占领行业制高点。到2022年,力争把茶叶、花卉、蔬菜、坚果、中药材、肉牛产业打造成6个千亿元级的大产业,把水果、咖啡产业打造成2个600亿元级的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扩大粮改饲范围,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推进生猪、牛羊、畜禽等规模化养殖,促进养殖废弃物就近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池塘健康设施养殖,建设大水面生态渔场,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和休闲观光渔业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生态循环的新型现代农业体系。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改善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商品化处理,减少产后损失,夯实农产品初加工基础。引导加工企业围绕茶叶、坚果、中药材、肉牛、咖啡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支持重点产业领军企业跨区域带动发展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全值、梯次利用,集中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加工业向优势产区、物流关键节点、县城、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中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在城市郊区发展主食、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传统食品和净菜加工。力争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

专栏5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大工程、行动

优质粮食工程。以稻谷、玉米、麦类、马铃薯等作物为主,兼顾优质特色杂粮作物,以70个重点县(市、区)和150个优质粮食基地为重点,稳定面积、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主攻单产,每年创建40个高质高效示范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1815.1万吨以上。

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到2020年,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2年达到2.5∶1。培育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

茶叶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澜沧江流域和南部边境一线为重点,滇南、滇西南为普洱茶发展重点区域,滇西、滇西南为滇红茶发展重点区域,滇南、滇西南及滇东南为滇绿茶发展重点区域。以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品牌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抓手,着力建设绿色茶叶基地和有机茶园,改造低质低效茶园,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到2020年、2022年,茶叶种植面积均稳定在630万亩左右,产量40万吨左右,综合产值分别达1000亿元、1200亿元,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分别达4000元、4500元。

花卉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中为中心,沿滇中、滇西和滇西北、滇东和滇东南交通要道辐射,着力推进花卉种业、鲜切花、盆花、加工用花卉、绿化观赏苗木和花卉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发展。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重点推进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区、高效流通体系和花卉精深加工能力建设,以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品质提升品牌影响力,以绿色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20年、2022年,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到17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分别达到750亿元、1000亿元,鲜切花产量分别达到150亿支、170亿支,盆花产量分别达到5亿盆、6亿盆,花农总收入分别达到200亿元、220亿元,花农人均年收入分别达到3.3万元和3.6万元以上。

蔬菜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交通要道重点县(市、区)为基础,以“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运”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冬春蔬菜、夏秋蔬菜和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建设。推进基地提升、绿色有机示范、商品化生产与销售、定向招商、云菜品牌打造。到2020年、2022年,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700万亩、1750万亩,总产量分别达到2500万吨、2700万吨,综合产值分别达到940亿元(农业产值530亿元、加工产值225亿元、物流和服务产值185亿元)、1045亿元(农业产值590亿元、加工产值250亿元、物流和服务产值205亿元)。

水果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充分发挥金沙江、红河等干热河谷地区光热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质水果。紧扣绿色有机水果生产基地建设、果品商品化发展、企业规模化发展、品牌化发展和支撑平台建设等5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展温带水果优势生产区、亚热带水果优势生产区、热带水果优势生产区。到2020年、2022年,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995万亩、1000万亩,产量分别达到1250万吨、1350万吨,综合产值均达到600亿元以上。

坚果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西为重点,辐射带动发展高效核桃、坚果生产基地。以提质增效为重点,推进坚果产业有机生产体系、组织经营体系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生态高效核桃生产基地,提高加工能力。到2020年、2022年,坚果产量分别达到183万吨、265万吨,综合产值分别达到680亿元、1150亿元,主产区农民来自坚果产业人均收入均稳定在3000元以上。

咖啡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西南为重点,辐射带动区域化发展。以咖啡提质增效为重点,推进绿色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完善精深加工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到2020年、2022年,咖啡种植面积均稳定在200万亩左右,综合产值均达到600亿元以上。

