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市场低迷意味着碳交易机制失败?

2015-07-21 16:41来源:新环境微信作者:刘涛 雷放关键词:碳市场碳交易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把握总量控制政策稳定与灵活的平衡。

政策的稳定便是ETS的稳定。ETS总量政策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预见性,若每年都设定总量,每年碳配额的数量及价值都因政府的行为而产生变化,市场作用就会慢慢萎缩。EU ETS的延迟拍卖方案即使被认为是救市方案,也受到一些反对,因为这是人为地提高碳价的行为,会损害原本正常对ETS做出预期判断的主体利益。

一般价格的高低会自动影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由于ETS中碳配额的供给由政府确定,缺乏其他市场的自动调节能力,因此灵活的总量调整机制对ETS至关重要。目前的措施主要有储存、借贷和抵消机制,取消或延迟配额发放,或设定价格下限、避免价格过低。

澳大利亚的总量设定较为新颖:每年公布第t+5年的总量,一方面显示ETS会长期存在,增强市场确定性,表明政府推行ETS的决心;一方面市场参与者能够了解未来5年的总量,预测之后10年的总量,进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为。

适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市场活跃度是ETS成功的关键。

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易,降低整体减排成本,是ETS的优势。如果只有政府的初始配额分配,市场无法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ETS便与行政收费没有差别。交易发生的前提是存在供给和需求,尤其对于ETS,需求是其正常运行的关键。比如欧盟作为CERs最大买家,其经济状况和EU ETS直接决定了CDM的命运。

扩大ETS覆盖范围、增加市场参与者,是创造买家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稳定碳价,让市场变得更为成熟。覆盖范围如果很窄,市场主体的减排成本可能相差不多,交易难以实现。此外,更大的市场能够避免个别主体对市场的操纵,比如,在一个小市场中,某个大型钢厂的排放量就可能占据当地排放总量的一半,其行为将直接导致供需、价格的大幅波动,但在一个参与者众多、体量更大的市场,个别主体的行为就很难影响整个市场。

3金融机构可以有怎样的战略布局?

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我国7个碳试点省市中,湖北碳市场的成交量居全国第一,这与其大力推动碳金融授信、创新碳质押贷款、碳资产托管、碳基金等业务相关,这些金融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

然而,考虑到我国ETS刚刚起步,在是否允许场外交易、金融机构能否买卖配额等方面,各试点省市相关规定不一,相关制度有待完善,市场主体对ETS也需进一步了解和熟悉。金融创新应围绕通过ETS实现节能减排这一目的,根据我国碳交易试点的实际情况及监管制度,分阶段提供与ETS相关的金融产品服务。现阶段,我们建议以适度金融创新,提供传统融资支持、风险管理、能力培训等产品和服务为主。

↑围绕“碳排放权”的资产价值进行金融创新。

在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金融机构已经认识到,碳配额可被看作一种具有财产价值的资产。围绕碳配额的资产价值,国际各主要交易所提供碳现货、期货等多种交易产品,金融机构也将碳资产的特点和债券、票据、信托、基金、理财、结构性产品等金融产品相结合,推出了多种碳金融产品。

我国在碳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也有突破。如兴业银行开发出碳资产的评估工具,创新推出国内首个专门以国际碳资产为质押品的金融产品,并积极开发国内碳资产质押融资产品,为国内碳交易试点省市提供碳交易制度设计咨询、交易及清算系统开发等服务,并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合作推出了全国首个基于银行系统的碳交易代理开户系统,为机构和个人提供更为便利的开户通道,降低参与难度和成本,提升了碳市场吸引力。

了解节能减排融资需求,并借此拓展客户类型和合作领域。

如今,节能减排任务已经分配到企业,这将促使节能减排项目、技术的开发实施,相关融资需求巨大。通过参与碳市场,金融机构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和技术情况;通过与交易平台合作,由其推荐客户、项目,金融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具体减排项目或者一系列类似的项目或客户,提供融资支持。而且,被纳入碳交易试点的企业大多是电力、钢铁、能源等行业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可将碳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手段,扩展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关系。

全国统一碳市场形成后,将消除地域限制,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交易量和需求量可能上升。从降低履约成本、规避交易风险的角度出发,企业可能直接开发减排项目或购买中国经核证减排信用(CCERs)。金融机构可利用之前CDM项目经验,为客户提供项目开发咨询、交易撮合、文本审定、风险评估、融资支持等服务。

增强风险评估能力,帮助客户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虽然我国金融机构在执行国内绿色信贷政策,参考赤道原则、国际金融公司的绩效标准和行业指南等国际经验的过程中,已经开始着手建立环境社会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但因欠缺相关数据支持和评估能力,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大多是定性分析。在ETS中,排放成本以碳价形式量化,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针对企业风险的量化工具。而且,风险量化为具体数值,更符合金融机构习惯于进行财务数据分析的决策模式,更为规范和严谨,便于金融机构理解和管理,给其投融资决策提供更加明确的信号。

因此,金融机构一方面需关注潜在的环境社会事件和相关政策实施对项目、企业、行业、区域的影响,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另一方面,针对具体的企业和项目,可以模仿财务分析的方法,制定环境成本效益表,对企业经营或项目运行的各个环节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估值量化,并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评估结果。

被纳入ETS的企业一般会面临两方面的风险:一是因欠缺交易能力而产生的交易风险;二是环境成本内部化产生的风险。金融机构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能够找出企业环境成本最高的生产经营环节,客户可据此改进,降低风险与成本。

目前,大多数没有商品市场交易经验的企业对碳交易比较陌生,欠缺交易能力,交易策略和决策流程比较僵化,一般只是在需要碳配额履约的特定时间,集中高价购买碳配额现货,这会造成ETS长时间交易冷谈,而在履约前出现大量交易,价格波动较大,也不利于市场成熟。这种情况下,具备丰富交易经验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避险工具、能力培训成为市场主体必需的,特别是在我国碳交易中介机构缺乏、企业交易能力有待提高的现实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正在开展的碳交易试点是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服务、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尝试、战略调整的最好机会。金融机构应当早做准备,在了解、研究国际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经验的同时,关注国内试点政策走向和制度设计,结合金融监管环境和自身的经验优势,积极探索,占领碳金融这一潜在的重要市场。

(刘涛,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现供职于兴业银行总行贸易金融部;雷放,现供职于兴业银行总行环境金融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市场查看更多>碳交易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