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报道正文

湖南湘潭为治污关停28家化工企业

2014-10-27 11:00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洪克非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废水排放湖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政府的“温情牌”一一打出,加上早已得悉关停消息的银行关上了信贷的大门,28家企业的联盟逐渐瓦解。

曾“特别反对”搬迁的竹埠港内最大的企业湘潭电化决定动身走人。

这个1958年建厂、曾产出中国第一吨电解二氧化锰的全球知名企业现有职工3000多人,年销售额8个多亿。

由于企业的大客户对于生产线有着严格的认证要求,重新建一个生产线要投资16亿元,他们无法接受搬迁的代价。

湘潭电化集团总经理助理丁建奇说,萎靡的经济形势最终让他们认识到,搬迁也许是一个重生的机遇:更新生产线后可以减少700多名职工,以前需要拖运填埋的废渣,在新址可以工艺化处理,省掉费用。

企业动迁让湘潭电化的老职工王再江退休颐养天年的计划彻底破灭。1992年从部队转业到该厂的王再江多年来一直是企业骨干,28岁的儿子也在厂里机修分厂做电焊工。“他的技术一般,儿媳妇又没有上班。要是留不下,一家人怎么过?”

王再江说,已经有300多派遣工被遣散了,集团要到年底才最终决定留用人员名单。为了儿子一家人的生活,他只能继续干下去。

湖南立发釉彩科技有限公司的颜争光看到企业一分为三的撤离,心里满是伤感。这位初三学生的父亲、熟练焊工表示,虽然难舍,可儿子即将上高中,他不会离家太远去新厂上班。

“很多老职工,边擦着机器,边流泪。”颜争光的同事、立发釉彩工程部部长蔡升平说。蔡升平在这个企业工作了十多年,负责工厂设备方面事务。在企业搬迁拆机器的时候,这位中年男子,多次含泪不语。

他们回忆,当时竹埠港还是黄草遍地的小山坡,因为响应政府建设的号召,企业从湘潭易俗河搬到了竹埠港。这次,又是响应政府生态治理的号召而离开。“(企业)可能用5年时间来恢复元气。”

10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竹埠港工业区,以往火热的生产区一片死寂,空荡荡的厂房内外鲜有人迹,一些曾赫赫有名的企业只剩下堆积如山的残砖烂瓦,与昔日的喧嚣繁华,已是两重天。

岳塘区环保局长方炼勇告诉记者,国庆节前夕,竹埠港28家化工企业全部停产关闭,19家已经转走,6家不再生产经营。其间,没有发生一起群体事件和企业上访,竹埠港悄无声息地实现了平安搬迁,成为湖南湘江重金属治理中唯一取得全面进展的地区。

艰难的新生

一个面积1.74平方公里的“锈带”如何填补?数十年污染的土壤治理、村乡依赖这一产业园的上万居民的就业,成为新的问题留给了当地。

当地一份上报材料显示,竹埠港区域内历史遗留的涉重金属固体废弃物约260万吨,废渣的堆放占用大量土地,浸出的含重金属废水对周边环境尤其是水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成为湘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居民饮用水安全的重大隐患。

仅治理一项就需要5年的时间、花费可能高达90亿元,远不是财力只够吃饭的岳塘区所能承受的。

岳塘区委书记孙银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区里每年从国家重金属污染治理、国家老工业基地搬迁、财政部的绿色节能项目等方面,能获得8亿至10亿元左右的支持;通过市融资平台发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一期)到位资金18亿元,用于竹埠港地区(含电化)达8亿元;勉强能应对企业关停征收的开销。

他们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去年成立的湘潭市经济开发区上,希望打造一只“下蛋的鸡”。

原标题:政府号召下的来与去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重金属污染查看更多>废水排放查看更多>湖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