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全文)

2015-06-26 17:01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环境质量土壤类型节能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除了与重金属含量高低有关外,还与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环境条件等有关。在因地质高背景引起的土壤重金属超标地区,土壤重金属活动性相对较低,不易被农作物吸收。此类地区应防止人类活动改变环境条件,从而避免区域生态风险爆发。

建议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开展污染耕地地质调查工作,对污染耕地开展成因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估,实行分区、分类、分级管理。对轻度污染的耕地采取农艺措施或适度调整种植结构,保证农产品安全。对中-重度污染的耕地,在强化污染源头管控措施的同时,实施重金属污染调控和修复治理。对无法修复治理的,应调整土地用途。

四、东北黑土地有机质明显下降,南方耕地酸化和北方耕地碱化趋势加剧,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与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部门的调查数据相比,本次调查显示全国耕地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增加明显,有机碳总体也呈增加趋势,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耕地有机质明显下降、土壤酸化和碱化加剧等问题。

调查显示,东北区、闽粤琼区、西北区和青藏区部分耕地有机碳含量下降趋势明显,东北区耕地有机碳含量下降了21.9%,闽粤琼区下降16.0%,青藏区下降13.3%,西北区下降10.5%,严重降低了土壤肥力。

调查耕地范围内有29.3%的土壤碱化趋势加剧,pH值上升了0.64,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不利于作物吸收养分。

21.6%的耕地酸化严重,pH值降低了0.85,主要分布在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的闽粤琼区和湘鄂皖赣区。酸化不仅降低了耕地质量,同时增加了重金属的活性,加大了耕地生态和地下水质量恶化的风险。

建议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对北方耕地地下水开采利用,加大水土流失调查与整治力度,管控有可能形成污染源的工农业生产活动,降低人类活动影响,使区域耕地状况显著好转。

五、调查工作有效支撑了国家宏观决策和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建议进一步加强调查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本次调查是迄今为止我国系统组织完成分析元素最多、调查精度最高、执行标准最严的一次专业调查工作。获得的大量国情数据翔实系统,不仅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实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公报》编制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而且在支撑国土资源部土地质量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山东、上海、天津、江苏、广西、福建、安徽等省(区、市)加强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在服务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区与建设、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监测和特色优质耕地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建议充分利用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信息,加大成果的转化利用,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基础作用。

六、本次调查从宏观尺度初步掌握了调查区耕地的地球化学状况,急需开展为土地利用规划和“三条红线”划定服务的更高精度地球化学调查与监测预警工作

本次调查比例尺主要为1:25万,开展了少量1:5万调查和1:1万调查示范,主要满足我国土地资源的宏观规划,为更高精度的调查与监测预警奠定了基础。在调查内容上,仅考虑了52种化学元素、有机碳和pH值指标;在调查范围上,耕地尚未全部覆盖,对其他类型的土地调查覆盖面也不够;在评价程度上,未能全面查清土壤重金属来源和生态风险。目前形成的仍属于战略性的调查成果和概略性的初步认识。尽管如此,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本项工作更进一步的成果需求非常迫切。

因此,建议加快构建中央、地方联动机制,紧紧围绕土地管理的重大迫切需求,加大地质调查力度,提高调查精度,扩大调查内容,全面完成全国耕地的1:25万调查,系统开展重点地区的大比例尺调查,建立国家土地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持续更新土地地球化学数据库,使地质调查成果更加有力地支撑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立法、土地利用规划、“三条红线”划定、特色土地资源开发、优质土地资源保护和污染土地整治修复等工作。

延伸阅读:

解读《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质量查看更多>土壤类型查看更多>节能环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