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濒死”的母亲河:欧洲治水史

2015-04-03 11:02来源:新民周刊关键词:污水污水排放地下水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民间组织治理莱茵河

在欧洲大陆,还有一本值得称道的“治河经”——国际河流莱茵河。

莱茵河全长1300多公里,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以上几个国家的重要饮用水源,流经之处,也是欧洲著名的工农业走廊,城市分布密集。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长期不受限制地排到河里,莱茵河的水质几乎让人绝望:鱼虾基本绝迹,鸥鸟不见踪影,沿岸放牧的牲口出现怪病,土豆里被检测出含砷。沿岸国家意识到,必须打破之前各行其事、各自开发的做法,成立国家间常设性决策机构,形成合力治理莱茵河。

1950年6月,“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ICPR)应运而生。1963年,莱茵河流域各国与欧共体代表,在ICPR范围内签订了合作公约,奠定了共同治理莱茵河的合作基础。

为减少莱茵河的淤泥污染,ICPR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固体污染物排入莱茵河,违者罚款,罚金50万欧元以上。保护委员会还实行“责任到户”,如委员会下面设置若干个专门工作组,分别负责水质监测、恢复重建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以及监控污染源等工作,如:拆除不合理的航行、灌溉及防洪工程,拆掉水泥护坡,以草木绿化河岸,对部分改弯取直的人工河段重新恢复其自然河道等。

1986年11月,瑞士的桑多兹化工厂发生火灾,消防队员的高压水枪把工厂储存的大量农药和杀虫剂冲进莱茵河。这场生态灾难让沿岸国家意识到,仅仅控制住污水排放还不够,应该对沿岸工厂布局采取更为严厉的限制。1987年,ICPR通过《莱茵河行动计划》,决定以1995年为限,将两岸化工厂等重污染企业数量缩减一半。

正是这样一个工作人员仅12人、既没有行政管辖权也没有强制权的民间组织,却让莱茵河重焕青春。上世纪90年代在莱茵河里中又出现了标志性鱼类——大马哈鱼的踪影。2002年年底调查表明,莱茵河已经恢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原标题:“濒死”的母亲河:欧洲治水史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查看更多>污水排放查看更多>地下水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