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金融绿色信贷评论正文

【深度】赵华林:生态金融推进路线图

2015-01-28 08:52来源:环境保护杂志作者:赵华林关键词:生态金融绿色信贷碳金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促进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金融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别于传统金融以盈利为核心,生态金融需要在参与主体、运作环境、人才培养、资源成果等方面进行创新,不仅要通过金融手段实现经济利益,同时更强调实现优化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生态金融的功能

资源配置功能

生态金融的决策基于经济和环境效益分析,可以实现资源分配的最佳效果。通过金融资源对产业和企业的选择,对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发挥引导、淘汰和控制的作用,有利于产业的优化升级。

环境风险控制功能

通过金融企业对环境风险的识别、预测、评估和管理,规避风险的“天性”,实现企业和项目的环境风险最低化。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恰好是环境风险最低的经济发展形式。通过生态金融可以为金融机构创造新的绿色商机,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竞争力。

对企业和社会经济行为的引导功能

通过金融机构的准入管理和信用等级划分,影响与引导企业和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态金融可以促进企业加大环保技术创新的力度,促使企业转变资金流向,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生态金融的发展与实践。

从国际方面来看,生态金融实践的探索相对较早。1974年,前西德就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环境银行。生态金融的运行机制与产品形式也较为丰富,主要有债务环境交换机制、森林证券化机制、CDM机制以及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环境基金和生物多样性基金、气候衍生产品、自然灾害证券、绿色投资基金、碳基金、排污交易及由其所衍生的期权等。

从发展阶段来看,国际生态金融产品经历了法规驱动型、项目引导型、产品设计型和复合创新组合型等几个阶段。生态金融早期的形式,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均属于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为了规避由于环保政策法规或环境污染事故等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在特定法规的驱动下,进行的生态金融探索;碳金融、生物多样性基金等,均属于为了引导资金进入某一特定环保领域而设计的生态金融创新,因而属于项目引导型。后期随着社会对生态金融产品需求的增加,金融机构逐步开始探索设计流动性更强、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生态金融产品,与法规驱动型与项目引导型注重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初衷和落脚点稍有区别,后续的产品设计型与复合创新型更加注重将生态与环境资产资源化、证券化,更加注重生态金融的市场与盈利属性,属于生态金融的较为高端的形式。产品设计型包括绿色投资基金、排污交易、CDM机制等形式,而复合创新型包括气候衍生产品、排污权交易衍生产品等由多种基础生态金融产品组合而成的复合型生态金融产品。

在我国,随着近年来“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政策的相继出台,生态金融体系开始形成。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并与环保部、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通知》等文件,旨在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建立健全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一些地方金融机构也围绕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创新业务品种,拓展业务范围。生态金融制度体系,已经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上初见成效。但是,我国生态金融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同时受限于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与政策限制等,与国际上已有实践相比,我国生态金融整体上呈现产品品种较少、产品形式单一初级、交易不够活跃等方面的问题。推进生态金融的原则、路径及路线。

综合我国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趋势、生态金融发展规律,推动和深化生态金融发展需要遵循“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总体原则。具体来讲,“需求牵引”是指要紧密围绕驱动生态金融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目标——着力解决和完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总体需求与阶段性需求来顺次推进;“重点跨越”是指优先解决制约绿色金融深化与拓展的若干基础性、关键性重大问题;“支撑发展”是指绿色金融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着力优化金融生态和推动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未来”是指生态金融建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与适度的超前性。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金融查看更多>绿色信贷查看更多>碳金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