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报道正文

【报告】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比较研究

2015-08-17 12:45来源:能源圈作者:齐绍洲 程思关键词:碳交易碳市场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政策建议:以减排为目标,以法律为保障,以价格为手段

全国碳市场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减排目标、减排成本,以及我国区域与行业差异大等国情,充分借鉴七试点碳市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在覆盖范围、总量设置、配额分配、抵消机制、市场交易和履约机制等关键制度要素的设计上,以减排为目标,以法律为保障,以价格为手段,平衡经济适度高增长和节能减排,平衡不同区域和行业的差异,重视市场流动性,充分发挥价格信号的功能,引导企业以最小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第一,尽快出台相关法律,使碳市场有法可依。

第二,完善市场监管,注重政策连续性。中国碳市场缺乏专门统一的市场监管机构,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合二为一,不利于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应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一项复杂的政策体系,国外碳市场从酝酿到最终出台经过了数年计划和试验,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2011年底开始部署到2013年市场启动,在缺乏基础的前提下准备不够充分,大部分试点启动均较为仓促,部分试点在第一年履约期后,频繁修订相关政策和调整交易制度,缺乏政策连续性,不利于形成市场预期。

第三,覆盖范围。首先,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初级阶段应该抓大放小,只将电力、钢铁、有色、水泥、化工等5个高耗能、高排放的重点行业强制纳入,有助于全国碳市场起步阶段顺利运行。碳排放应该同时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以体现电力行业不完全市场的特殊性。

第四,总量设置和配额结构。首先,总量的设计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减排目标,按照“总量刚性、结构柔性;存量从紧、增量先进”的原则,充分考虑经济波动和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设计事后调整机制。其次,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减排成本、减排潜力、竞争力、碳泄露等差异,设计不同的行业控排系数。最后,设计3到5年的交易周期,事前确定配额总量及调节措施,结合配额的储存机制,有利于市场的长期预期、有利于企业进行配额的跨期管理、降低履约成本。

第五,配额分配。首先,碳市场初期配额分配应以免费分配为主,随着碳市场发展逐步提高拍卖比例。政府拍卖应允许投资机构者参与竞拍,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提高市场流动性,形成有效的碳价格,利于企业减排决策。其次,配额分配应以历史法为主,同时应将企业先期减排绩效纳入考虑,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并按照就近原则实行“滚动基期”,以使配额尽可能接近当期实际排放,避免配额过渡短缺或过度超发。另外,可在产品分类相对简单的电力和水泥等行业率先使用标杆法。最后,规定交易过的配额可以储存,有利于促进碳市场流动性。

第六,抵消机制。首先,考虑到CCER对碳市场供求关系的冲击,CCER抵消比例不宜过高,应控制在5%-10%的范围内。其次,考虑地区差异,适度扩大来自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CCER抵消比例。再次,需考虑CCER项目的时间限制,避免早期CCER减排量充斥碳市场。最后,考虑环境友好性和CCER整体供给情况,限制用于抵消的CCER的项目类型,例如水电项目,同时,丰富抵消机制中减排量的来源种类,探索CCER需求主体的多元化,鼓励林业碳汇项目,也可将节能项目碳减排量纳入抵消项目。

第七,履约管理。提前做好企业履约的摸底、核查、督促和培训等工作,引导企业主动进行碳资产管理,把交易分散在平时,避免履约前的“井喷”行情而增加履约成本。履约必须严格执法并与政府拍卖相结合,为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第八,提高流动性。适度的流动性是形成合理价格,引导企业以成本效率减排的关键。没有流动性,想卖配额的企业卖不出,想买配额的企业买不来,或者价格过高、过低,企业无法和自己的减排成本作比较,也就无法做出成本最小化的减排决策。为了提高流动性,配额总量必须从紧,市场参与者多元化,交易品种多样化,包括发展期货、期权等配额衍生品交易,起步价格不宜过高,政策具有连续性,让投资者对市场和减排政策有信心,加强控排企业碳资产管理培训,严惩违约企业。

注:本报告是《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5》的分报告之一。

文/齐绍洲、程思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CCEE)

原标题:【报告】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比较研究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交易查看更多>碳市场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