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穹顶之下 并非柴静的“私人恩怨”

2015-03-02 09:18来源:中国科技网作者:张盖伦关键词:雾霾穹顶之下柴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公众行动带来“改变的力量”

实际上,自然之友已经推出了一个叫作“蓝天实验室”的项目,这不是一个实体的实验室,没有需要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的科学定理,它更想强调的是有趣和互动。在自然之友的官方介绍里,这是一种“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大气污染检测和雾霾应对方法开发的创新行动方式”。

“我们都知道雾霾不好,但是面对雾霾,大家普遍有一种无力感,甚至是抱怨。我们就想,能不能做些什么,让不得不面对雾霾的这些人,和雾霾科学、积极地相处。”张伯驹说。

蓝天实验室里集合了青年科学工作者、志愿者和普通公民,自然之友希望用公民参与的方式,来澄清公民自己的疑问。张伯驹举了一个例子:“我们都在倡导绿色出行,那能不能用数据来证明,究竟哪一种出行方式更健康?”疑问有了,蓝天实验室里的青年科学家就负责设计实验,然后由招募来的志愿者完成测试。这是一个已经启动的测试活动,志愿者们会收集不同交通方式下PM2.5的可能吸入浓度,然后由专业工作人员对数据做出分析,之后再发布一个能让公众“看得懂”“愿意看”的报告,为公众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提供参考。张伯驹希望,他们能够培养一股积极、建设性的力量,在探索和求知当中,激发大家的行动力。

柴静在视频里说:“因为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做的一点点事情,可以让事情本身变得更好,他心里面就能踏实了。”

马军看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这种“心里踏实”。“从第一个环保组织注册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时间。前期的很多时候,公众参与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但是近两年来,我们看到了积极的改变。环保组织参与行动的空间扩展、深度增加、类型更加多样。而公众的直接参与,比如说对排污企业的监督,更是有明显的进展。”马军介绍道,污染信息实时公开,公众捧着手机,看到超标排放,就能随手“@”当地的环保部门。在某些省市,这种政民互动已经达到“高度积极”的程度。

不只一时冲动,更需长久参与

张伯驹强调,自然之友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公众可以选择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一种不奢侈、不浪费但又能保证生活品质的生活方式,来实现环境友好。“把行动融入生活和习惯,这个特别重要。这部片子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信息,它告诉大家,我们的行动、政府的行动、环保组织的行动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行动,能够让改变发生。”

因为《穹顶之下》,自然之友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收获了他们完全没预料到的高度关注。但是,他们也清楚,因为片子激发的热情总会消退。而治理污染,关注环保,还是一个长期课题。

“我们会努力,让公众看到他们力量产生的作用,让他们愿意持续性地去关注、去参与。”马军说,他们准备推出“污染地图”的2.0版本,用更多功能、更高的用户友好性,来助力守望蓝天。张伯驹也告诉记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任重道远,他希望《穹顶之下》能产生更为长远的影响。

在演讲快要结束时,柴静说:“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是此身。”这,也正是环保组织希望从普通人身上看到的决心。

原标题:穹顶之下,并非柴静的“私人恩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