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零排放”神话与现实

2014-11-17 14:38来源:《新世纪》关键词:零排放污水处理工业废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零排放”概念在中国工业界、环保部门是个微妙的存在——实验室中不计成本,将现有高精尖技术都用上,确实可以将污水吃干纳净;但现实中,企业往往难以承受高昂成本,技术的完全实现也存在困难。

这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给中国西部尤其是黄河流域带来众多环境污染问题和隐患,不容小视。

由于该概念的实验室层面的存在,不少没有自然排污水体(如河流、湖泊)的地区得以上马大型化工项目,并通过环保部门的环评。

也由于其在现实中难于做到,最终导致晾晒池、蒸发塘等“零排放”重要设施沦为事实上的排污池,成为污染环境的不定时炸弹。

“零排放”,这一看上去就让人生疑的概念是如何诞生的?又如何在经济界、环保界被追捧?最终又如何破灭?

神话的诞生

“零排放”概念非中国原创,它在上世纪70年代首先由美国等国家提出,被称为ZLD(Zero Liquid Disge)。这一理论称,工业废水可以完全处理并不对外排放,无法回用的盐类物质则通过浓缩、结晶方法以固体形式处理。

周学双说,实验室中假想的企业确实可以实现“零排放”,因为人类的污水处理技术已非常先进。但现实中,是企业就要讲成本,污水处理必须做到技术和经济两方面都可行才行,因此,“零排放”在发达国家也并不受企业欢迎。

发达国家环保界和工业界,更倾向于少排放,在成本和环保间找到平衡。周学双说,发达国家仅有很少的项目真正实现了“零排放”,其往往位于环境十分敏感的地带如水源地等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环境不受污染。

在周学双的印象中,中国仅有河源电厂等极少数项目实现了“零排放”。而河源电厂由深圳、香港两方投资,位于内地供港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客观上需要不惜代价。

学界一般认为,国外并不“吃香”的“零排放”概念在中国大量使用,与近十余年煤化工企业的大量兴起有关。

过去几十年,中国企业在废水处理上一般遵循“达标排放”办法,只要将污水处理到可向地表排放的标准,即可排入江河湖海。但在中国西部尤其是黄河流域,却在近十几年不具备“达标排放”的现实条件——黄河水污染较重,在该流域新增排污口难度很大。

偏偏在最近十余年,中国的天然气、石油缺口日益加大。中国富煤而少油、气,从战略上,中国需要发展煤制油、煤制气产业。但这一战略存在一个客观限制——中国水、煤逆向分布,北方地区尤其黄河流域多煤少水。

如此,黄河流域的内蒙古宁陕和新疆等省份就存在一个客观产业难题:少水,还不让向黄河及其支流等自然水体排污,那如何发展用水、废水量均大的煤化工企业呢?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高级工程师曲风臣对财新记者说:“你要上项目,减排任务它(当地政府)都完不成,去哪里给你申请额外的总量?”

一个现实的办法,是把煤运到有环境容量即纳污水体的地方去兴办煤化工企业。但是,这一设想事实上被急于发展经济的当地省份的政策堵死。

如在2010年,内蒙古对煤炭就地转化做了细致规定。要旨是两个50%,即凡是投资大型燃煤电厂或煤化工项目,可以按照项目对煤炭消耗需求量的2倍配置煤炭资源,其中50%要在项目中就地转化,另外50%允许企业进入市场自行销售。凡是新建煤矿,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至少年产120万吨、露天矿至少年产300万吨,而且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宁夏、新疆、陕西也都出台类似的政策,提出就地转化率不低于50%的目标。

原标题:“零排放”神话与现实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零排放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工业废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