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技术正文

农田湿地灌溉污染生态修复案例

2020-07-23 10:04来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作者:吴次芳 肖武等关键词:土地整治农田污染上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六 设计工艺参数

根据因地制宜、经济效益、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协调的原则选择湿地植物,依托现有地形,人工湿地采用3级植物处理工艺,以芦苇、香蒲、荷花等挺水植物作为污水处理的主要植物,并辅之以浮叶植物构成完整的生态群落,最后在尾段采用沉水植物净化处理,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由此,通过挺水植物区、挺水与浮叶植物区和沉水植物区的优化配置,构建了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能力和景观效果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人工湿地设计运行参数如表4-11、表4-12所示。

4.png

第一级挺水植物区。芦苇区是该系统净化污水的最主要的区域,区内芦苇和香蒲的间距为30厘米左右,共种植芦苇和香蒲各1400株。该系统利用湿地的自净能力将大部分污染物去除,表现在:悬浮颗粒的沉降;溶解营养物质,扩散并进行沉积;有机物矿质化;营养物质被微生物和植物吸收。

第二级挺水与浮叶植物区。可采用许多池塘均能发现的香蒲和荷花,它们具有很强的生长适宜性。区内香蒲和荷花的间距为40厘米左右,共种植香蒲500株、荷花700株。浮水植物对污水起到粗滤作用。浮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很强烈,产生大量的氧气,提高湖水中氧气的含量,为芦苇区的去污净化作用提供丰富的氧气。此外,还有阻滞水中漂浮物,吸附水中悬浮颗粒的作用。

第三级沉水植物区。利用黑藻对水源做最后的净化处理,对系统也起到缓冲调节作用。区内黑藻播种总量为12千克左右,种植水位应控制在30~50厘米。黑藻可以增强湿地容积,增加系统滞留时间,提高湿地承载负荷,滤去悬浮物大颗粒,增加水中氧气量。

七 湿地工程设计图

原鱼塘中间存在废弃土堆,为了增加湿地容量予以清除,并对鱼塘适当清淤挖深,清理部分边坡等,新开挖的边坡一般不陡于1.0~1.5;预计开挖土方5500立方米,并外运至临近废弃鱼塘回填;塘底设计高程1.6米,蓄水设计高程2.8米,蓄水面积15151.6平方米,蓄水量18200立方米。湿地工程设计如图4-9、图4-10所示。

八 人工湿地运行效果

人工湿地中植物的培植引种已于2010年完成,湿地工程建设于2011年底竣工并投入运行。根据工程设计,农田灌溉水的SS、COD、氨氮由湿地入口处的130毫克/升、86毫克/升、3.5毫克/升,降至12毫克/升、35毫克/升和1.8毫克/升,处理率达91%、59%、49%,出水达到《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质要求。

人工湿地工程在注重水质净化效果的同时,充分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使用净化水灌溉的清水灌区中,水稻年产量达8250千克/公顷,高于对照污水灌区1250千克/公顷;当地农户积极利用湿地中轮叶黑藻等饲用水生植物,发展养鱼、养蟹等副业,并将收获的芦苇、香蒲等经济作物进一步加工,增加其附加值。统计数据表明:工程实施后,当地农民的年均农业收入由以前的6400元增加到7500元,其中粮食收入占77.6%。此外,湿地建成运行后,系统内的物种多样性明显提高,由滨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及水中的动物、浮游微生物等组成的多层次立体生态网络,其系统协调稳定,环境优美怡人。

九 生态化农田整治

1.田———生态沟渠与生物通道设计

以提高田间水体自净能力,保障田间物种多样性为出发点,设计生态沟渠与生物通道,形成生态保育与水质改善功能相耦合的复合型农田生态系统。

1)生态沟渠。在农田周边建设生态沟渠,在沟底铺设多孔水泥板与碎石,后期种植牧草、水芹等植物,并在渠道中分段设置节制闸,减缓水流的速度,增加滞留时间,增加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时间,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并起到给微小动物提供栖息地的作用。

2)生物通道。依托土地整治工程,在生态沟渠靠农田区域侧,搭建生态阶梯———两栖类动物生态通道(图4-11),通过阶梯深度、坡度等指数的合理设置,保证青蛙能通过自身力量进出沟渠,有利于蛙类的迁移、栖息与繁育。

7.png

2.水———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全面提升自净能力

(1)节能环保工程———太阳能提升泵站

在白牛水贤片区北侧,建太阳能提升泵站,用于将灌溉排水沟渠内水或界河内水提升输送至白牛塘水系片区内,用于循环或补水。

设计供电4.4千瓦的太阳能电池组(含发电机及充放电控制系统)1套,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白天8小时供电,夜间蓄电池4小时供电;水泵组最大取水量100米3/小时,采用井式取水,水源为灌溉排水沟与界河。另外,考虑到连续阴雨天泵站使用的可能性与便捷性,设置备用电源,以保证泵站正常取水功能。

