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工业固废人物正文

一个硕士的环保产业梦

2015-02-13 08:42来源:新疆都市报关键词:垃圾处理建筑垃圾于英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新疆伊宁市北郊达达木图乡布拉克村和喀尔墩乡巴依库勒村,有两座新疆森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建筑垃圾处理厂。厂内静立着各种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破碎机、干粉砂浆机、砌块成型机等生产设备。加工设备旁边则是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从一应俱全的现代化处理设备看,这是两座规模不小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让记者没想到的是,这家投资7000余万元、年处理150万吨建筑垃圾、目前全疆最大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竟是出自一群80后大学生的“手笔”。

2月1日,记者顶着凛冽的寒风,慕名来到新疆森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接待记者的是一位满脸稚气、皮肤白净、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小伙儿。从递上来的名片记者了解到,他竟然就是森阳公司的执行总裁于英智,谈吐间身上透出一股儒雅的书卷气,看不出一点公司老板的派头。在他简陋的办公室内,他向记者敞开心扉,谈起了艰难创业的经历。

今年29岁的于英智出生在特克斯县,200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法律专业,曾任校团委书记。大学毕业后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攻读企业管理专业。2011年6月,于英智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伊犁。按照常规的人生规划,拥有硕士学位的于英智完全可以在内地发展,考取公务员或者受聘于大企业拿高薪,谋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但他选择回到了故乡,与垃圾打起了交道。用于英智的话说:“回家乡创业,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家乡也是应该的。”

说起当年回家乡兴办垃圾处理厂一事,于英智坦然地说,研究生毕业后,西安市一家公司曾以年薪15万元聘用他,但他没有答应,心里一直在想:学了那么多知识,应该自己干一番事业。但干什么?心里一直没有底。

有一次,于英智与开制砖厂的父亲谈起了自己的创业想法,父亲提到了建筑垃圾处理问题。正在寻找创业项目的于英智意识到这个行业有前景、有潜力。回到西安后,于英智就到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考察该项目的可行性。调研中他得知,江苏的企业家、慈善家陈光标就是靠处理建筑垃圾发家的,这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当时,在伊犁乃至全疆还没有一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每年产生的上千万吨建筑垃圾悉数填埋,基本上没被开发利用。在伊犁建一座建筑垃圾处理厂,既可以把废弃的砖头瓦块变废为宝,还可清除污染,节省用地,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上看,也是政府提倡和支持的项目。项目选定后,于英智便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

图为于英智(右)正在骨料粉碎机前查看制砖材料。

创业艰难不言悔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建厂需要资金、人才、技术、场地等,解决这些建厂必备的软硬件条件,不能一蹴而就。这对于刚刚走出校园、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谈何容易。但信心坚定的于英智没有气馁,他返回西安,通过在当地的新疆同乡会和在大学里的人脉,召集了一群伊犁籍大学毕业生,推介这一项目。经过于英智耐心地“游说”,其中15名伊犁籍和1名兰州籍毕业生愿意加入创业团队。

2011年,于英智带着16名大学生返回伊犁,并着手筹措资金。于英智在父母的帮助下入股160余万元,其他大学生入股8万至10万元不等,最多的入股40万元,甚至有人回家说服家人,卖掉牲畜倾其所有筹措资金。创业资金到位后,他就因陋就简,从内地赊购一批旧设备,仓促上马。

2012年春天,历经千辛万苦,建筑垃圾处理厂终于建成投产。但投产后困难接踵而至——不是机械老出毛病,就是机件磨损过大,生产是干一干、停一停,效率根本提不上去,也谈不上规模化生产,用建筑垃圾生产的墙体砖也无销路,厂子一度陷入困境,现实犹如一盆凉水浇遍全身,让于英智的脑袋都要炸了。

投资怎么收回,辜负了股东们的信任怎么办?于英智犹如骑在虎背上,根本没有退路。他说:“那时,为了把机械无法粉碎的大块建筑垃圾敲碎,自己和股东们亲自上阵,抡起大铁锤靠人工砸混凝土块,干不了几个小时就把人累倒了。”

森阳公司常务副总裁姚云龙、行政部长蔡斌、销售经理张壮等一批创业“元老”谈起当年的创业经历,深有体会地称:“像是扒了一层皮,用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形容毫不为过。”

原标题:一个硕士的环保产业梦——记于英智和他的大学生创业团队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处理查看更多>建筑垃圾查看更多>于英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