中药材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流域为中心,重点发展道地优势大宗药材,推进有机化、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在昆明、曲靖、大理、昭通、红河、文山等交通物流中心和大宗药材集散地配套建设完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到2020年、202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均稳定在800万亩左右,产量均为100万吨左右,综合产值分别达到1100亿元、1350亿元,保持种植面积、产量全国领先,打造成为全国中药材产业强省、国内重要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建成世界一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肉牛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滇东北、滇南地区为重点布局一批肉牛基础母牛扩繁区,以滇中地区为重点布局国际畜产品交易中心和一批肉牛育肥加工区,以滇西北为重点布局一批特色肉牛养殖加工区,以滇西、滇西南为重点布局一批境内外合作肉牛养殖加工示范区。以实施天然生态放牧和舍饲健康规模养殖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养殖场(小区),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到2020年、2022年,肉牛出栏分别达到620万头、680万头,肉产量分别达到75万吨、80万吨,综合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1100亿元,把云南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色有机肉牛生产基地和新产品新业态创新基地,把“云岭牛”打造成为中国肉牛知名品牌。

三、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和装备能力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粮食生产重点县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在畅通骨干排灌渠系的基础上,实行水、电、路、渠、林等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土地平整、排灌沟渠、机耕路、农田林网等配套建设。协调推进、紧密衔接骨干排灌水利工程、田间工程、输配电设施等建设。强化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积极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环境。2020年、2022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00万亩和2800万亩以上,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

(二)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继续推进滇中引水、德厚水库、阿岗水库、车马碧水库、海稍水库等一批大中小骨干水源和引调水、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连通工程等重点水网项目建设。加快柴石滩、麻栗坝、耿马等大中小型灌区建设,加快滇西边境山区、石漠化片区扶贫灌溉工程建设,加强灌区渠系节水配套和灌溉泵站更新改造。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在粮食生产重点县、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开发过度区等重点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以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田间渠系节水配套、“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雨水集蓄利用以及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等为重点,有效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和农业生产能力。

(三)强化装备能力建设。研发和推广适宜山区半山区的农机设备,推进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培养农机手提升作业素质及水平。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和农业减灾防灾能力。

专栏6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重大工程、行动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到2020年、2022年,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分别达到300万亩、500万亩,有效灌溉率分别达到47%和49%以上。每年新建“五小水利”工程30万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提高到0.492和0.509以上。

耕地保量提质行动。因地制宜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保水保肥,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复垦利用。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降低耕地开发强度,完成国家休耕试点工作任务。

农业机械化建设工程。到2020年、2022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力争分别达到2725万千瓦和2775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0%和50.5%以上。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一)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搭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建好用好国家级、国家地方联合型、省级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茶叶、花卉、中药材、核桃、水果、咖啡、牛羊、生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在良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环节,开展优良品种研发、关键科技攻关、配套技术集成、高端产品研发等,力争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继续加强省2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适时启动中药材、麦类等优势特色重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围绕水稻、玉米、大麦、油菜、橡胶等,继续开展“极量创新”,探索实现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产值最大化。建设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设各类科技孵化园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强化科技进村入户服务。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共享机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小农户素质,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着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推广,大力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

(二)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普查农作物种质资源,加快国家级和省级种质资源库、畜禽水产基因库和资源保护场(区、圃)规划建设,推进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育种。加大对古树乔木茶叶等传统优良品种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力度,建设八大重点产业省级种质资源创新中心(含母本园)。加大花卉等国际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应用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强西双版纳、元谋、寻甸等国家南繁基地建设。鼓励企业获取种子(种苗、种球)生产经营许可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农作物种子和林木良种生产基地,推进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原、良种场建设。鼓励和支持组建种业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三)健全地方标准体系。研究出台《云南省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制修订工作方案》。按照“有标贯标、无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针对重点产业建立健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标准体系。对已有标准的农产品,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薄弱部分领域标准研究制修订;对急需紧缺标准,优先立项研发。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参与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支持制定严于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工作的督导,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注重引进研究、借鉴应用,对接国际组织、欧盟及相关国家和地区农业标准。落实标准化操作规范,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推动“菜篮子”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建制按标生产。

专栏7 农业科技支撑重大工程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程。按照“横向打破体制分割,纵向连接科研推广应用”的方法,遵循“技术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原则,结合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建设完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程。构建覆盖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到2022年新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8—10个,布局建设10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将示范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的科技样板和品牌窗口。

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到2020年、2022年,水稻、玉米、马铃薯、麦类、豆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6%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水产苗种自给率均达到85%以上,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分别达到65%、70%;商品化供种率分别达到40%和50%以上。生猪、肉牛(水牛)、肉羊良种覆盖率2020年分别达到90%、35%和30%,2022年分别达到92%、38%和32%.