(2)池塘———4级净化体系设计与水生生态系统重建

通过物理过滤与生态系统自净相结合的方法,设计水体4级净化系统,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水质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同时,提升水体的景观美学价值与经济效益。

1)水流组织设计。利用灌溉泵站,将农田排水提至白牛塘,白牛塘是一个水质四级净化区域(4个池塘),农田排水通过由北向南折流,一级一级过滤、净化,至末端再将水用于农田灌溉(图4-12)。

微信图片_20200723095737.jpg

图4-12 水流组织设计示意图

2)生态系统构建与修复。遵循生态原理,通过构建完整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共生体系,借鉴各生物间及生物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降解、固定或转移污染物和营养物,提高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通过建立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一,建立多层级的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利用植物能够吸收水中无机盐类的性质,针对水体的不同部位,向水体中导入不同生活型的水生植物(表4-13),如挺水植物(茭白、香菇草、旱伞草等)、沉水植物(金鱼藻、苦草等)、浮水植物(睡莲)(图4-13),以促进水中悬浮物、污染质的沉降,吸收、转化、积累与降低水中悬浮物和营养盐的浓度和量,从而抑制与减少浮游藻类生产量,减少底泥的再悬浮,提高水的透明度,改善水质,同时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成也为水生动物和昆虫提供栖居地。

第二,合理投放滤食性鱼类与底栖动物。根据生态系统食物链和能量金字塔理论,合理构建以土著鱼类为主的具有不同生态位的特色鱼类群落,利用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绿藻类物质,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加;还有底栖动物,如蚌类、螺类等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悬浮的藻类及有机碎屑,提高河水的透明度,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促使水体变清等。建立多层次、按程序、定量投放鱼、虾、蟹、贝螺等水生动物技术体系,加速自净和有机质分解,减少水体沉积率,稳固底泥理化性质,净化水质的同时,鱼类也会产生经济产出。

第三,充分重视有益微生物群落的作用。使用有益菌(主要是分解有机物、去除氨氮、抑制藻类的光合细菌、硝化菌、芽孢杆菌等)和微小动物(大型溞、轮虫等),构建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完整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结构,连接食物链网的各个环节,结合应用定期回收割除和收获等方法,将水中的无机P和N盐类等营养物质迁移、转化并输出,以达到改善和控制水质的目的,最终使水系成为具自净能力、可自循环、具有生命力的水生生态系统,有利于长期有效地控制藻类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3.路———交通穿行、休闲游憩与生态保育功能兼顾

平整片区道路,按照不同功能特点,设计生产路、田间路与游憩步道3种主要道路类型。同时,在田间设计生态沟渠与生物通道,提高田间水质净化能力,加强蛙类的生态保育。

1)生产路。宽2米,以节约工程成本、低碳循环利用、凸显乡土特色为出发点,主要设计碎石路与青砖路两种形式:①青砖路。通过人工拆除项目区内砖瓦式房屋,回收利用青砖、青瓦等建筑材料,用以铺建道路路面。②碎石路。循环利用项目区房屋拆除留下来的碎状石块,铺设以碎石、素土等材质的路面。

2)田间路。宽4米,以便于车辆通行,发挥海绵体作用为出发点,将田间路中央1米段设计为土质,两边则铺设水泥,一方面有效减少过往车辆对原土质道路的破坏,另一方面,保留中部道路的自然风貌,保留道路部分渗水功能。

3)游憩步道。宽1.5米,以减少人为干扰、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景观美化功能为出发点,结合生态技术和特殊处理手法,在池塘中央,铺设架空的木质栈道,以减少对水体动植物生境的破坏;合理设计栈道曲度,曲径通幽,野趣十足,增强其景观美化功能。

4)生态沟渠。在田埂周边建设生态沟渠,在沟底铺设多孔水泥板与碎石,后期种植牧草、水芹等植物,并在渠道中分段设置节制闸,减缓水流的速度,增加滞留时间,增加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时间,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并起到给微小动物提供栖息地的作用。

5)生态通道。依托土地整治工程,在生态沟渠靠农田区域侧,搭建生态阶梯———两栖类动物生态通道,通过阶梯深度、坡度等指数的合理设置,保证青蛙能通过自身力量进出沟渠,有利于蛙类的迁移、栖息与繁育。

4.林———搭配季相变化树种,构建多层次植物群落

将农民搬迁后自留地上的桃树、柳树、石榴树等本土树种移植至水系、道路两侧,降低成本,循环利用,同时由于本土物种在原始生态系统生态位中的作用已经固定化,利用它们也能有效地维护生态平衡。种植水杉、香樟等本土常见乔木,搭配乌桕、银杏、合欢、美国红枫等观赏性强、外貌具季相变化的树种,并合理配备本土灌木、草本物种,构建“乔-灌-草”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增强林地的观赏性,提升植物多样性、丰富本土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境。

原标题:参考丨农田湿地灌溉污染生态修复案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地整治查看更多>农田污染查看更多>上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