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俞孔坚与北大的“海绵城市”实践与理论

2015-06-09 20:47来源:景观中国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修复管网排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并于11月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时间,“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最早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Budge(2006)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 。近年来,更多的是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俞孔坚和李迪华提出把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作为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十大关键战略,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俞孔坚,李迪华,2003);在台州、威海、菏泽、北京等一系列城市生态规划中,俞孔坚及其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提出并实践了用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和绿色城市的构建(俞孔坚,李迪华,2003;俞孔坚韩西丽朱强,2007;俞孔坚,张蕾,2007;宋云, 俞孔坚,2005;俞孔坚, 王思思 等2010;)。较早的实践案例包括天津桥园湿地系统,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形成海绵体,收集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的同时,利用雨水进行城市棕地的生态修复和公园营造,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俞孔坚等,2006; Yu,2010),类似的绿色海绵工程也在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中得到成功的应用(俞孔坚等,2009)。董淑秋、韩志刚,其在《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中提出“生态排水+管网排水”的“生态海绵城市”规划概念,主要针对规划区的雨水利用问题 。

俞孔坚(2012)结合亦庄经济开发区南部拓展片区规划提出以构建区域水生态基础设施以及生态雨洪调蓄系统为核心的城市“绿色海绵”规划理念 ,该套规划理论和方法并不是在亦庄案例中首次提出,它是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针对中国城市突出水问题的跨尺度综合解决途径,长期以来持续被应用于多个尺度的城市规划实践,并已完成了一系列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示范工程 。

国内很多学者将“海绵城市”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多项规划设计实践中 ,台湾水利署基于LID技术在新近的《流域综合治理计划》中提出构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确提出也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将从学界走向管理层面,并在实践中得到更有力的推广。但是,不难发现相关研究多围绕以LID技术、水敏感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进的生态雨洪管理技术而展开,也越来越聚焦于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雨水利用、管理,并且在具体技术层面的诠释依旧未能摆脱对现有治水途径中“工程性措施”的依赖。在笔者看来,“海绵城市”的建设意义远不止如此,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能够在不同尺度综合解决中国城市突出水问题及相关生态问题。

原标题:俞孔坚与北大的“海绵城市”实践与理论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生态修复查看更多>管网排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