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深度】鏖战利马协议

2014-12-26 08:53来源:财新《新世纪》作者:孔令钰关键词:气候治理气候减排利马协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会议结束后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经过努力,各方面采取了最大灵活性,应该说这个决定满足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要求,达到了中国代表团的预期成果。”

“最大灵活性”意味着各方都要求必须保留自己的底线,但同时,位于底线之上的、更进一步加强减排的行动被削弱了。

这是历年气候会议的常态。不过,利马会议也有其独特成果。

挪威、澳大利亚、比利时、秘鲁、哥伦比亚和奥地利承诺注资绿色气候资金,使其超过100亿美元。

会议第一次对发达国家进行全经济减排目标的量化评估。共有44个发达国家需要进行评估,会议对其中17个国家进行了评估。多边评估展示了政策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意味着发达国家开始面对减排评估的压力。

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利马会议也为未来气候谈判开创新格局提供了契机。不少人将利马会议与2008年在波兹南举办的气候大会相提并论,因其都是“做准备的一年”,前者为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后者为2015年的巴黎会议。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最终失败了,并让全球气候谈判一度陷入低谷。2015年的巴黎会议能否成功?从利马会议前后的形势观察,多国持较为乐观态度。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对财新记者分析,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并不像利马会议有如此长的“预热期”。其中最重要的区别,是欧盟、中国和美国在利马会议前主动提出2020年后气候减排目标。世界前三温室气体排放经济体发布宣言,有定调意味,对于2015年的巴黎会议来说,这是很强的动力。

2014年10月后,欧盟和中、美相继提出各自2020年后的减排目标。欧盟提出,成员国到2030年,相比1990年的水平,共同减少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40%,并把可再生能源在欧洲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提高至27%,而且这些目标将对所有成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

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发布后撰文称:“这样的承诺,传达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即我们必须达成这项协议,我们有能力并且也的确会达成这样一份协议。”

就中国而言,利马会议期间,其气候外交政策又迈出一步。利马时间12月8日,中国国家发改委主办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研讨会”在当地召开。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会上宣布,从明年起,在现有基础上,中国将把每年提供的资金翻一番,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资金规模由往年7000万元人民币提高到1.4亿元。

巴黎任务悬念

在通往巴黎的道路上,利马会议仅为其铺上一层基石。谈判中热议的许多问题,留待明年解决。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虽然在最后的决定中被体现,但是如何具体将“区别”体现在后2020年的气候治理机制中仍然将是一场“战争”。

尽管绿色气候资金在会议期间得到承诺将超过100亿美元,但在2020年前发达国家的注资路线图并未被商定,这主要源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反对。

2015年一季度,部分国家将提出本国INDC。中国将在前半年宣布自己的INDC目标。究竟有多少国家能提出目标,如何评审,各国目标汇总之后是否能满足本世纪末全球温升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以及如何在INDC中体现共区原则,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明年谈判看点。

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说,明年一季度,可能很多国家无法提出自己的INDC,“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资金、专家方面的支持,这个需要几年时间,而不是三个月。”高风估计,“明年一季度能有五六十个国家提出INDC,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2014年已近尾声。各国会在2015年提出怎样的INDC,这是目前最让人牵挂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巴黎会议的成败。而且,现在距巴黎会议已不到一年。

非政府组织的观察员们对此并不乐观。“各国谈判代表们虽然不至于令气候谈判这艘船在利马大会中沉底,但它在巴黎会议前无疑会历经风浪。”乐施会国际联会总干事Winnie Byanyima对此评论:“这次会议的成果仅仅可以被视作对全世界行动的一次号召,除非有更多的人站出来表达我们的诉求,否则各国不会提交具体的解决方案。我们必须加强力量,对抗那些阻碍具体行动的少数利益体。”

“明年谈判比今年还要复杂。明年的谈判都是实质性的,任务更艰巨,更需要各国树立雄心,也要有最大灵活性,学会做出妥协。”解振华在利马会议结束接受采访时预言:“最终的巴黎协定,如果大家都不满意,又都能接受,就可能是最好的结果了。”

原标题:鏖战利马协议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气候治理查看更多>气候减排查看更多>利马协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