数字农业农村和智慧农业发展工程。实现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搭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信息服务构架并形成网络,上联国家信息进村入户公益平台,下接各乡(镇)、行政村,“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电商、公益、便民、培训”等信息服务直接延伸到村、精准到户,信息服务“三农”能力大幅提升。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行动不断推进,基层农技员“中国农技推广APP”的安装和使用得到普及。

五、建设农业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要素支撑。

(一)建设冷链仓储物流平台。建立“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国际先进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支持农产品产地和部分田头市场建设规模适度的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完善布局合理、覆盖广泛、衔接顺畅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各类保鲜、冷藏、冷冻、预冷、运输、查验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改造和建设一批设施设备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加强低温配送处理中心、生鲜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和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建设。采取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等方式,加快培育一批与现代农产品流通相适应的冷链物流企业。改造提升一批区域性、田间等产地市场。推进县级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加快实现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全覆盖。因地制宜,依托公路网、铁路网、新增支线机场、电商企业布局,完善仓储物流设施。构建跨区域物流服务网,将特色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深入实施“乡村流通工程”“新农村现代网络工程”“智慧便利店进社区工程”“品牌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鼓励推广农超、农企、农旅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以滇中农产品交易中心为载体,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重要农产品交易中心、物流中心。

(二)建设可追溯监管平台。加快建立从生产基地到市场销售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和监管体系。推动县、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推进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加强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推广运用。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统一追溯模式、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信息采集,实现对特色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全程追溯。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管理和属地责任,将农产品加工经营主体纳入全省各级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予以监管。建立健全检测结果通报制度、质量诚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运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构建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权威公信、通用互认的质量认证体系,创新认证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依法从严从重查处食品安全领域的犯罪行为。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规范口岸动植物检疫。

(三)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农村电商模式,推进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建立符合电商行业及消费需求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深化农村电商示范县创建,培育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开展绿色食品推介活动和“云品”网络促销。建设“云品荟”电子商务直供平台和绿色食品产品库,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入驻电商平台,开展产品文化创意。引导知名电商平台开设云南馆或云南专区,发展跨境电商。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和农村电商服务企业,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鼓励各类基层服务网点和乡村农家店等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专卖店,形成工业品、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旅游纪念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四)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云农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高原特色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依托“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和“云农大数据推广运用中心”构建重点产业智慧云平台。制定和推进云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促进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发展“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民提供定制化、专业化服务。积极推动各类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涉农有关基础数据开放共享,依托国家试点示范项目、产业园区、骨干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分享农业、众筹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

专栏8 农业服务平台建设重大工程

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工程。加快构建城乡联动、设施先进、网络健全、管理规范,外接南亚东南亚国家,内连我国西南及中东部的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到2020年、2022年,分别培育发展10户、20户以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2020年新增冷库库容150万吨、冷链运输车1500辆,2022年冷库库容达到300万吨以上、冷链运输车3500辆以上。肉类、果蔬、水产品、花卉冷藏运输率2020年分别提高到55%、40%、70%、90%以上,2022年分别提高到60%、45%、75%、95%以上。流通环节腐损率2020年分别降至8%、10%、10%、8%以下,2022年分别降至5%、8%、8%、5%以下。

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围绕重大疫病虫害联防联控,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规范口岸动植物检疫,提升动植物疫病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抓好81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通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标准化、质量认证、品牌培育、质量追溯建设,整合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和电商企业孵化,促进农产品上行,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争取在2020年前,对有条件的贫困县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覆盖。

数据云平台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农业全产业链,集数据监测、分析、发布和服务于一体的数据云平台,到2020年、2022年,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分别达到80%、100%,“云农12316”平台用户推广分别达到50万人、100万人以上,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建设基地农业物联网应用比例分别达到17%、20%以上。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乡村振兴战略查看更多>农村人居环境查看更多>云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