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 环保产业该如何走出去?

2015-05-08 10:20来源:环境保护杂志作者:周国梅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一带一路节能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政府引导,结合“一带一路”,以援外项目为先导,搭建环保产业国际化发展平台

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走进我国的模式来看,多以环保理念、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等“走出去”为先导,推动投资国环境政策、技术标准等与本国接轨,为带动本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标准等支撑环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与制度标准大多比较健全,有的标准甚至高于我国;也有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第一类国家,“走出去”之前需要全面了解掌握其政策标准,政府支持的研究咨询机构可以做好这方面服务工作;对于第二类国家,可以通过合作机制,介绍我国经验,帮助其进一步完善标准,为进入其市场占得先机。推动完善环保产业相关标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关环境服务标准等),并推动其国际化,为环保产业“走出去”提供技术支撑。

“一带一路”战略将涉及大量项目投资,为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建议建立国家环境保护对外援助计划,将环境保护作为其中重要支撑内容,与沿线国家共同开发一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项目,政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我国企业紧随其后,承担其中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龙头企业产业链整合能力

建立、健全环保产业市场机制,为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改善环保产业规模和地域布局,扶持环保出口龙头企业,提升环保产业聚集区的产业聚集水平;遵照市场规律,鼓励环保企业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鼓励规模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利用资源积极辅助小企业,实现以大带小、促进共赢。指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别化发展。

搭建服务与技术支撑平台,为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持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搭建环保产业国际化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为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提供相关信息、政策需求等支撑,为相关国家的环保标准制定提供援助,为环保企业进入该国市场奠定良好的产业环境基础。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外国企业在中国建设示范项目提供支持,也为中国环保产业优秀技术和产品提供宣传服务;此外,利用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第三方技术筛选,制定适用的环保技术清单,并根据清单上的技术,建设一批对外环保示范项目,提升中国环保企业的知名度,推动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

以区域环境合作机制为支撑,打造环保产业与技术转让合作平台与依托基地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有多个稳定活跃的环境保护区域国际合作机制,如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中阿、中日韩、大湄公河次区域等,都是区域环境合作的重点机制,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重要目标国。目前,与东盟的产业合作已经纳入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与东盟的“2+7”合作框架。其中在环保领域提出中国-东盟环保产业合作倡议,建立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

建议将东盟国家作为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重点领域,支持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在广西和中国宜兴环保科技产业园的试点工作;在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机制下,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需求,广泛吸纳中日韩三国环保企业参与其中,推动中日韩三国环保技术转移与联合开发;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绿色经济与环保产业现状进行调研,开展产业政策交流,为双方合作开展顶层设计,推动建设中俄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示范基地。

统领各种机制,以我国环保产业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依托,打造“一带一路”环保技术转移与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筛选一批适用型技术,集聚一批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技术国际间转移,加强我国环保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储备,推动我国实用型环保技术和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服务“一带一路”大战略中的环保要求。

(环境保护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周国梅)

原标题:“一带一路”背景下 环保产业该如何走出去?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一带一路查看更多>节能环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