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科技让北京城“喝上”干净水

2015-06-24 08:46来源:科技日报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水土污染生态修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你知道吗?北京市的供水有60%以上是来自于地下水,也就是说,北京市居民喝的每三杯水中,就有两杯取自地下。

作为一座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特大型城市,北京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关系着首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地下水看不见、摸不着,可谓“深藏不露”。尤其是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有着明显不同,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隐蔽性和难治理等特点。为此,在北京市科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的支持下,市水务局组织,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承担了“北京市地下水资源安全及污染防控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联合清华大学、市水文总站、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等20多家科研院所300余人开展攻关研究,历经十载,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据了解,该项目创建了水文地质系统结构理论,指导建设了平谷、张坊等4个应急地下水水源地,确保了特殊干旱期首都供水安全。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源保护新模式。同时,项目还研发了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方法和多项水土污染修复新技术,推动了该学科领域的技术进步。该项目荣获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地下水是北京供水安全的根本依靠

玉泉山、海淀、积水潭、陶然湖、前海、后海……一个个与水相关的地名背后,告诉我们北京也曾是水源丰沛、河湖密布的“江南水乡”。

但如今,北京已经是座干渴的城市。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值的八分之一,世界人均值的三十分之一,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这一缺水下限。

“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甚至不如沙漠地区的以色列。”课题技术负责人、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培斌告诉记者。

1999年以来,北京遭遇连续13年的干旱,地表水来水量锐减,密云水库蓄水量在2002年降至15亿立方米的警戒线以下,2004年一度降至6.5亿立方米,供水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实让北京只能立足自身,深度挖潜。刘培斌告诉记者,在北京近年来年均用水36亿立方米中,地下水供水份额一度占到供水总量的75%以上。即使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单靠每年10亿立方米的外调水,仍难以彻底解决北京水资源紧缺状况。

“今后地下水仍将是北京的主要供水水源,供水份额仍将占供水总量的一半”,刘培斌说。

“看看北京的这口锅里到底还有多少水”

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大,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地下水超采、水质污染威胁着首都的水安全。

监测显示,上个世纪60年代,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埋深一般不超过5米,近十年地下水位年均降幅达到1.1米。截至2014年1月底,平原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达到24.5米,局部地区浅层含水层已疏干。

与地下水位下降相对应的是地下水储存量的不断减少。2014年与1998年、1960年同期相比,地下水储存量分别减少了65亿立方米、100亿立方米。

“由于持续超采,地下水源地出水能力下降,形成了五个地下水降落漏斗,安全开发亟待评价。”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贺国平说。

“地下水是北京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供水安全的基石。”刘培斌说。2004年底,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指示,要迅速摸清北京地下水的“家底”,“看看北京的这口锅里还有多少水”?

为此,项目组开展了立体式普查,为了研究地下水变化规律,科研人员行车10余万公里,取样数千个,甚至在隆冬季节,还冒雪赴郊野深山现场勘探。

科研人员系统研发了地下水评价和模拟技术,用于北京地下水安全开采量评价、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地下水开采控制总量与承载能力评价,丰富了地下水资源评价技术体系。依据上述研究方法,查清了地下水储量及其分布,为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支撑。

原标题:科技让北京城“喝上”干净水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地下水污染查看更多>水土污染查看更多>生态修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