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俞孔坚:恢复天然河道 建设海绵城市

2015-07-29 15:07来源:土人设计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生态俞孔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如何让城市告别“看海”的困境?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提出要依靠“海绵城市”的思路,建立城市绿色海绵系统,已定型的城市向海绵城市转型,建设中的新城和县城应当避免重蹈覆辙,构建起美丽中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来系统应对雨涝问题。

在大城市,一次内涝造成的经济损失,动辄十亿百亿。在三四线等小城市同样存在内涝问题,且因为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短缺,使问题更加严峻。近日,福建、陕西等地一些县城在暴雨后,都出现了大面积的内涝,甚至人员伤亡。在福建连城县,城区主要街道淹没,供水供电中断,近12万人受灾,近3千间房屋倒塌。

俞孔坚认为,相比地下蓄水池,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应得到充分利用。绿地、湖泊和森林是一个个的天然蓄水池。“只要将绿地下降20至30公分,雨水很容易进入绿地系统。绿地不光可供观赏游玩,同时具备城市雨涝旱涝的调节功能。”

“县城内涝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大量的农田、大量的绿地、湿地、河道系统还存在,城镇化水平还不高,正在建设过程中,这时候最容易实现海绵城市。千万不能学习大城市,修大马路、靠管网来解决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而城市原有的“海绵”却在逐渐消失。 “城市需要土地开发,河漫滩的土地最容易得到,因为它属于国有土地,不需要向农民征用,只要将防洪堤往内缩,可以腾出几千亩的土地。防洪堤内缩后,河道被迫变窄加高,这就使得中国原有的海绵系统一点点丧失。”

然而, “国土面积的2%是可以被洪水淹掉的,在极端情况下,洪水能够淹掉的国土面积只有6.8%,城市建设再多也达不到5%的面积,恰恰这个5%与这洪水的6%产生了矛盾。我们侵占了洪水的空间,从南到北,我们都是与洪水为敌,从河漫滩要地,把河漫滩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变我们对水的态度。水不是敌人,水是朋友。”

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也指出,“我们之前过于强调安全,过于强调赶紧排走,反而对生态也造成问题。要平衡生态与安全间的关系,大概率小降雨要留下来,小概率强降雨从安全角度考虑要迅速排走。过去是‘快排理论’,现在要转变思想,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控’这几个环节,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来实施(城市)海绵的恢复。” 随着中央明确打造海绵城市的方向,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也因此确立了16个试点城市,拨出专款,转变治理观念,支持城市转型,加强河道治理

俞孔坚进一步强调,“海绵城市还有更多延伸空间,应将这个概念变成海绵国土,或者美丽中国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京津冀一体化最早是经济发展的概念,它也必须在一个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水生态基础设施上来实现,必须分清可规划区和不可规划区,现在新的城镇建设,不能再重蹈覆辙。”

“建设海绵城市是摆脱中国城市当下困境的一个良方,从我们的后花园、从小区绿地开始就可以解决雨水问题。我们应当鼓励新的城市居民种菜养鱼,把雨水利用起来,把城市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新的桃花源。”

原标题:俞孔坚:恢复天然河道 建设海绵城市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河道治理查看更多>水生态查看更多>俞孔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