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仙湖水清—云南抚仙湖200多亿立方米水保持一类水质

2015-05-21 09:01来源:新华网关键词:截污控污水质监测一类水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位于滇中玉溪市境内的抚仙湖,常年蓄水量高达200多亿立方米,是我国蓄水量最大的湖泊之一,至今保持一类水质,被专家视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水资源储备”。

湖泊保护就是和污染赛跑。抚仙湖保护形势如何?如何确保一类水质代代相传?

一类水质保持不易,污染威胁并不遥远

抚仙湖是珠江源头第一大湖,面积216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9米,常年蓄水量206亿立方米。水质监测显示,抚仙湖近年来保持一类水质,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明珠”。

“抚仙湖是生态玉溪的亮丽名片。”玉溪市委书记罗应光表示,“抚仙湖保护是我们最大的生态任务,要确保抚仙湖一类水质代代相传。”

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局长武继昌说,抚仙湖保持一类水质来之不易。上世纪90年代,抚仙湖水质一度下降,2002年局部甚至出现蓝藻水华,给当地敲响了环境安全警钟。

“含着眼泪禁船,铁着心肠关矿,冒着生命危险拆房,咬紧牙关筹集资金。”武继昌如此形容当地为保护抚仙湖的付出。尤其关键的是,2008年星云湖-抚仙湖岀流改道工程建成,每年4000万立方米劣五类水不再从星云湖流入抚仙湖,显著削减了抚仙湖的污染来源。

“湖泊保护就是和污染赛跑。”武继昌说,抚仙湖保护形势并不乐观,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总氮浓度已接近一类水质的临界值,局部二类水质的面积在扩大。

探索良好水质湖泊的科学保护之路

在财政部、环保部支持下,抚仙湖近年来被列为全国良好湖泊保护试点。

“总体思路是通过源头水源保护、中途截污控污、末端生态修复和湖泊水体保育,让清水流入湖中。”武继昌向记者介绍。

源头水源保护。针对森林覆盖率低和水土流失严重,在抚仙湖流域推进陡坡耕地治理,实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禁止投饵养殖。

中途截污控污。在试点河道修建旁侧河道、人工湿地、多塘净化系统等工程,将每年的头几次雨水引入生态净化系统,减少入湖污染。对农村污水和垃圾进行收集处理。

末端生态修复。大力推进抚仙湖沿岸“四退三还”,即退人、退房、退田、退塘和还湖、还水、还湿地,拆掉21万多平方米临时和违法建筑,种上50万多棵树,在湖边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目前抚仙湖沿岸200米内生活着2.7万人,规划逐步搬迁。

湖泊水体保育。加强执法监管,制止游客在湖边烧烤、洗车和洗宠物等行为,以防油污和洗涤剂排入湖中。每年组织捕捞银鱼,投放抗浪鱼等土著鱼种,一度濒临消失的抗浪鱼现在又多了起来。

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农业+生态旅游

产业发展是抚仙湖保护绕不开的话题。广袤的农田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但农药化肥的施用对抚仙湖形成威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无序开发招致批评。

玉溪市市长饶南湖表示,抚仙湖流域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转型升级,杜绝工业项目,同时发展以高端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玉溪市明确抚仙湖旅游项目准入的四条“红线”:抚仙湖最高蓄水位向外水平延伸110米范围内不得建永久性设施;严格控制从抚仙湖取水,严禁从抚仙湖取水做水景观;污水零排放、垃圾无害化和设施景观化;单个项目地产用地面积不得超过规划用地面积的25%。

相对于发展三产,一产转型困难不小,农田高产值靠的就是农药和化肥。武继昌介绍,近年来玉溪市大力推广种植蓝莓、枇杷和莲藕等品种,不用农药化肥,盛产期产值十分可观。

原标题:仙湖水清——云南抚仙湖200多亿立方米水保持一类水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截污控污查看更多>水质监测查看更多>一类水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