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国际正文

国外怎样为土“疗伤”

2014-08-31 08:17来源:解放日报作者:西米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治理土壤修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经历过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也遭遇过土壤污染问题,经过合理的土壤治理,土壤都有一定程度改善。

日本:多方面阻断污染源

“痛痛病”学名是镉中毒导致骨骼软化(骨质疏松症)及肾功能衰竭,患者最主要特征就是全身疼痛,最后在疼痛中死去。土壤中的镉正是日本1968年发生“痛痛病”的元凶。“痛痛病”事件导致了日本1970年《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不过,该法案当时仅适用于农村地区。上世纪70年代后日本城市地区频繁出现的大量土壤污染事件,1975年,“六价铬”污染土壤事件在东京频繁爆发。在此背景下,2002年日本公布了针对“城市型”土壤污染的《土壤污染对策法》,并于同年公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此外,日本还有大量与土壤污染预防相关的“外围”立法,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质污浊防治法》、《废弃物处理法》、《肥料取缔法》、《矿山保安法》等对大气污染、物质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特定化学物质污染、化肥和农药污染以及矿物污染的控制,从不同方面来阻断新的土壤污染源。

德国:区别对待土壤功能

工业化给德国造成了许多污染场地,高峰时期有15%的德国土地需要治理。对土壤,德国的理念是保护其特殊功能,对不同功能的土地要区别对待。德国通过精密计算设计了一套指标来评估土壤风险。

德国共有800多个土壤监测点,根据土地的用途,如森林用地、绿化用地、耕地以及特殊用地等,对土壤进行监测,对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有害物质含量等进行描述,目的是随时了解土壤特性的变化信息,同时观察土壤发展趋势,评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对所有怀疑可能受污染的地块进行登记造册,对重点污染地块进行详细调查,内容包括有哪些污染物、浓度多少,哪些污染物在什么时候会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水环境、土壤、大气以及文化资产等造成危害;然后通过情景模拟,开展土壤修复研究,制定技术方案,最后制定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规划并实施。

原标题:国外怎样为土“疗伤”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治理查看更多>土壤修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